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廷玉 寫:硬著頭皮 拋磚引玉 以詞牌對詞牌 不工處請政
長亭怨慢,明月逐人來,三臺春燕歸梁,霜天曉角相思引;
孤館深沉,暗香留客住,一萼紅梅弄影,雪夜漁舟離別難。
按王力的見解:
宋詞詞牌用「引」字者,「《初學記》云:『古琴曲有九引』,可見『引』即是『曲』;唐代稱詞為『引』,因此『引』就是『曲』。」
然而,「引」字除做為動詞外,做名詞用時,可做「樂府詩體」解,如「思歸引」﹑「箜篌引」等。《全唐詩》收白居易名作〈琵琶行〉做〈琵琶引〉,亦可佐證。
而,「引」字的詞性變化,可做「形容詞」用(台灣的教育部國語辭典不收),解作「長久」,如《爾雅·釋詁》:長也。《釋訓》:子子孫孫引無極也。
《水經注‧江水》:「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淒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故,「慢」、「引」做為宋詞詞牌,雖按字面解做「慢曲」(慢)或「詞曲、令」(引);但「引」字解做「長」(形容詞)時,以「相思引」→「相思長」對仗「離別難」,可見巧思。
唯,有一小瑕,可再共研、琢磨:
一般「霜」在古典文學裏之時令關係多與「秋」聯想在一起,「深秋初冬」尚可帶挈,
六字句「三臺春燕歸梁」與七字句「霜天曉角相思引」,微有小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