「愁絕歸鴻海上槎,三軍人老在天涯。」
這兩句寫實,是許多在台老兵曾有的心情。
「棺懸兩地悲劉項,鹿死千秋尚鼓笳。」
出句指的是毛與蔣吧,但誰是劉誰是項呢?有趣。
落句,這頭鹿,恐怕千秋不死,鬥爭長存吧。
「小島虛張堯舜幟,神州何似楚梁瓜。」
虛張堯舜幟,不是一直都是歷代王朝的調調兒,這在從前可是得奉正朔的政權才能玩的把戲。而今日在台灣,問問國中生誰是堯舜禹湯?說不定還會被反問好喝嗎?
落句,楚大梁小,楚瓜惡,梁瓜美,而梁不記舊惡,暗中使楚之瓜變美,相較兩岸交往,誰是楚?誰是梁?又是個有趣的比喻。
「佳兒早定偏安策,誰與新亭守落花?」
這兩句心胸窄了些,算是敗筆吧。
內地觀光客來台所受到的待遇,我以為不合理,整團人被導遊帶東帶西,集中管理,不可脫隊。對台灣認識與觀感,經常與導遊的心態與能力有關。這真不是件好事。
新序雜事第四
梁大夫有宋就者,嘗為邊縣令,與楚鄰界。梁之邊亭,與楚之邊亭,皆種瓜,各有數。梁之邊亭人,劬力數灌其瓜,瓜美。楚人窳而稀灌其瓜,瓜惡。楚令因以梁瓜之美,怒其亭瓜之惡也。楚亭人心惡梁亭之賢己,因往夜竊搔梁亭之瓜,皆有死焦者矣。梁亭覺之,因請其尉,亦欲竊往報搔楚亭之瓜,尉以請宋就。就曰:「惡是何可構怨禍之道也,人惡亦惡,何偏之甚也。若我教子必每暮令人往竊為楚亭夜善灌其瓜,勿令知也。」於是梁亭乃每暮夜竊灌楚亭之瓜,楚亭旦而行瓜,則又皆以灌矣,瓜日以美,楚亭怪而察之,則乃梁亭之為也。楚令聞之大悅,因具以聞楚王,楚王聞之,惄然愧以意自閔也,告吏曰:「微搔瓜者,得無有他罪乎?此梁之陰讓也。」乃謝以重幣,而請交於梁王,楚王時則稱說,梁王以為信,故梁楚之歡,由宋就始。語曰:「轉敗而為功,因禍而為福。」老子曰:「報怨以德。」此之謂也。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
「夫人既不善,胡足效哉!」說得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