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嘲 五律

此地歡迎古典詩詞新秀發表初學作品﹐請多加油!

版主: 李德儒, 一善

文章冬夏 » 2012-06-30 12:47 PM

風雲 寫:詞長客氣了,僅供淺見參考。
竊以為「習」可用,燕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故用「燕卿」可通。
「跌宕」恐無法用來形容「雲」,且「跌」為入聲字。



謝詞長再閱。「跌宕」或可改為【漂泊】,但不知與【糊塗】對仗否?

從來士不群,不惑習詩文。
一枕糊塗梦,半生漂泊雲。
燕卿豪氣尽,殷相赤心分。
歲歲無情戲,寒蟬霜月聞。
冬夏
會員
 
文章: 1762
註冊時間: 2012-03-12 04:32 PM

文章楚狂 » 2012-06-30 02:46 PM

本來無插嘴之餘地,多事提供在下《筆記》作參考、共研:

「倡」字是個「平仄兩收」字。
一、作【下平七陽】用:
《廣韻》作「尺良切」、《集韻》作「蚩良切」,讀如「昌」。造字原理:「从人昌聲」,所以跟「人」有關。《說文解字》:「樂也。」故「俳倡」、「倡優」,都是從事此工作者。另,「倡」字又與「娼」通;因此作「名詞」用時,入【下平七陽】韻。
又可作「形容詞」用,同「猖」字,見《莊子‧山木篇》:「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倡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二、作【去聲二十三漾】用:
《唐韻》、《集韻》皆作「尺亮切」,音「唱」。倡和也。與「唱」通。故作「動詞」用時,入【去聲二十三漾】韻。
(至於後世之「提倡」或「倡導」,是否原義與「提而唱之」、「唱而導之」有關?另待高人。)

例句很多,各舉三個:
一、【下平七陽】韻:
唐人詩裏的「娼樓妓館」多書作「倡樓」或「倡舍」,例子很多。

唐‧盧照鄰〈折楊柳〉
樓啟曙扉,楊柳正依依。鶯啼知歲隔,條變識春歸。
露葉凝愁黛,風花亂舞衣。攀折聊將寄,軍中音信稀。
首句:「倡」字平讀,同「娼樓」,當句不犯「孤平」。

唐‧徐凝〈玩花〉五首其四
誰家躑躅青林裡,半見殷花焰焰枝。憶得樓人送客,深紅衫子影門時。
【註】徐凝,這人倒是有意思,揚州有個古城門,便命名曰「徐凝門」,只因為他的另一首七絕:
唐‧徐凝〈憶揚州〉
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註:「無賴」者,一解作「無聊」;另一解作「似憎而實愛」,如稼軒〈浣溪沙〉詞:「小桃無賴已撩人。」
若街頭潑皮,是真無賴也。


唐‧陸龜蒙〈丁隱君歌〉
華陽道士南游歸,手中半卷青蘿衣。自言逋客持贈我,乃是錢塘丁翰之。
連江大抵多奇岫,獨話君家最奇秀。盤燒天竺春筍肥,琴倚洞庭秋石瘦。
草堂暗引龍泓溜,老樹根株若蹲獸。霜濃果熟未容收,往往兒童雜猿狖。
去歲倡狂有黃寇,官軍解散無人鬥。滿城奔迸翰之閑,只把枯松塞圭竇。
前度相逢正賣文,一錢不直虛云云。今來利作采樵客,可以拋身麋鹿群。
丁隱君,丁隱君,叩頭且莫變名氏,即日更尋丁隱君。


二、【去聲二十三漾】韻:

唐‧白居易〈壽安歇馬重吟〉
春衫細薄馬蹄輕,一日遲遲進一程。野棗花含新蜜氣,山禽語帶破匏聲。
垂鞭晚就槐陰歇,低閒衝柳絮行。忽憶家園須速去,櫻桃欲熟筍應生。

唐‧楊衡〈將之荊州南與張伯剛馬惣鍾陵夜別〉
荊臺別路長,密緒分離狀。莫訴杯來促,更籌屢已
燭花侵霧暗,瑟調寒風亮。誰念曉帆開,默睇參差浪。

唐‧杜甫〈同豆盧峰知字韻〉
鍊金歐冶子,噴玉大宛兒。符彩高無敵,聰明達所為。
夢蘭他日應,折桂早年知。爛漫通經術,光芒刷羽儀。
謝庭瞻不遠,潘省會於斯。和將雛曲,田翁號鹿皮。



另,
殷紂王聽妲己譖言,令其叔父剖心觀「竅」的「比干」,網路「繁簡亂轉」成「比幹」。
就如同唐代有一詩人叫「方干」,也被「搞」成「方幹」了!
@_@|||
這是一個很顯著的例子:網路的東西,很方便,但不要全信後全盤照抄,自己要有判斷力。

「幹」要作平聲用,通「韓」,井垣也,即「井幹」,又謂之「銀床」。兩字皆通另一「榦」字。
不要亂解、亂用。「比干」作「比幹」,與宋代「馮京」作「馬涼」,異曲同工。
另,即使改書「正字」→→「比干赤心分」一句不干「孤平」!是出律。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凡 » 2012-07-01 11:05 AM

「比干」作「比幹」,與宋代「馮京」作「馬涼」,異曲同工。
另,即使改書「正字」→→「比干赤心分」一句不干「孤平」!是出律。
--------
呵呵,這是猜測:比干/比幹,冬夏應是繁簡自動轉換的〔他原是大陸外出的.〕或者他把比干之干讀成是簡體干部的幹音,因而想借比干而比幹〔干〕.這既合乎與荊軻對仗,又隱藏比幹的用意.若這樣,轉體倒成一功,失了原意的對仗,少了簡體的幽默,但合乎格律.

倡,在此處讀仄應沒錯.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風雲 » 2012-07-01 12:07 PM

冬夏 寫:
風雲 寫:詞長客氣了,僅供淺見參考。
竊以為「習」可用,燕太子丹尊荊軻為上卿,故用「燕卿」可通。
「跌宕」恐無法用來形容「雲」,且「跌」為入聲字。



謝詞長再閱。「跌宕」或可改為【漂泊】,但不知與【糊塗】對仗否?

從來士不群,不惑習詩文。
一枕糊塗梦,半生漂泊雲。
燕卿豪氣尽,殷相赤心分。
歲歲無情戲,寒蟬霜月聞。


竊以為可對,且「漂泊」用於「雲」甚佳。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12-07-01 01:21 PM

楚狂 寫:本來無插嘴之餘地,多事提供在下《筆記》作參考、共研:

「倡」字是個「平仄兩收」字。
一、作【下平七陽】用:
《廣韻》作「尺良切」、《集韻》作「蚩良切」,讀如「昌」。造字原理:「从人昌聲」,所以跟「人」有關。《說文解字》:「樂也。」故「俳倡」、「倡優」,都是從事此工作者。另,「倡」字又與「娼」通;因此作「名詞」用時,入【下平七陽】韻。
又可作「形容詞」用,同「猖」字,見《莊子‧山木篇》:「不知義之所適,不知禮之所將。倡狂妄行,乃蹈乎大方。」

二、作【去聲二十三漾】用:
《唐韻》、《集韻》皆作「尺亮切」,音「唱」。倡和也。與「唱」通。故作「動詞」用時,入【去聲二十三漾】韻。
(至於後世之「提倡」或「倡導」,是否原義與「提而唱之」、「唱而導之」有關?另待高人。)

例句很多,各舉三個:
一、【下平七陽】韻:
唐人詩裏的「娼樓妓館」多書作「倡樓」或「倡舍」,例子很多。

唐‧盧照鄰〈折楊柳〉
樓啟曙扉,楊柳正依依。鶯啼知歲隔,條變識春歸。
露葉凝愁黛,風花亂舞衣。攀折聊將寄,軍中音信稀。
首句:「倡」字平讀,同「娼樓」,當句不犯「孤平」。

唐‧徐凝〈玩花〉五首其四
誰家躑躅青林裡,半見殷花焰焰枝。憶得樓人送客,深紅衫子影門時。
【註】徐凝,這人倒是有意思,揚州有個古城門,便命名曰「徐凝門」,只因為他的另一首七絕:
唐‧徐凝〈憶揚州〉
蕭娘臉下難勝淚,桃葉眉頭易得愁。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無賴是揚州。
註:「無賴」者,一解作「無聊」;另一解作「似憎而實愛」,如稼軒〈浣溪沙〉詞:「小桃無賴已撩人。」
若街頭潑皮,是真無賴也。


唐‧陸龜蒙〈丁隱君歌〉
華陽道士南游歸,手中半卷青蘿衣。自言逋客持贈我,乃是錢塘丁翰之。
連江大抵多奇岫,獨話君家最奇秀。盤燒天竺春筍肥,琴倚洞庭秋石瘦。
草堂暗引龍泓溜,老樹根株若蹲獸。霜濃果熟未容收,往往兒童雜猿狖。
去歲倡狂有黃寇,官軍解散無人鬥。滿城奔迸翰之閑,只把枯松塞圭竇。
前度相逢正賣文,一錢不直虛云云。今來利作采樵客,可以拋身麋鹿群。
丁隱君,丁隱君,叩頭且莫變名氏,即日更尋丁隱君。


二、【去聲二十三漾】韻:

唐‧白居易〈壽安歇馬重吟〉
春衫細薄馬蹄輕,一日遲遲進一程。野棗花含新蜜氣,山禽語帶破匏聲。
垂鞭晚就槐陰歇,低閒衝柳絮行。忽憶家園須速去,櫻桃欲熟筍應生。

唐‧楊衡〈將之荊州南與張伯剛馬惣鍾陵夜別〉
荊臺別路長,密緒分離狀。莫訴杯來促,更籌屢已
燭花侵霧暗,瑟調寒風亮。誰念曉帆開,默睇參差浪。

唐‧杜甫〈同豆盧峰知字韻〉
鍊金歐冶子,噴玉大宛兒。符彩高無敵,聰明達所為。
夢蘭他日應,折桂早年知。爛漫通經術,光芒刷羽儀。
謝庭瞻不遠,潘省會於斯。和將雛曲,田翁號鹿皮。



多謝楚狂詞長指教。

詞長言「例句很多,各舉三個」,此話有待商榷。
在下檢索全唐詩,發現例句多者只有「七陽」韻者,「去聲二十三漾」韻者只有三四例,差不多就是詞長所舉之例。
而唐人用「倡和」一詞者極少,反倒是「唱和」一詞的例句較多。

在下查了《增廣詩韻全璧》(平水韻),「倡」字屬「七陽」,並無收入「去聲二十三漾」,「唱」字則屬「去聲二十三漾」。但從「七陽」韻中的「倡」字看來,並無「唱」義。

《唐韻》、《集韻》並非平水韻,嚴格來講,應以《增廣詩韻全璧》為主要依據,且張夢機教授《古典詩的形式結構》一書中談及「一字兼有平仄兩讀者」卻沒講到「倡」字。

這樣一來,「倡」字的使用可就麻煩了,究竟該如何用呢?
個人的看法為:
一.用於七陽韻者有三解:
1.以歌舞演戲為業者。
2.娼妓,通「娼」。
3.狂妄,通「猖」。

二.若要解為「唱和」之「唱」,則乾脆直接用「唱」字,如此便是去聲無疑。

三.若是解為「發起、領導」,如現在常用的「倡導」、「提倡」,或許可通融作「去聲二十三漾」用。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楚狂 » 2012-07-01 04:26 PM

【去聲】的「倡」字用法,不會只有「三、四」例。
鄙人沒舉出來的原因,在於它們不是「近體詩」,但不是「近體詩」,雖無法簡便地從字詞所在位置直接判斷用字平仄,但讀其義,可知該「倡」與「唱」是通用的。
至於唐及五代的詩人為什麼不直接用「唱」?這我學問就差了,不知。

甘脆把它補齊,減少爭議。
【事先聲明】鄙人不是用Google找的,是翻《全唐詩》讀來的。
剛開始,也有一個難關要克服,畢竟《全唐詩》是個大部頭,個人生性懶散,於古體、仄韻詩,有點不「悅」讀;不過既然要讀第二遍,不想再將生命耗在《全唐詩》裏皓首窮經,只好硬逼著自己耐心讀、耐心作筆記。

補遺:

第十六卷〈周宗廟樂舞辭‧肅雍舞‧郊廟歌辭〉
周道載興,象日之明。萬邦咸慶,百穀用成。
於穆聖祖,祗薦鴻名。祀於廟社,陳其犧牲。
進旅退旅,皇武之形。一三歎,朱弦之聲。
以妥以侑,既和且平。至誠潛達,介福攸寧。

第十六卷〈周宗廟樂舞辭‧咸順‧郊廟歌辭〉
萬舞咸列,三階克清。貫珠一,擊石九成。
盈觴雖酌,靈坐無形。永懷我祖,達其孝誠。

以上兩首〈周宗廟樂舞辭〉當指「郭雀兒」和柴榮的「後周」。
例「一倡三歎」句,我們總不能歪解成「一個娼妓歎息三次」吧?!

再來:

唐‧唐彥謙〈和陶淵明貧士詩〉七首其三
松風四山來,清宵響瑤琴。聽之不能寐,中有怨歎音。
旦起繞其樹,磈砢不計尋。清陰可敷席,有酒誰與斟。
由來大度士,不受流俗侵。浩歌相倡答,慰此霜雪心。

最後:
唐‧陸龜蒙〈置酒行〉
落塵花片排香痕,闌珊醉露棲愁魂。洞庭波色惜不得,東風領入黃金尊。
千筠擲毫春譜大,碧舞紅啼相倡和。安知寂寞西海頭,青蕧未垂孤鳳餓。


還有,《全唐詩》裏有作者小傳,某某詩人與某某詩人相和,多書作「倡和」。不過,這只是題外話,那應該屬於唐後(如清代人)所為。
例如:
【裴迪】
裴迪,關中人,初與王維、崔興宗居終南,同倡和

【元稹】
稹自少與白居易倡和,當時言詩者稱元白,號為元和體。

【王貞白】
嘗與羅隱、方干、貫休同倡和

後註:不是只有這三人。只舉三例。

另一名詩人:崔玄亮,他的詩集就叫《三州倡和集》。
現在可能有人書作「三州唱和集」,但在詩人小傳裏均書如前者。


至於,唐人寫詩當然不是依《平水韻》,它的源頭應該上尋到《唐韻》或《切韻》吧?
依年代看,《詩韻全璧》、《詩韻合璧》成書都在有清一代。前面所舉詩例的作者,當然都沒看過。
不過從詩例裏,可以知道這些詩人是把「倡」字當【去聲】用的,至於【二十三漾】編目方法,現在當然用〈平水韻〉。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風雲 » 2012-07-02 10:23 AM

多謝楚狂詞長提供資料。
其實這些資料我都看過了,我說的差不多只有三四例,正是指近體詩之例。其他詩例讀其義,雖可知「倡」與「唱」相通,卻無法證明其平仄,所以不採用。

詞長把全唐詩從頭到尾讀一至兩遍,在下只有佩服二字。您作筆記是把所有可能兩讀的字都記錄下來嗎?

不管如何,還是謝謝詞長提出此問題,讓我對此字的使用更加瞭解。 :-)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楚狂 » 2012-07-02 12:16 PM

第一次讀,是為了找「拗救」例句,其實有點囫圇吞棗,從網路上下載邊讀邊作筆記,然後滿頭霧水。
所以才會有那一問,得了 風雲詞長開示,知道了「救」與「不救」的因緣。
第二次看就耐心作筆記,也去央圖查資料;像「拗句」例,同一詩人的創作,「救」或「不救」是可以分見在他的不同詩作裏。
即便同一首詩裏,「救」與「不救」並存的例子也有許多。

第二次讀時就順便作了「平仄兩用字」的整理,前面所舉幾個字的音義平仄,就是從筆記裏摘出來的。

另,
藥樓先生的《古典詩的形式結構》,不材也買了一本,第19頁寫到:
從王力《中國詩律研究》中,選錄一些尋常可見的字例,供一般學詩者參考:


因此, 藥樓遺書《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裏的平仄兩用字,應當不是全部。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冬夏 » 2012-07-04 01:24 AM

謝風雲詞長點評,讓我受益良多。李凡先生知我者也!因拙詩得楚狂詞長筆記一覽,令後學開了眼界,詞長辛苦!深謝賜教!以後還需向諸位先生討教處甚多,先行謝過!
冬夏
會員
 
文章: 1762
註冊時間: 2012-03-12 04:32 PM

上一頁

回到 新秀鍛鍊場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