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元夕逛燈街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卞思 » 2005-03-15 10:09 PM

我想這大約是兩岸的習慣上有些不同吧!
台灣這裡的詩賽是不允許用拗的,所以一般作古典詩時,除了「平平仄平仄」這種稱作特拗,在古人詩裡極為常見的拗體尚為一般人接受外,其他大拗的方式都盡量避免使用,猜想大陸是沒這麼嚴格。

記得曾聽一位長輩提起,早年大陸某地詩賽盛行,但參賽者常因可否用大拗而爭執,最後主辦單位規定,用大拗可以,但賽事得獎詩若為大拗體,只要有人可改為不拗而無異原詩意詩境,則名次轉由改者得之,此一規定下來,多年與賽者無一人敢作大拗體,此掌故不知實然否,不過下筆時倒可以此精神去斟酌是否真有需要用大拗。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風雲 » 2005-03-15 11:23 PM

秋水孤帆 寫:
風雲 寫:詞長所言之〔仄仄平平仄平仄〕之格式,乃一般常識。

在下只是想了解一下大陸一般作詩者對〔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之看法,一般詩賽是否允許此格式?


有的詩詞大賽或刊物發表只聽說不允許“孤雁入群”,關於格律,犯孤平只要附合拗救既可。關於用韻是採用“倡今知古,雙軌並行”。既“平水韻”,“新韻”並行。但用“新韻”要注明。在一首詩中不可混用。
現在有人推出“中華新韻”(十四部)爭論不小,用者寥寥。

多謝回覆,請問這是否意味著〔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在大陸詩賽中是被允許的?(沒有刁難的意思,只是想多了解大陸的情況)
最後由 風雲 於 2005-03-16 12:03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05-03-15 11:26 PM

思雨斋 寫:--11-11,11---1-。上句6字拗,下句5字救,这种例子唐诗里不胜枚举。
建议参考王力《汉语诗律学》,专门讨论了这种拗救。
个人浅见:对于已经掌握诗律的作者,不宜多在这些枝节上纠缠,而更应注重诗本身的批评。法是死的,人是活的。

關於格律,建議參考時別只參考一本書,除了王力書籍之外,其他書籍也要多看。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05-03-15 11:28 PM

思雨斋 寫:戶戶窗前照圓月11--1-1,没有犯孤平,如秋水先生所言,是唐诗中应用很广泛的一种特殊句式。
律诗重字也不算大毛病,王维律诗重字的例子非常多。

出句〔仄仄平平仄平仄〕確實不算出律,也不以孤平論。

重出確實不能算是大病,但卻是小病,除了特殊句式或為了營造某種效果之外,重出字仍要避免,以求精練。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05-03-15 11:32 PM

卞思 寫:記得曾聽一位長輩提起,早年大陸某地詩賽盛行,但參賽者常因可否用大拗而爭執,最後主辦單位規定,用大拗可以,但賽事得獎詩若為大拗體,只要有人可改為不拗而無異原詩意詩境,則名次轉由改者得之,此一規定下來,多年與賽者無一人敢作大拗體,此掌故不知實然否,不過下筆時倒可以此精神去斟酌是否真有需要用大拗。


小弟也曾聽詩壇長輩講過此事,非常值得參考。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思雨斋 » 2005-03-16 02:16 AM

我们作诗格律应以古人为范。
王力的书是建立在统计基础上对唐宋诗格律的一个客观说明,并不是一家言,和什么诗赛的规则或者大陆、台湾无关。我也从不参加大陆那些污七八糟的诗赛。
手头没有王力那本书(印象中例子是很多的),凭记忆写一些出句6字拗,对句5字救(五言则是4字拗,3字救)的例子,供参考: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
远送从此别,青山空复情。——杜甫
流水如有意,暮禽相与还。——王维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孟浩然
高阁客竟去,小园花乱飞。——李商隐
渐与骨肉远,转于童仆亲。——崔涂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陆游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蕲三折肱。——黄庭坚
平生行乐自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黄庭坚
海南海北梦不到,会合乃非人力能。——黄庭坚
舞阳去叶才百里,贱子与公俱少年。——黄庭坚

所举例子,都是五七律中的名篇。不著名的和我没想到的还有更多,总不能全以出律视之吧。

甚至还有少量拗而不救的,如:
中年畏病不举酒,孤负东来数百觞。——黄庭坚
浮生所欠只一死,尘世何由识九还。——吴伟业
最後由 思雨斋 於 2005-03-16 04:35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思雨斋
會員
 
文章: 351
註冊時間: 2005-03-13 01:34 PM

文章思雨斋 » 2005-03-16 02:28 AM

拗救能在声韵上产生特殊之美。如果完全舍弃,难免使诗律平弱。
6字拗,5字救是唐宋人已经大量使用的拗救,如果视而不见,无异画地为牢,将古人开拓的诗领地更缩小了。
思雨斋
會員
 
文章: 351
註冊時間: 2005-03-13 01:34 PM

文章秋水孤帆 » 2005-03-16 08:35 AM

思雨斋 寫:拗救能在声韵上产生特殊之美。如果完全舍弃,难免使诗律平弱。
6字拗,5字救是唐宋人已经大量使用的拗救,如果视而不见,无异画地为牢,将古人开拓的诗领地更缩小了。


言之有理!
秋水孤帆
會員
 
文章: 117
註冊時間: 2005-03-07 02:52 PM

文章秋水孤帆 » 2005-03-16 08:51 AM

卞思 寫:我想這大約是兩岸的習慣上有些不同吧!
台灣這裡的詩賽是不允許用拗的,所以一般作古典詩時,除了「平平仄平仄」這種稱作特拗,在古人詩裡極為常見的拗體尚為一般人接受外,其他大拗的方式都盡量避免使用,猜想大陸是沒這麼嚴格。

記得曾聽一位長輩提起,早年大陸某地詩賽盛行,但參賽者常因可否用大拗而爭執,最後主辦單位規定,用大拗可以,但賽事得獎詩若為大拗體,只要有人可改為不拗而無異原詩意詩境,則名次轉由改者得之,此一規定下來,多年與賽者無一人敢作大拗體,此掌故不知實然否,不過下筆時倒可以此精神去斟酌是否真有需要用大拗。


您所聞傳言頭一次聽說,既使有此事也是各別地方,代表不了整個大陸。還是那句話;全部按正格寫的詩詞未見得是好詩詞。雨斋君所舉幾例足以說明一首好詩不在於是否拗救否,如按所聞傳言把“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改爲正格,恐怕不能流傳千古吧!
秋水孤帆
會員
 
文章: 117
註冊時間: 2005-03-07 02:52 PM

文章秋水孤帆 » 2005-03-16 09:04 AM

風雲 寫:
秋水孤帆 寫:
風雲 寫:詞長所言之〔仄仄平平仄平仄〕之格式,乃一般常識。

在下只是想了解一下大陸一般作詩者對〔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之看法,一般詩賽是否允許此格式?


有的詩詞大賽或刊物發表只聽說不允許“孤雁入群”,關於格律,犯孤平只要附合拗救既可。關於用韻是採用“倡今知古,雙軌並行”。既“平水韻”,“新韻”並行。但用“新韻”要注明。在一首詩中不可混用。
現在有人推出“中華新韻”(十四部)爭論不小,用者寥寥。

多謝回覆,請問這是否意味著〔平平仄仄平仄仄〕或〔平平仄仄仄仄仄〕在大陸詩賽中是被允許的?(沒有刁難的意思,只是想多了解大陸的情況)


大陆从未杜绝孤平拗救。至于诗词大赛就更不可能摒弃拗救了。王力先生在《诗词格律慨要》一书中第三章“诗的平仄”第五,六节里也强调了“拗句和拗体及拗救”的必要性。同时也例举了唐宋以来名家拗救的例子。
秋水孤帆
會員
 
文章: 117
註冊時間: 2005-03-07 02:52 PM

文章鴻賓 » 2005-03-16 10:21 AM

平仄問題説到底是音樂問題,能否悅耳?能否使自己在吟誦中感到快慰?這是平仄或其他要求本來追求的。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