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菉竹猗猗 » 2013-10-17 08:28 PM

彼能戒掉眼高手低或還能教,留與其師吧,若有的話。
真不知自毀面目於小豸帖是羞是悔是逃是愧,招魂之。

李凡 寫:
菉竹猗猗 寫:很是: )
難得一帖如此瀟灑自在不招閒氣的: )
大概是"抝救嫻熟吧": )
再賞凡兄戴兄醉雨兄大作...而冬夏兄也期待早日完成才好: )期待中...


詩之好劣其實并不重要.詩無達詁,寫出心聲甚至玩趣文字即可.互相切磋是必要的,但要與人為善.錯誤人人都會有,提出了,改了,不就好了.即是指錯了,討論一下,也有益.心誠心善是不必妝扮的,誰一眼就看得出.
願善誠之心,平和之韻這本網十多年堅持的本色繼續發揚大.
菉竹猗猗
會員
 
文章: 1868
註冊時間: 2013-02-16 09:51 PM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練習生 » 2013-10-18 01:36 AM

李凡 寫:一些感覺:杜甫拗體七律:
〔一〕八句五十六字,出句仄收〔第一句例外〕,對句收平韻.與正統七律合.
〔二〕非近體詩句:有第四字與第六字平仄相反之傾向〔十八首中除二句首句不遵守.〕我暫稱為”四六常規式”.其意義是:杜甫拗體詩的格律可能是著重於後四字,而非近體詩註重前四字.故我等讀之亦無結舌.
〔三〕中兩聯詞性對仗為主流.但拗黏拗對是其常態.不拗反而較少.
〔四〕另一特點是三平尾極多〔但無下四平以上者〕.十八首中有十二首,共二十句.
〔五〕又一特點是三仄尾極多.十八首中有十五首,共二十五句〔其中下四仄一句下五仄四句〕.
〔六〕其單句,其中部分是顛倒傳統近體詩格律〔回看可律〕.我暫稱’後先律’或’回看律”.
〔七〕杜甫拗體七律肯定是不同所謂'吳體',吳體是寄生於杜詩才留名的.只是有一首'強戲為吳體'.是對吳體的革命.從此吳體消失了.
〔八〕杜甫拗體七律中入聲字用得極多,是不可忽略的.
〔九〕求變是同向的,但變之分差極大,有改幾字即可成正統律,有改字回讀更佳,但亦有全面破立.故杜甫拗體七律應未盡改革功成.因此尚有待後人繼續.葉嘉瑩教授是古今對此評價最高的一人.并把杜甫拗體從所謂俚俗推向另一高峰.
...
此是一己之見,對錯不計,歡迎評論砸磚交流.

敬覆諸位詞長:
不管動機,無論是非,若無人開頭寫吳體,怎能成就諸位就此借意抒懷?有些話點到為止,無須針鋒相對,所謂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前賢亦云:「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因此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由於凡兄引十八首詩例,析分平仄與體拗並以數字統計,其用心良苦有目共睹。然與晚讀過資料稍有些微,由於晚已老朽,記性甚差,忘了是那位作者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不過我曾複製某段資料提供參考:
陳文華教授以方回《瀛奎律髓》及郭紹虞〈論吳體〉一文為基礎,提出不屬吳體之七律為:
(1)全篇詩句皆平仄合律(含拗而既救者)而篇中失粘失對者不屬吳體。
(2)首聯平仄失律者(首聯平仄本較自由),此外俱合律調者亦不入吳體。

陳文華教授據此得出杜甫吳體詩十七首,分別為〈愁〉、〈白帝城最高樓〉、〈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九日〉、〈題省中院壁〉、〈望岳〉、〈江雨有懷鄭典設〉、〈崔氏山東草堂〉、〈至後〉、〈早秋苦熱堆案相仍〉、〈晝夢〉、〈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暮歸〉、〈曉發公安〉、〈立春〉、〈灧澦〉、〈栢學士茅屋〉,見其《杜甫詩律探微》(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年),〈吳體〉一節,頁69-74。

但曹淑娟教授以同樣標準檢索杜甫七律,卻僅得十四首,見曹淑娟:〈杜黃吳體詩析辨〉,《中國學術年刊》第4 期(1982 年6 月),頁161-184。
今考兩人之文,陳文華教授多出三首為〈立春〉、〈灧澦〉、〈栢學士茅屋〉,此三首按陳文華教授自訂之標準來看,確實不是吳體詩,〈立春〉僅「此身未知歸定處」一句為古調,〈灧澦〉僅首聯「灧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為古調,〈栢學士茅屋〉僅首聯「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為古調,皆不合陳文華教授「七律含有兩句以上古調並兼體拗者為吳體」之定義。
而凡兄引用葉嘉瑩教授十八首,其中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則較陳教授十七首多一者.

而按作者研究結論:
吳體詩沒有五言之作,只有七言絕句、七律、七排,但不管是哪一種體裁,都是古律相雜或全為古調,其在七律及七排者,則必須在首聯之外(首聯格律較自由)帶有兩句以上之古調,並且有失粘失對之體拗者,方得為吳體。換言之,吳體須兼有體拗(失粘失對)與兩句以上之古調者方得稱之。.
其次,對於吳體和民歌的關係,認為吳體並非出於吳地歌謠,詩中也極少用方言俗語,和民歌並沒有必然關係;至於吳體是否即是齊梁體,答案仍是否定的,因為齊梁體中的五言詩體、仄韻體、正格近體、甚至中間詩聯可以不講對仗等,都是吳體詩所沒有的。依此推論,吳體詩和齊梁體內涵絕不相同,吳體不等於齊梁體。
以上純晚於某年某夜所讀之資料,基於大家對吳體有興趣,特引述參考。可惜我忘了作者,不過文中的陳教授學有專精與雅集版主亦有淵源,若諸公有意深入了解,何妨就教。

再就拗者何?觀念釐清:
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
作者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則。又有意識地造成失對和失粘。夾雜三平調等古風的格調,所以除了字數、韻腳、對仗像律詩以外,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古人把這種詩稱為『拗體』。至於拗之變其法有三:一曰拗字,一曰拗句,一曰拗聯。不可不識。

此外古律與拗律之別?七言有拗黏拗對,而五言則不可。七言拗律,唐人本不多見,老杜獨創此格。其平仄與律體不同,亦與古體不同。建議參閱清董文渙【聲調四譜】宋方回【瀛奎律髓】清趙翼【陔餘叢考•拗體七律】。當可明白。

最後晚恭喜諸位詞長能借韻寄意,完成創作當如子才語:驪龍選珠,顆顆明麗。而且能剛能柔,忽斂忽縱。筆豈能然?惟悟所用。晚賞讀回饋,若有語焉不詳尚祈海涵,願大家一團和氣喜樂平安。
練習生
會員
 
文章: 509
註冊時間: 2007-04-25 09:50 AM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醉雨 » 2013-10-18 01:53 AM

先謝過練習生前輩的寶貴資訊與建言,先仔細研習一下 :-D
醉雨
會員
 
文章: 1490
註冊時間: 2002-02-26 06:02 PM
來自: 台北市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菉竹猗猗 » 2013-10-18 07:14 AM

練習生 寫:
李凡 寫:一些感覺:杜甫拗體七律:
〔一〕八句五十六字,出句仄收〔第一句例外〕,對句收平韻.與正統七律合.
〔二〕非近體詩句:有第四字與第六字平仄相反之傾向〔十八首中除二句首句不遵守.〕我暫稱為”四六常規式”.其意義是:杜甫拗體詩的格律可能是著重於後四字,而非近體詩註重前四字.故我等讀之亦無結舌.
〔三〕中兩聯詞性對仗為主流.但拗黏拗對是其常態.不拗反而較少.
〔四〕另一特點是三平尾極多〔但無下四平以上者〕.十八首中有十二首,共二十句.
〔五〕又一特點是三仄尾極多.十八首中有十五首,共二十五句〔其中下四仄一句下五仄四句〕.
〔六〕其單句,其中部分是顛倒傳統近體詩格律〔回看可律〕.我暫稱’後先律’或’回看律”.
〔七〕杜甫拗體七律肯定是不同所謂'吳體',吳體是寄生於杜詩才留名的.只是有一首'強戲為吳體'.是對吳體的革命.從此吳體消失了.
〔八〕杜甫拗體七律中入聲字用得極多,是不可忽略的.
〔九〕求變是同向的,但變之分差極大,有改幾字即可成正統律,有改字回讀更佳,但亦有全面破立.故杜甫拗體七律應未盡改革功成.因此尚有待後人繼續.葉嘉瑩教授是古今對此評價最高的一人.并把杜甫拗體從所謂俚俗推向另一高峰.
...
此是一己之見,對錯不計,歡迎評論砸磚交流.

敬覆諸位詞長:
不管動機,無論是非,若無人開頭寫吳體,怎能成就諸位就此借意抒懷?有些話點到為止,無須針鋒相對,所謂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前賢亦云:「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因此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由於凡兄引十八首詩例,析分平仄與體拗並以數字統計,其用心良苦有目共睹。然與晚讀過資料稍有些微,由於晚已老朽,記性甚差,忘了是那位作者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不過我曾複製某段資料提供參考:
陳文華教授以方回《瀛奎律髓》及郭紹虞〈論吳體〉一文為基礎,提出不屬吳體之七律為:
(1)全篇詩句皆平仄合律(含拗而既救者)而篇中失粘失對者不屬吳體。
(2)首聯平仄失律者(首聯平仄本較自由),此外俱合律調者亦不入吳體。

陳文華教授據此得出杜甫吳體詩十七首,分別為〈愁〉、〈白帝城最高樓〉、〈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九日〉、〈題省中院壁〉、〈望岳〉、〈江雨有懷鄭典設〉、〈崔氏山東草堂〉、〈至後〉、〈早秋苦熱堆案相仍〉、〈晝夢〉、〈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暮歸〉、〈曉發公安〉、〈立春〉、〈灧澦〉、〈栢學士茅屋〉,見其《杜甫詩律探微》(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年),〈吳體〉一節,頁69-74。

但曹淑娟教授以同樣標準檢索杜甫七律,卻僅得十四首,見曹淑娟:〈杜黃吳體詩析辨〉,《中國學術年刊》第4 期(1982 年6 月),頁161-184。
今考兩人之文,陳文華教授多出三首為〈立春〉、〈灧澦〉、〈栢學士茅屋〉,此三首按陳文華教授自訂之標準來看,確實不是吳體詩,〈立春〉僅「此身未知歸定處」一句為古調,〈灧澦〉僅首聯「灧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為古調,〈栢學士茅屋〉僅首聯「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為古調,皆不合陳文華教授「七律含有兩句以上古調並兼體拗者為吳體」之定義。
而凡兄引用葉嘉瑩教授十八首,其中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則較陳教授十七首多一者.

而按作者研究結論:
吳體詩沒有五言之作,只有七言絕句、七律、七排,但不管是哪一種體裁,都是古律相雜或全為古調,其在七律及七排者,則必須在首聯之外(首聯格律較自由)帶有兩句以上之古調,並且有失粘失對之體拗者,方得為吳體。換言之,吳體須兼有體拗(失粘失對)與兩句以上之古調者方得稱之。.
其次,對於吳體和民歌的關係,認為吳體並非出於吳地歌謠,詩中也極少用方言俗語,和民歌並沒有必然關係;至於吳體是否即是齊梁體,答案仍是否定的,因為齊梁體中的五言詩體、仄韻體、正格近體、甚至中間詩聯可以不講對仗等,都是吳體詩所沒有的。依此推論,吳體詩和齊梁體內涵絕不相同,吳體不等於齊梁體。
以上純晚於某年某夜所讀之資料,基於大家對吳體有興趣,特引述參考。可惜我忘了作者,不過文中的陳教授學有專精與雅集版主亦有淵源,若諸公有意深入了解,何妨就教。

再就拗者何?觀念釐清:
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
作者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則。又有意識地造成失對和失粘。夾雜三平調等古風的格調,所以除了字數、韻腳、對仗像律詩以外,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古人把這種詩稱為『拗體』。至於拗之變其法有三:一曰拗字,一曰拗句,一曰拗聯。不可不識。

此外古律與拗律之別?七言有拗黏拗對,而五言則不可。七言拗律,唐人本不多見,老杜獨創此格。其平仄與律體不同,亦與古體不同。建議參閱清董文渙【聲調四譜】宋方回【瀛奎律髓】清趙翼【陔餘叢考•拗體七律】。當可明白。

最後晚恭喜諸位詞長能借韻寄意,完成創作當如子才語:驪龍選珠,顆顆明麗。而且能剛能柔,忽斂忽縱。筆豈能然?惟悟所用。晚賞讀回饋,若有語焉不詳尚祈海涵,願大家一團和氣喜樂平安。



練詞長風範可敬,學習、深思、再三。
菉竹猗猗
會員
 
文章: 1868
註冊時間: 2013-02-16 09:51 PM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李凡 » 2013-10-18 06:51 PM

練習生 寫:
李凡 寫:一些感覺:杜甫拗體七律:
〔一〕八句五十六字,出句仄收〔第一句例外〕,對句收平韻.與正統七律合.
〔二〕非近體詩句:有第四字與第六字平仄相反之傾向〔十八首中除二句首句不遵守.〕我暫稱為”四六常規式”.其意義是:杜甫拗體詩的格律可能是著重於後四字,而非近體詩註重前四字.故我等讀之亦無結舌.
〔三〕中兩聯詞性對仗為主流.但拗黏拗對是其常態.不拗反而較少.
〔四〕另一特點是三平尾極多〔但無下四平以上者〕.十八首中有十二首,共二十句.
〔五〕又一特點是三仄尾極多.十八首中有十五首,共二十五句〔其中下四仄一句下五仄四句〕.
〔六〕其單句,其中部分是顛倒傳統近體詩格律〔回看可律〕.我暫稱’後先律’或’回看律”.
〔七〕杜甫拗體七律肯定是不同所謂'吳體',吳體是寄生於杜詩才留名的.只是有一首'強戲為吳體'.是對吳體的革命.從此吳體消失了.
〔八〕杜甫拗體七律中入聲字用得極多,是不可忽略的.
〔九〕求變是同向的,但變之分差極大,有改幾字即可成正統律,有改字回讀更佳,但亦有全面破立.故杜甫拗體七律應未盡改革功成.因此尚有待後人繼續.葉嘉瑩教授是古今對此評價最高的一人.并把杜甫拗體從所謂俚俗推向另一高峰.
...
此是一己之見,對錯不計,歡迎評論砸磚交流.

敬覆諸位詞長:
不管動機,無論是非,若無人開頭寫吳體,怎能成就諸位就此借意抒懷?有些話點到為止,無須針鋒相對,所謂饒人不是癡漢,癡漢不會饒人。
前賢亦云:「責善,朋友之道;」然須「忠告而善道之」,悉其忠愛,致其婉曲,使彼聞之而可從,繹之而可改,有所感而無所怒,乃為善耳。若先暴白其過惡,痛毀極詆,使無所容,彼將發其愧恥憤恨之心;雖欲降以相從,而勢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為惡矣。因此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由於凡兄引十八首詩例,析分平仄與體拗並以數字統計,其用心良苦有目共睹。然與晚讀過資料稍有些微,由於晚已老朽,記性甚差,忘了是那位作者所發表的學術論文,不過我曾複製某段資料提供參考:
陳文華教授以方回《瀛奎律髓》及郭紹虞〈論吳體〉一文為基礎,提出不屬吳體之七律為:
(1)全篇詩句皆平仄合律(含拗而既救者)而篇中失粘失對者不屬吳體。
(2)首聯平仄失律者(首聯平仄本較自由),此外俱合律調者亦不入吳體。

陳文華教授據此得出杜甫吳體詩十七首,分別為〈愁〉、〈白帝城最高樓〉、〈七月一日題終明府水樓〉、〈九日〉、〈題省中院壁〉、〈望岳〉、〈江雨有懷鄭典設〉、〈崔氏山東草堂〉、〈至後〉、〈早秋苦熱堆案相仍〉、〈晝夢〉、〈十二月一日三首〉之二、〈暮歸〉、〈曉發公安〉、〈立春〉、〈灧澦〉、〈栢學士茅屋〉,見其《杜甫詩律探微》(台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碩士論文,1977 年),〈吳體〉一節,頁69-74。

但曹淑娟教授以同樣標準檢索杜甫七律,卻僅得十四首,見曹淑娟:〈杜黃吳體詩析辨〉,《中國學術年刊》第4 期(1982 年6 月),頁161-184。
今考兩人之文,陳文華教授多出三首為〈立春〉、〈灧澦〉、〈栢學士茅屋〉,此三首按陳文華教授自訂之標準來看,確實不是吳體詩,〈立春〉僅「此身未知歸定處」一句為古調,〈灧澦〉僅首聯「灧澦既沒孤根深,西來水多愁太陰」為古調,〈栢學士茅屋〉僅首聯「碧山學士焚銀魚,白馬卻走深巖居」為古調,皆不合陳文華教授「七律含有兩句以上古調並兼體拗者為吳體」之定義。
而凡兄引用葉嘉瑩教授十八首,其中杜甫〈鄭駙馬宅宴洞中〉則較陳教授十七首多一者.

而按作者研究結論:
吳體詩沒有五言之作,只有七言絕句、七律、七排,但不管是哪一種體裁,都是古律相雜或全為古調,其在七律及七排者,則必須在首聯之外(首聯格律較自由)帶有兩句以上之古調,並且有失粘失對之體拗者,方得為吳體。換言之,吳體須兼有體拗(失粘失對)與兩句以上之古調者方得稱之。.
其次,對於吳體和民歌的關係,認為吳體並非出於吳地歌謠,詩中也極少用方言俗語,和民歌並沒有必然關係;至於吳體是否即是齊梁體,答案仍是否定的,因為齊梁體中的五言詩體、仄韻體、正格近體、甚至中間詩聯可以不講對仗等,都是吳體詩所沒有的。依此推論,吳體詩和齊梁體內涵絕不相同,吳體不等於齊梁體。
以上純晚於某年某夜所讀之資料,基於大家對吳體有興趣,特引述參考。可惜我忘了作者,不過文中的陳教授學有專精與雅集版主亦有淵源,若諸公有意深入了解,何妨就教。

再就拗者何?觀念釐清:
律、絕詩每句平仄都有規定,誤用者謂之「失粘」。不依常格而加以變換者為「拗體」。律詩中如果多用拗句,就變成了古風式的律詩。前人所謂「拗」,除有時變換第二、四、六字外,著重在五言的第三字和七言的第五字。兩聯都拗的稱「拗句格」,通首全拗的稱為「拗律」。
作者在詩中故意違反律詩的平仄規則。又有意識地造成失對和失粘。夾雜三平調等古風的格調,所以除了字數、韻腳、對仗像律詩以外,若論平仄,這簡直就是一篇古風。古人把這種詩稱為『拗體』。至於拗之變其法有三:一曰拗字,一曰拗句,一曰拗聯。不可不識。

此外古律與拗律之別?七言有拗黏拗對,而五言則不可。七言拗律,唐人本不多見,老杜獨創此格。其平仄與律體不同,亦與古體不同。建議參閱清董文渙【聲調四譜】宋方回【瀛奎律髓】清趙翼【陔餘叢考•拗體七律】。當可明白。

最後晚恭喜諸位詞長能借韻寄意,完成創作當如子才語:驪龍選珠,顆顆明麗。而且能剛能柔,忽斂忽縱。筆豈能然?惟悟所用。晚賞讀回饋,若有語焉不詳尚祈海涵,願大家一團和氣喜樂平安。


多謝練兄.以互動態度而非對錯的爭拗,各抒所思所想,不為結論只為交流.這是大家希望的.
十八首非好像非葉教授所裁,我也忘了從那裡裁下來.網上頗多如是取態.
葉教授似乎是不同意以吳體定名杜甫拗律的.我亦如是想,我之想是單純認為,葉教授是研究者.我之認為,是吳體只是依附在杜律之’強戲為吳體’幾字而留名.好像沒有人舉出杜甫之前的吳體詩〔之後又是以杜詩為依歸〕.因此杜甫拗律與吳體并不等同.即使是第一首’愁’亦已改頭換臉.
前人一直在吳體二字打滾,其功力當然不是我所能及.而我本來就是玩詩,對參與研討亦是第一遭.只是至今我乃以杜體拗律或杜甫拗體七律而非吳體名之.對於王力稱之為古風式律詩,其實會令人認為拗體律詩是古風和律詩的混血兒.是入律古風的迴光反照.而我不如是想,而是當成另一體材,惟杜甫獨承之〔拗體詩在唐并不少見〕.
至於大家當然各自解讀.
〔至於我與其他人之爭拗,在於其涉及家人/至今已四次.故以其人之道應之.不涉詩道.望各位寬諒〕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醉雨 » 2013-10-18 09:20 PM

說說個人的想法:

1..參閱歷代諸家之評析,謂
【杜甫是“集大成”者】【風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唐音癸簽》: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
2.杜甫詩現存約1405篇,其中七言律詩共約159首〈超過百分之11〉;此中拗體七律約有20首上下〈超過百分之12〉;即全集中〈超過百分之1.4〉。這比率不能視為少數。
3.以杜詩之作風,及拗體所佔比例,杜作拗體詩絕對不是偶發或意外。
4.由詩體演變的角度言之,七言律詩是到杜甫的年代才確立下來的;如果要以後世七言律詩的演化來回論杜甫的詩作,這是一個盲點。
換言之,研討杜甫拗體詩不能從後世七言律詩的演化來分析比對,而應從律體確立之前的狀態來研判杜甫作此拗體律詩的用意。
5.綜上所述,我目前較偏向相信杜甫作拗體詩是一種創新與嘗試。
至於使用何種名稱,當是學者專家的事,個人沒有意見。
此體千餘年來沒有普遍傳承自然有它的弱點,迄未定論,樂以待之。


說錯的話請指教,別打我 :-D
醉雨
會員
 
文章: 1490
註冊時間: 2002-02-26 06:02 PM
來自: 台北市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李凡 » 2013-10-18 10:41 PM

醉雨 寫:說說個人的想法:

1..參閱歷代諸家之評析,謂
【杜甫是“集大成”者】【風騷而下,唐而上,一人而已。】【《唐音癸簽》:少陵七律與諸家異者有五:篇制多,一也;一題數首不盡,二也;好作拗體,三也;詩料無所不入,四也;好自標榜,即以詩入詩,五也。此皆諸家所無,其他作法之變,更難盡數。】
2.杜甫詩現存約1405篇,其中七言律詩共約159首〈超過百分之11〉;此中拗體七律約有20首上下〈超過百分之12〉;即全集中〈超過百分之1.4〉。這比率不能視為少數。
3.以杜詩之作風,及拗體所佔比例,杜作拗體詩絕對不是偶發或意外。
4.由詩體演變的角度言之,七言律詩是到杜甫的年代才確立下來的;如果要以後世七言律詩的演化來回論杜甫的詩作,這是一個盲點。
換言之,研討杜甫拗體詩不能從後世七言律詩的演化來分析比對,而應從律體確立之前的狀態來研判杜甫作此拗體律詩的用意。
5.綜上所述,我目前較偏向相信杜甫作拗體詩是一種創新與嘗試。
至於使用何種名稱,當是學者專家的事,個人沒有意見。
此體千餘年來沒有普遍傳承自然有它的弱點,迄未定論,樂以待之。


說錯的話請指教,別打我 :-D


真的欣賞醉兄看法.特別是:此體千餘年來沒有普遍傳承自然有它的弱點,迄未定論,樂以待之。/前面我亦有同感:故杜甫拗體七律應未盡改革功成.因此尚有待後人繼續.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醉雨 » 2013-11-02 11:54 PM

附記幾個小資訊於此以供參考,若有差誤,懇請惠於糾正,以免誤人,謝謝。

一、
【清代仇兆鳌《杜詩詳注》又名《杜少陵集詳注》】
凡二十五卷,卷一到卷二十三爲詩,共收杜詩1439首。

二、
【《夔州詩,杜甫詩歌的巅峰》龍占明‧重慶奉節永安中學】:
根據浦起龍《讀杜心解》整理的
杜甫夔州詩與成都詩數量及體式之比較:

體式 五古 七古 五律 七律 五排 七排 五絕 七絕 小計

夔州  58  32  189  61  37  2  14   42  435
成都  28  17  98  35  10  0  22  40  250

“杜甫在成都近4年創作的詩歌是250首(其中成都杜甫草堂詩240多首)。
杜甫在夔州居住1年零10個月,共創作詩歌435首(不含雲安詩),占其所編杜詩1439首近1/3。
杜甫在夔州1年零10個月的時間詩歌創作竟超過了在成都近4年創作的詩歌,每3天創作2首詩!”

三、
【《杜甫研究論集》劉明華‧重慶出版社】
“杜甫的拗體,大多寫于入夔以後,最意味深長的是,就在他于大曆二年對自己的詩藝進行總結,道出‘晚節漸于詩律細’(《遣悶戲呈路十九曹長》)之後,杜詩拗體倍增,筆者據浦起龍《讀杜心解》統計,此後杜甫共七律35首,拗體有14首,竟占40%。”
醉雨
會員
 
文章: 1490
註冊時間: 2002-02-26 06:02 PM
來自: 台北市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菉竹猗猗 » 2013-11-18 12:07 PM

既啃山又啃海
再消化一下這帖啊: )
菉竹猗猗
會員
 
文章: 1868
註冊時間: 2013-02-16 09:51 PM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李凡 » 2013-11-18 12:43 PM

此帖花了各參與者和讀者很多時間,但亦得到很多樂趣.大家還是應該再接再勵.
最近有些事做,候一段時間必再靜心於此.醉兄和猗兄多關照一點.
醉兄說起草堂,記與一方兄遊草堂後,戲一首:

杜甫草堂
草堂幾公頃,布局見幽清.
花徑風流韻,竹林虫蟀鳴.
襟期修古樸,心事看虛情.
詩聖居如此,貪官必有名.
當年卷我屋上三重茅,今日是高尚地段.若杜甫當初居之如此風光,恐沒了詩聖.
詩者,生於憂患,窮而後工.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借韻杜甫拗體詩之寄意...

文章醉雨 » 2014-09-27 08:36 PM

李凡 寫:此帖花了各參與者和讀者很多時間,但亦得到很多樂趣.大家還是應該再接再勵.


viewtopic.php?f=2&t=15413
這是張大春前輩於2007-06-21在此版發表的﹝戲試吳體‧死雀﹞一帖

近日(9月25日)見張大春前輩將此﹝吳體十八首﹞作品鋪在facebook給大家討論。

因而想起年前此題,提上來給大家回味回味,自己也趁此檢閱檢討一番 :-D


另:
張前輩有言:
有些玩意兒,不是江湖上慣見的拳勇繩技,但是野處必有方家,可以求教。算我擺個擂吧,四方求敗不能,只好把這種中文系所裡百年不遇的活兒晾一晾。所作一組十八首吳體一次刊完。

有興趣者可以去聊聊天 :-D
醉雨
會員
 
文章: 1490
註冊時間: 2002-02-26 06:02 PM
來自: 台北市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9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