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之驕女 寫:才正要說出律了~楚狂詞長也不理我,沒想到還歪打正著嗎?
沒啦,我沒那麼厲害,是我沒注意。
唐人真的沒把這種「出句」與「對句」平仄對應的事看得那麼嚴重(不過唐人也是能避則避);只是到了後世,近體詩格律愈來愈嚴。而且這首小品,本就不是在比拼文學獎;更何況「拗對」的句子,是放在首句、次句,這個本就是唐人看待首聯最自由的地方。
所以不會去說「出律」。(首聯自由的例子超多的)
例如:
唐‧王維〈闕題〉二首其一
荊谿白石出,天寒紅葉稀。
山路元無雨,空翠溼人衣。
一、二句失對,三句失黏,三、四句又失對。
這種天才型的詩人,生來就是吃這行飯的,你能說他整首詩亂七八糟嗎?我們還在困擾著青春痘時,王摩詰就已經名滿天下了。
他十五歲就寫〈過始皇墓〉、十六歲寫〈洛陽女兒行〉、十九歲寫的〈桃源行〉是改寫陶潛〈桃花源記〉而來的,還被受入《唐詩三百首》。(2013-03-12 08:56訂正一錯字:「還
收入《唐詩三百首》;
誤鍵「收」字為「受」字,承認自己錯誤,為自己文字負責。)
最有名的應該是他十七歲寫〈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
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我們都沒這種夙慧天分,所以只好乖乖寫格律詩。
其實,唐人首聯拗對的詩真的蠻多的:
唐‧韋應物〈新秋夜寄諸弟〉
兩地俱秋夕,相望共星河。
高梧一葉下,空齋歸思多。
方用憂人瘼,況自抱微痾。
無將別來近,顏鬢已蹉跎。
這一首要抬槓的人可能很多,因為「望」字平仄兩用同義;但仔細動腦一下,便會發覺次句「望」字若做平讀七陽韻,那該句就真的「出律」了。
整首詩黏對關係,除了末聯外,根本是不管的。八句都是律句,第七句用單拗。有人認為是古風,但中間兩聯其實是有對仗的。
再看杜甫〈憶弟〉二首其二
且喜河南定,不問鄴城圍。
百戰今誰在,三年望汝歸。
故園花自發,春日鳥還飛。
斷絕人煙久,東西消息稀。
老杜這一首很肯定是近體詩格式,但首聯拗對。
反正不是要寄去比賽跟別人比高下的,閒詠嘛,注個「一二句拗對」就好了。
既號天驕,豪放些,又如何?(抱歉,上一帖還誤書大名作「嬌女」,赧!

)
對了,都忘了要稱讚圖拍得不錯,唯一小憾是那個船「太現代」了,要拍個桐油布帆的帆船,更正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