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門春晚】

此地歡迎古典詩詞新秀發表初學作品﹐請多加油!

版主: 李德儒, 一善

Re: 【虎門春晚】

文章李凡 » 2013-03-10 10:14 PM

冬夏:
籠在此處是平音.大部份〔不絕對〕平仄異音者,動平名仄.
但滿似不盡意.〔嵌〕字如何?此字是被很多人誤會只是平音,其實是平仄通的.

另者近體詩折腰是允許的,唐詩三百首就有:李白夜思,杜牧贈別,...但是聯與聯之間.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虎門春晚】

文章天之驕女 » 2013-03-10 11:00 PM

謝謝凡哥
我當然不會誤會您,您說的,小妹學習了,佩服您的博學!

謝謝楚狂詞長
我就是看您的說明一點一點貼照片的。至於桐油布帆的帆船,我也希望能看到啊,但虎門是一個貨運轉運點,並沒有。
等我下星期去杭州再看看有沒有!

真好~再分享~~

【貼圖程序】
一、將圖片上傳到「雲端」裏的圖片資料庫,如 Google 即有提供相片資料庫服務。(也可以上傳到相片圖庫網站)
二、將已存放在網站上的「圖片」(通常是Jpg格式)叫出→→點選圖片。
三、將滑鼠游標移至圖片中央,按滑鼠游標「右鍵」,→→下拉功能鍵點選最下端之【內容】,即可見到該「圖片」的URL(網址)。
四、將該URL(網址)反白→→即按滑鼠左鍵拖曳→→再按滑鼠右鍵點選【複製】。
五、回到〈網路古典詩詞雅集〉→→按【發表文章】或【發表回覆】→→在發文區裏的正上方有一排英文icon(圖鍵)→→點選【Img】→→發文區會出現如下的電腦語法:
[i m g] [/i m g]
在兩個語法指令間(也就是[img]和[/img]之間),按右鍵貼上剛剛複製的圖片URL
六、舉例;假設要發表的圖片的URL為「https://abc123.jpg」,則發圖的【語法】為:
圖檔
七、再按【發文區】下方的【預覽】,預先看看圖片是否出現?如果正常,便可再按【送出】鍵將圖片發表出去即可完成。若有差錯不見圖片,再重覆檢視以上動作以求正確無誤。
八、所發圖片,請注意著作權相關規範,避免觸法。
嬌而不縱
天之驕女
版面管理員
 
文章: 3163
註冊時間: 2006-06-17 12:02 PM
來自: 台北

關於【拗對】與【拗黏】

文章楚狂 » 2013-03-11 09:55 AM

唐代近體詩,有所謂「體拗」、「句拗」之分。
在近體詩律中,稱「拗」者之原意即為「病」也、「不順」也。蓋近體詩每一字詞、句式的平仄本有嚴格規範,故有所謂「平仄譜」。
既有平仄譜,於詩中應「平」用「仄」、或應「仄」用「平」,即為拗。

一句中拗字之平仄,稱「句拗」;而「拗」既為「病、不順」,則可「救」之,所以發展出「拗救」之法。同一句中當句拗、當句救,稱「單拗」;出句拗、對句救,稱「雙拗」。詩律邏輯就這麼簡單,不必故弄玄虛,也不必藏私。只是這簡單的法則,卻是一門大學問。學詩者要掌握律則、讀多詩例,就可通了。
不過,此處既是【新秀鍛鍊場】,還是要說一句中肯話:「裁思為詩,不必特意去『為拗而拗』。學習初練當然可以一試,但詩貴自然,其氣則新。」

近體詩的單數句稱「出句」,雙數句稱「對句」或「落句」;同一聯的出句與對句有用字平仄相對之法,如「平平仄仄平平仄」(出句)與下一句「仄仄平平仄仄平」的每一個字的字譜平仄聲調關係即為「對」。(近體詩的首句若要入韻,其與下一句對句的平仄關係會有些許變化,其變化在「腹節」第二字與「尾節」字。)
而同一聯中的「出句」與「對句」的字詞聲調不相「對」時,即稱「拗對」。

前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的第二、四字平仄要一致,稱作「黏」。(用句子的序列講,舉例即為第二句與第三句的關係,餘依此類推)
一首詩的平仄對應關係,就在這種聲調的「往復循環」中產生音節的抑揚頓挫與諧和之美。
因此當前一聯的「對句」與下一聯的「出句」間的平仄協調不稱時,便稱「拗黏」。

唐近體詩之「體拗」有兩種,即「拗對」與「拗黏」,即體例之拗;若「體拗」則無可救,也不用救。
唐之後,有人稱「拗對」為「失對」、「拗黏」為「失黏」;在近體詩的「格律」規範裏,這樣的說法是成立的,但用「失」字不免帶有「誤失」、「失格」之意。殊不知「拗黏」、「拗對」之法,在七言近體詩裏,是一種合法的格式;在某些七言詩作裏,若不用「體拗」(如「拗黏」、「拗對」)式,才是失格。
若以《全唐詩》例統計結果,「拗黏」詩例多於「拗對」。

且唐詩裏,不計分期之初、盛、中、晚,不同時代、不分名氣,七言詩之「拗對」、「拗黏」詩作,都是存在的。不以違律視之。

詩例:
唐‧李白〈送孟浩然之廣陵〉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孤帆遠影碧山盡,惟見長江天際流。
(第一句用古風兼入韻,次句入律拗對,第三句句拗,四句「天」字救轉→雙拗。在分類上,太白此首為「古絕」;第三句有他本作「孤帆遠影碧空盡」,各有爭論闡述。)

唐‧殷堯藩〈署中答武功姚合〉首聯:「原中多陰雨,惟留一室明。」
(第一句用古風,次句拗對;二~七句皆律句,七句單拗)

唐‧施肩吾〈襄陽曲〉一二句:「大堤女兒郎莫尋,三三五五結同心。」
(第一句用古風兼入韻,次句入律拗對;三、四句雙拗救轉)

唐‧李群玉〈題二妃廟〉一二句:「黃陵廟前春已空,子規啼血滴松風。」
(第一句用古風兼入韻,次句拗對;二、三、四句皆入律)

唐‧李郢〈友人適越路過桐廬寄題江驛〉首聯:「桐廬縣前洲渚平,桐廬江上晚潮生。」
(第一句用古風兼入韻,次句拗對,二~七句皆律句)

這些都是首句格律相當自由的詩例,作者所處年代亦已涵括整個唐代,可見唐人對首句或律詩的首聯本就抱著開放自由的精神看待;後世論唐詩不能以違律、失格視之。若如此,「晚節漸於詩律細」的老杜,前舉〈憶弟〉二首其二的首聯拗對做「且喜河南定,不問鄴城圍。」那是失手哉?
再如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還京贈別〉首聯:「風月清江夜,山水白雲朝。」亦作拗對,其餘六句均入律,唯末聯又做拗對。
真不宜厚誣古人!



只是,此處既為【新秀鍛鍊場】,初入詩壇者在豐其羽翼以求摶搖九天之前,仍宜依照〈平仄譜〉規範寫詩。
若唐人近體詩之「體拗」(拗黏、拗對)或「句拗」諸式,知其存在即可,亦不宜以違律視之。

天之驕女,既號「天驕」,豪邁放曠一下,無妨!(加註一二句拗對即可,本就不違律)
不過,既為【新秀鍛鍊場】版主,「不可教歹囝仔大細」。 :-|
最後由 楚狂 於 2013-03-12 09:08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虎門春晚】

文章李凡 » 2013-03-11 11:23 AM

拗是否等於病,這既是詩理亦是字理.字理顯然有不同,詩理亦是.
不順,庶可近之.一個人慣用右手寫字,今試試左手,竟然別有風趣.此可以為拗.但此拗非病,可能創出另一書法藝術.前人有以病述之,今人不彈.
但此事非關拗.拗既被允許〔有可救,有不必救〕,即無妨.
〔故人西辭黃鶴樓〕一首,王力先生應預見有人會提出拮問,故先打針預防針:“古絕先於律詩,律絕卻後於律詩.”“律絕和古絕的界限,並不是十分清楚的,,,這裏把它分為兩類,只是要說明絕句既不可以完全歸入古體詩,也不可以完全歸入近體罷了”.此首若非唐詩三百首權威論證,是可歸入樂府的.我至今不明白王維〔渭城曲〕歸樂府,而李白此首,杜牧〔贈別〕歸七絕的真正原因.當然,看崔顥〔黃鶴樓〕成為七律第一篇,只能說是蘅唐退士的個人選擇了.而此選擇因有頗高質素品識之支持,而拗者又佔整體少部分.也就為人們接受了,也成為反格律者的口實.
但以上都不是此帖討論的要點.要點是嬌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實際上至今亦無一例完全合於嬌女原第一句.嬌女是寫近體詩的,不要用古風或古絕來解讀,相信此解讀嬌女也不會同意的.我了解嬌女,是個不會回避任何一時大意而出錯的人.其實此種出錯任何人都有過,即是大詩人亦不可免.前不久,我就在網站指出大陸一位頗負盛名的教授一出律句.對方亦即時承認并改正.
〔另補一句,讀吟故人西辭黃鶴樓詩,沒人感到有音韻的障礙,這是大詩人能人之不能.我聽大陸詩人吟此首,是以: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作音節.〕的.〕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關於唐詩【拗對】與【拗黏】

文章楚狂 » 2013-03-11 12:08 PM

唐人近體詩格律,五言最為嚴謹;若七言,不論絕、律,起手一二句的自由性會出乎眾人之意料,並且不被視做「違律」。
故,唐人七言,不論絕、律,不計首句押韻與否,要「拗對」(起句之一、二句,只有「對」,還來不及「黏」),是被允許的。《全唐詩》四萬多首,剔除掉古體詩,單論近體詩,我個人的統計,不干王力,百首之數是有的;若計入其他各聯,總數在五、六百首之間。

這裏提出一個觀念在於:唐人七言近體詩,起手一、二句(律詩曰首聯),可以用「拗對」;且「拗對」、「拗黏」之法,亦可用在其餘各聯,均為「體拗」,在唐人近體詩裏,不能視做「違律」。
這是唐人風格!

若後世,尤其是宋後,近體詩格律發展越來越嚴格,再加上試帖詩的因素影響,寫「體拗」詩作的人,便屬偶而為之,不是常態。
因此,天之驕女,既號「天驕」,便不作嬌羞女兒之態,偶做豪放之舉,有何不可?
清婉若李清照,尚有「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謾有驚人句。九萬里風鵬正舉。風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之豪語!
以天之驕女 詞長功力,當亦做「有為者亦若是」語。
當然,驕女既已自言「我沒注意」,當屬無心插柳,然唐式近體詩「體拗」本就不違律,何妨瀟灑一回?

諸君試回頭看看驕女詞長第三句(詩家論為絕句關要之處):「醉裏雲身同是客」,灑脫不似出自彤管。


前帖所舉唐人近體詩作,起句用「古風」、一二句用「拗對」,是在敘明唐人對近體詩的一二句,格律相對是極為自由的。(若現代人這樣寫,早被攻訐得體無完膚;初學者亦不得強行)
若不計起手之句用「古風」,單就近體詩一、二句用「拗對」之法,這種詩例,不僅初唐詩家為之,即便發展到盛唐、中晚唐之後的詩家巨擘,如王維、杜甫、白居易、李商隱等名家,亦為之矣。
(這些詩例,我若不舉出來,用網路「股勾」拗對,是勾不出來的。)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還京贈別〉五律首聯:「風月清江夜,山水白雲朝。」亦作拗對,其餘六句均入律,唯末聯又做拗對。

這種一拗再拗的詩例,在唐代並不是少見多怪的象,例如同為初唐四傑之一的天才型詩人王勃〈秋江送別〉二首之二(七絕)
歸舟歸騎儼成行,江南江北互相望。誰謂波瀾纔一水,已覺山川是兩鄉。
不僅一二句拗對兼兩句同入韻,三四句也同樣是拗對。(二三句是拗黏)

唐‧王維〈聽百舌鳥〉七律首聯:「上蘭門外草萋萋,未央宮中花裏棲。」
首句入律兼入韻,一、二句拗對,次句古風。餘六句皆律句。

老杜詩除前一帖所舉〈憶弟〉二首其二之五律首聯:「且喜河南定,不問鄴城圍。」用拗對外,尚可參考七絕:
唐‧杜甫〈絕句漫興〉九首其一
眼見客愁愁不醒,無賴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開深造次,便教鶯語太丁寧。
一、二句用「拗對」,次句古風,餘三、四句均入律;若第四句另有他本做「便覺鶯語太丁寧」則屬古風。

唐‧白居易〈夜惜禁中桃花,因懷錢員外〉(七絕)
前日歸時花正紅,今夜宿時枝半空。坐惜殘芳君不見,風吹狼藉月明中。
白樂天這首也是首句入韻,一、二句拗對。且白樂天這種格式的詩作,忒多。

類似白樂天這種格式,李商隱也作過:
唐‧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七絕)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首句入韻,一、二句拗對;三句拗黏。

即便作過〈詩式〉闡述詩學理論的唐代詩僧皎然,也寫過首聯拗對的五言律詩,見:
唐‧皎然〈夏日題鄭谷江上納涼館〉首聯:「迢遙山意外,清風又對君。」(餘六句均入律)

這些唐代的大詩人做詩遣詞選韻精實嚴謹,豈是不小心失手流出?
真不宜厚誣古人!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虎門春晚】

文章李凡 » 2013-03-11 01:15 PM

但此事非關拗.拗既被允許〔有可救,有不必救〕,即無妨.
此是前帖已述,何須再爭?爭來何益?不過抄書罷了. 
我特別用粗體字標出:要點是嬌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b]
[b]不解釋此句,其他本無辯,何須爭?
一二例,我可改為極少例.
順便一答:《全唐詩》四萬多首,剔除掉古體詩,單論近體詩,我個人的統計,不干王力,百首之數是有的./王力先生:千首之中有一二首,不足為訓.〔若千分之二,亦近百首之數.〕
前面我已提出平收仄收有不同,再舉仄收例浪費些吧.
 
我指出任何人都會有不如意者流出,如何就是厚誣古人!李白之舉頭望明月,清之前,多用舉頭望山月.此明,山,雖同平音,但必竟不同字,孰是孰非?大家都喜明,我獨喜山月,因山月才與床可對照.在詩詞小講堂以前有專門一帖.
 
因嬌女之名,而可驕之.〔此驕非彼嬌〕問問嬌女會同意嗎?是否君名狂就可狂?不過我名凡就確是凡夫俗子.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虎門春晚】

文章天之驕女 » 2013-03-11 02:34 PM

哈~兩位大哥真是可愛,我~我們算是因禍得福了。
在您們的辯論之中,我們又學到好多~不過~這名字,嬌而不縱,還是正規些吧~真的是我改來改去,沒有注意,寫出律了,絕不敢「教歹囝仔大細」
(凡哥,這句您就不懂了吧~這台語的意思是我身為版主要以身作則,不敢亂寫以致教壞了新來的詩友)

晚上我再來細讀二位所寫~現在先上班去~
您們太厲害了~好多資料啊~謝謝您們喔!
嬌而不縱
天之驕女
版面管理員
 
文章: 3163
註冊時間: 2006-06-17 12:02 PM
來自: 台北

Re: 【虎門春晚】

文章楚狂 » 2013-03-11 02:37 PM

唐‧白居易〈夜惜禁中桃花,因懷錢員外〉(七絕
前日歸時花正紅,今夜宿時枝半空。坐惜殘芳君不見,風吹狼藉月明中。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今‧天之驕女〈虎門春晚〉
入眼風煙不著塵,霞渡春江薦酒醇。醉裡雲身同是客,今年不似去年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兩人詩作格律均是參照下列一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一體例聲調上的小異變,差別只在第一、二句,以及白氏詩第四句,各有些許拗字。

兩首皆不是古風,乃七絕起句兩句「拗對」而已。
而且兩人所拗聲調平仄處,皆不關緊要,亦不違格律。
且唐人近體詩用「體拗」,本就不干「拗救」;不能將「拗體詩」與「體拗」混為一談。
同樣的唐式近體詩起句兩句用「拗對」手法,唐人非常多,前引數名有名詩人詩作如上,可參考。

未經考據、未有實證,輕率指稱古代名詩人也有不合格的詩流出,此說法如何不是厚誣古人?


就算抄書,也要抄列引用得對,還不能自己斷章取義,沒讀過的還要更謹慎!

「天之驕女」詞長大名如何書寫?此詩欄中歷歷在目,【新秀鍛鍊場】版主名單上列得一清二楚。
至於要在任何人名字上做文章,請便。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虎門春晚】

文章李凡 » 2013-03-11 03:40 PM

楚狂 寫:唐‧白居易〈夜惜禁中桃花,因懷錢員外〉(七絕
前日歸時花正紅,今夜宿時枝半空。坐惜殘芳君不見,風吹狼藉月明中。
仄平平仄平,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今‧天之驕女〈虎門春晚〉
入眼風煙不著塵,霞渡春江薦酒醇。醉裡雲身同是客,今年不似去年人。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兩人詩作格律均是參照下列一式: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這一體例聲調上的小異變,差異只在第一、二句,以及白氏詩第四句,各有些許拗字。

兩首皆不是古風,乃七絕起句兩句拗對而已。
而且兩人所拗聲調平仄處,皆不關緊要,亦不違格律。
----
請拿出名家不違格律之理由.我信名家,而非如我之說三道四.

且唐人近體詩用「體拗」,本就不干「拗救」;不能將「拗體詩」與「體拗」混為一談。
同樣的唐式近體詩起句兩句用拗對手法,唐人非常多,前引數名有名詩人詩作如上,可參考。
----
我還是這一句:要點是驕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

李凡 寫:古往今來,即是最好的詩人,也有不合格的詩流出.可能他自己已改,但流出就流出了,人們對大詩人還是偏心的.
此說如何不是厚誣古人?
-----
這帖就算一例吧.白居易有詩傳下來過三千首,為何對其千分之九百九十八詩視而不見,把這王力先生認為不足為訓之千分一二不合律者顯彰,算不算偏心? 〔改成九百九十八/2013.3.11.21:57]

就算抄書,也要抄得對,還不能自己斷章取義,沒讀過的還要更謹慎!
----
抄這千分之一二,有意思嗎?

 「天之驕女」詞長大名如何書寫?此詩欄中歷歷在目,【新秀鍛鍊場】版主名單上列得一清二楚。
---
這是我錯,對驕女太熟,一般我回她詩都用嬌女,實際上對面稱她時我意亦是嬌女,向小鄭說聲對不起,改您的名了.但真要問一句:您是驕還是嬌.

至於要在任何人名字上做文章,請便。
/因此,天之驕女,既號「天驕」,便不作嬌羞女兒之態,偶做豪放之舉,有何不可?/這誰說的?誰拿名字作文章? 
補一句,還真不可.正像驕女說的「教歹囝仔大細」.
此亦我之爭辯之主要原因.


***
以下是詞長前帖句,我基本認同〔或用初唐更妥〕,但被詞長自己前後夾攻,自殘了.另:驕女是古人? :
前帖所舉唐人近體詩作,起句用「古風」、一二句用「拗對」,是在敘明唐人對近體詩的一二句,格律相對是極為自由的。(若現代人這樣寫,早被攻訐得體無完膚;初學者亦不得強行)
---
最後由 李凡 於 2013-03-11 09:57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虎門春晚】

文章楚狂 » 2013-03-11 05:08 PM

唉,食古不化。

唐代近體詩,很重要的一個論據:詩的起始一二句(律詩稱「首聯」),其格律本就比較自由
舉那麼多詩例,有人不信,隨意吧。
可拿我這一段陳述(這不是我的論述、發明,不敢掠美),去請教中文系教授吧。

唐‧李商隱〈暮秋獨游曲江〉(七絕)
荷葉生時春恨生,荷葉枯時秋恨成。深知身在情長在,悵望江頭江水聲。
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
李義山這首詩的一、二句聲調是一模一樣。即為絕句起句一、二句「拗對」,三句「拗黏」。
要有人說他出律,那是個人少見多怪。
這就是「拗對」與「拗黏」,同為唐式近體詩「體拗」的一種。
不要將「體拗」與「拗體詩」混為一談!「拗體詩」尚有「救轉」之法,「體拗」根本無從救,亦從來不用救。
誰把「拗對」、「拗黏」當出律看了?
用統計數據去論唐詩,《唐詩三百首》裏,找不出幾首近體詩「整首」聲調完全符合〈平仄譜〉格律規範的;若要論〈拗對〉、〈拗黏〉要達到幾首才符合唐詩體例?那是不識「詩」。
「體拗」之「拗對」、「拗黏」,不在於從《全唐詩》中能搜羅出幾首詩例來佐證,根本問題在於「體拗」不是違律與否的問題。

唐人用「體拗」例,今人能不能用?既不違律,何以不能?
就如同唐人用「句拗」,今人如何不能用「句拗」?
去質問「天之驕女」是唐人否,根本是企圖轉移話題。
至於「天之驕女,既號『天驕』,便不作嬌羞女兒之態,偶做豪放之舉,有何不可?」這一句是我說的,我也不改,請教一下這一句有帶「貶抑」語氣否?「拿名字做文章」,見諸自己本心!我這一問是直接「誅心」之問,不用躲避問題,亦不用轉移話題!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虎門春晚】

文章李凡 » 2013-03-11 06:59 PM

說得好,食古不化。
還是那兩句:”請拿出名家不違格律之理由.我信名家,而非如我之說三道四.”
”抄這王力先生認為不足為訓之千分一二,有意思嗎?”

詞長欲我請教教授:看看那個中文系教授有此能耐,敢獨步江湖?留下一身騷. 

楚詞長:去質問「天之驕女」是唐人否,根本是企圖轉移話題。
---
我這是回應:”若現代人這樣寫,早被攻訐得體無完膚;”此正確之論述.何來轉移話題!
倒是我前幾帖粗字疑問無一得到回應,盡是無聊語.

網名是不能作為論據的.我有另一網名是大家都知的:涼亭主人,意取:涼亭雖好,終非久住之鄉.丐幫是也,難道我是丐幫?春節時,我亦寫過一句:我在風雲第一峰.本是想給人抦的.誰知有人喜歡此句.認為是樂觀的境界.〔沒人說我狂.〕知我者,佯不了.難道可憑一句定一個人之行為品旨?信我丐幫或高傲?知我者,許我平凡,不以詩取性.

把其他粗體字再抄一遍:
要點是驕女原第一句是否有近體詩七絕詩理論的支持.而非在幾萬首詩中找一二個例來解釋.

這帖就算一例吧.白居易有詩傳下來過三千首,為何對其千分之九百九十八詩視而不見,把這王力先生認為不足為訓之千分一二不合律者顯彰,算不算偏心? 
抄這千分之一二,有意思嗎?


評詩論詩有自己看法很平常.但不能拗於時空.前有一帖我認為王力之〔犯孤平〕定義不嚴謹,因我出身理工,認為定義定理不可有瑕疵〔即使大家都可了解的〕.詞長認為無妨.我不爭,因我知大家對〔定義〕的觀點有距離.而且這基本上不影響人們對〔犯孤平〕本身的認知.但此次不同,是背通識而出位:正如新秀版主驕女所說:教歹囝仔大細.
說實話,如果詞長觀點貼在詩詞小講堂,我也只會兩帖起三帖止辯知.但此是新秀版,不可不明朗之.
最後由 李凡 於 2013-03-11 09:55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新秀鍛鍊場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