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金生 寫:多謝楚狂詞長指敎,豈敢「誣」之,實在是有疑問而請教。
不過「忽」是入聲,那「今」可成孤平了?
「忽」是個「入聲字」,在《平水韻》裏歸入【入聲六月】
獨用。
網路版本的詩韻查檢工具,有的把「忽」字作「匆」字用,收入【上平一東】用,不知其根據為何。網路上的東西,慎思、明辨,未可盡信。稼軒有云:「近來始覺古人書,信著全無是處。」
古人書已不可盡信,更何況網路上的「即性、隨性」塗鴉!
我歪解前賢詞意,罪過!
「忽忽」「ㄏㄨ ㄏㄨ」有「匆匆」(ㄘㄨㄥ ㄘㄨㄥ)之意。如《楚辭‧離騷》:「欲少留此靈瑣兮,日
忽忽其將暮。」
「忽」和「匆」字長得很近似,但畢竟還是不同。「忽」字在《說文解字》裏,「从心勿聲」,作「呼骨切」,所以《平水韻》只收入【入聲六月】,絕無平聲用法。
唐‧崔液〈上元夜〉六首其四
金勒銀鞍控紫騮,玉輪珠幰駕青牛。
驂驔始散東城曲,倏
忽還來南陌頭。
唐‧杜牧〈春懷〉
年光何太急,倏
忽又青春。
明月誰為主,江山暗換人。
鶯花潛運老,榮樂漸成塵。
遙憶朱門柳,別離應更頻。
唐‧杜牧〈醉後題僧院〉
離心
忽忽復悽悽,雨晦傾瓶取醉泥。
可羨高僧共心語,一如攜稚往東西。
唐‧杜甫〈冬至〉
年年至日長為客,
忽忽窮愁泥殺人。
江上形容吾獨老,天涯風俗自相親。
杖藜雪後臨丹壑,鳴玉朝來散紫宸。
心折此時無一寸,路迷何處是三秦。
唐‧白居易〈風雨晚泊〉
苦竹林邊蘆葦叢,停舟一望思無窮。
青苔撲地連春雨,白浪掀天盡日風。
忽忽百年行欲半,茫茫萬事坐成空。
此生飄蕩何時定,一縷鴻毛天地中。
唐‧李商隱〈回中牡丹為雨所敗〉二首其一
下苑他年未可追,西州今日
忽相期。
水亭暮雨寒猶在,羅薦春香暖不知。
舞蝶殷勤收落蕊,佳人惆悵臥遙帷。
章臺街裡芳菲伴,且問宮腰損幾枝。
-------------------------------------------------------------------------------------------------------
至於「孤平」,只在「
用韻」的句子裏才論「孤平」。
請參考鄙人在雅集【詩詞小講堂】裏對【孤平】的一知半解:
viewtopic.php?f=6&t=24481且依最早
發明「孤平」一詞的清代學者
李汝襄的見解,以及已故北京大學漢語教授
王力的論述,犯「孤平」的句式只有三種:
五 言:仄
平仄仄平。
七言:仄仄仄
平仄仄平。
七言:平仄仄
平仄仄平。
以上三種犯「
孤平」的句式,都是
入韻句。
至於七言句的第二字,王力認為不過是在五言句前加兩個字,首字去末字太遠,不中用的。
故七言句的首字,如 小發詞長所言:「七言第一字平仄可不論,故第二字無孤平問題。」
一個「平聲字」被「兩個仄聲字」所夾,宜喚作「夾平」。
「夾平」詩例在整個唐代,或其後承續的宋代近體詩裏,多至不可勝數。當「兩仄夾一平」詩句出現在用韻句且符合前述五言「仄
平仄仄平」,七言「仄仄仄
平仄仄平」或「平仄仄
平仄仄平」時,才可論
近體詩大忌:「孤平」。
以下《唐詩三百首》詩例,請參考:
唐‧王維〈終南別業〉三句:「興來每獨往」五字僅「來」字平聲,但該句不入韻,故「不干孤平」。
孟浩然〈過故人莊〉起句:「故人具雞黍」,「人、雞」兩字夾平,該句不入韻,故亦「不干孤平」。
乍看有人會以為該句「出律」,其實不然,應視作「五言平起出句拗第四字」之「單拗」句式(即該句第三、四字平仄互換作拗句),對句「邀我至田家」可不救(因起句三、四字平仄互換,已自救)。
註:〈過故人莊〉起句定式應為「平平平仄仄」,首字平仄可不論,該句「單拗」(三四字平仄互換)變成「仄平
仄平仄」(紅字為「單拗」所在)。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四第六句(入韻句)「歲
時伏臘走村翁」,「時」字被「歲」(去聲八霽)、「伏」(入聲一屋)兩仄聲字所夾,以「時」位在七言入韻句第二字,故不論「孤平」。
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五第六句(入韻句)「指
揮若定失蕭曹」,「揮」字被「指」(上聲四紙)、「若」(入聲十藥)兩仄聲字所夾,以「揮」位在七言入韻句第二字,故不論「孤平」。
李商隱〈錦瑟〉次句(入韻句):「一
絃一柱思華年」「絃」字被兩個「一」(入聲四質)所夾,以「絃」位在七言入韻句第二字,故不論「孤平」。
另,「思」字去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