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詩照片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題詩照片

文章李德儒 » 2011-11-03 08:48 AM

夢裏桃源喜復尋,偷閒結伴作登臨。
一竿帆影攜秋色,數縷輕煙自翠岑。
莫怪陶籬偏愛菊,且從李郭好行吟。
青山阻斷繁囂路,世俗紛紜不再侵。
最後由 李德儒 於 2011-11-05 10:39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李德儒 » 2011-11-03 09:12 AM

剛才看到楚狂詞長的評說,正在回覆的時候欲忽然斷了線。
回來失了楚狂長的留言。
現在已在樓上改正。
多謝楚狂詞長。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楚狂 » 2011-11-03 09:23 AM

李德儒 寫:剛才看到楚狂詞長的評說,正在回覆的時候欲忽然斷了線。
回來失了楚狂長的留言。
現在已在樓上改正。
多謝楚狂詞長。


我打太快
不過忽然想到一個用法:
一般「放」字收上聲、去聲用

後來看到第六句用「李郭」
此典當出《後漢書‧郭太傳》:「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郭太,一作「郭泰」,字林宗

有「李郭同舟」成語,即出此
因此聯想到《集韻》收有一解:「分房切。方,或作放,倂船也。」
所以「放」字也可做平聲用,不過有點冷僻了。一般韻書大概都只能查到上聲、去聲用法。


一點小意見:
頸聯用「陶潛」去對「李郭」,如果鄙人沒誤解的話(用李膺、郭太)
另有高人,可能會認為以一對二,差半字。(鄙人在此欄中看過此說,只是生性疏懶,隨興亦好。)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德儒 » 2011-11-03 09:44 AM

楚狂 寫:
李德儒 寫:剛才看到楚狂詞長的評說,正在回覆的時候欲忽然斷了線。
回來失了楚狂長的留言。
現在已在樓上改正。
多謝楚狂詞長。


我打太快
不過忽然想到一個用法:
一般「放」字收上聲、去聲用

後來看到第六句用「李郭」
此典當出《後漢書‧郭太傳》:「林宗唯與李膺同舟而濟,眾賓望之,以為神仙焉。」
郭太,一作「郭泰」,字林宗

有「李郭同舟」成語,即出此
因此聯想到《集韻》收有一解:「分房切。方,或作放,倂船也。」
所以「放」字也可做平聲用,不過有點冷僻了。一般韻書大概都只能查到上聲、去聲用法。


一點小意見:
頸聯用「陶潛」去對「李郭」,如果鄙人沒誤解的話(用李膺、郭太)
另有高人,可能會認為以一對二,差半字。(鄙人在此欄中看過此說,只是生性疏懶,隨興亦好。)


多謝詞長。
寫的時候沒有想,因為我的朋友到那裏旅行時是和另一位友人同行,所以寫了李郭下去。「陶潛」去對「李郭」的而且確是差了些,不知詞長有何高見?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李德儒 » 2011-11-03 09:46 AM

忽然想到『陶籬』對『李郭』。
不知詞長認為可行嗎?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楚狂 » 2011-11-03 12:42 PM

自〈愛蓮說〉一出,世人盡知「晉陶淵明獨愛菊」。
匆促間,居然只想到唐末黃巢那首〈不第後賦菊〉:「待到秋來九月八,我花開後百花殺。沖天香陣透長安,滿城盡帶黃金甲。」
還有那臭頭麻子皇帝朱元璋抄的〈菊花詩〉:「百花開時我不發,我若發時都嚇殺。要與西風戰一場,遍身穿就黃金甲。」(老朱是黃巢投胎的?)
拿來比附陶元亮,還真是殺風景!


只好硬著頭皮找一些書本、網路上的資料來將就對付著。
更早一點,屈原的《離騷》裏便有諸篇詠菊,「可能」是最早的作品:
《離騷》:「朝飲木蘭之墜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惜誦》:「擣木蘭以矯蕙兮,糳申椒以為糧,播江離與滋菊兮,願春日以為糗芳。」
《九歌‧禮魂》:「春蘭兮秋菊,長無絕兮終古。」

陶淵明後,唐人亦有詠菊者,如:
唐‧元稹〈菊花詩〉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唐‧白居易〈重陽席上賦白菊〉
滿園花菊鬱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唐‧李商隱〈菊花〉
暗暗淡淡紫,融融冶冶黃。陶令籬邊色,羅含宅裏香。
幾時禁重露,實是怯殘陽。願泛金鸚鵡,升君白玉堂。


宋後更多,如:
宋‧釋文珦〈墨菊〉
淵明愛佳色,靈均餐落英。墨衣林下去,標緻更淒清。
宋‧王士朋〈買菊〉
秋去菊方好,天寒花自香。深懷傲霜意,那肯媚重陽。
南宋‧鄭思肖〈畫菊〉
花開不並百花叢,獨立疏籬趣未窮。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

放翁亦詩菊,不過總抱個「枕頭」:
〈余年二十時嘗作菊枕詩頗傳於人今秋偶復采菊縫枕囊淒然有感〉二首
其一
采得黃花作枕囊,曲屏深幌閟幽香。喚回四十三年夢,燈暗無人說斷腸。
其二
少日曾題菊枕詩,蠹編殘稿鎖蛛絲。人間萬事消磨盡,只有清香似舊時。
〈老態〉
破榼愁春近,空囷畏日長。頭風便菊枕,足痹倚藜床。
冉冉殘年逼,悠悠萬事忘。有兒堪晤語,無客亦何妨。


明朝畫菊的人多有題圖,如:
明‧唐寅〈墨菊圖〉
綠雲架上草龍蟠,馬乳含秋露下乾。昨日文園愁肺渴,幾丸嚼破蔗漿寒。
明‧徐渭〈菊竹圖〉題詩
身世渾如泊海舟,關門累月不梳頭。東籬蝴蝶閒來往,看寫黃花過一秋。


說到文人畫,菊花入畫大約源於唐末五代,歷代名家輩出:
晚唐畫家滕昌佑入蜀,宅邊遍植菊花,繪有〈寒菊圖〉。

宋朝《宣和畫譜》著錄趙昌的畫菊作品有〈寫生蝶蛺圖〉、〈拒霜寒菊圖〉、〈木瓜寒菊花圖〉等。
蘇軾曾有〈題趙昌寒菊〉詩寫道:「輕肌弱骨散幽葩,真是青裙兩髻丫。便有佳名配黃菊,應緣霜後苦無花。」
趙昌〈寫生蝶蛺圖〉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應是傳世最早的菊花圖;台北的故宮博物院亦藏有趙昌的〈寫生杏花圖〉冊頁。
宋徽宗趙佶亦繪有傳世畫菊作品,如〈芙蓉錦雞圖〉、〈菊花圖〉。
墨菊,可能始自米芾,畫有〈東籬寒菊圖〉等。文同、蘇軾亦擅畫菊。
南宋院畫家馬遠、吳炳、朱紹宗等人亦善畫菊。

元代善畫菊者,有鄭思肖、錢選、王淵、周密、柯九思、赤盞布(女真人,又名赤盞希曾)等人。

據《明畫錄》載,「能墨菊」或記「能菊」者極多,如朱銓、鄭本、楊節、孫堪、陳大章等十餘人,而以黃翊、計禮最為有名。其他名畫家如呂紀、陳淳、周之冕、王轂祥、徐渭、藍瑛、陳洪綬等都擅畫菊。

清代善畫菊者較多,有惲壽平、朱耷、石濤、華嵒、李方膺、黃慎、王士慎、蔣廷錫、王武、虛谷、任伯年、吳昌碩等。畫菊最多並卓然有成者,要首推惲壽平。



其實,不須遠求,宋代一奇女子亦「擅菊」:
且看〈醉花陰〉
薄霧濃雲愁永晝,瑞腦銷金獸。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盞黃昏後,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另,〈多麗〉亦細膩傳神:
小樓寒,夜長簾幕低垂。恨蕭蕭,無情風雨,夜來揉損瓊肌。也不似,貴妃醉臉,也不似孫壽愁眉,韓令偷香,徐娘傅粉,莫將比擬未新奇。細看取,屈平陶令,風韻正相宜。微風起,清芬蘊藉,不減酴醚。
漸秋闌,雪清玉瘦,向人無限依依。似秋凝,漢皋解佩。似酒灑,紈扇題詩。朗月清風,濃煙暗雨,天教憔悴度芳姿。縱愛惜,不知從此,留得幾多時。人情好,何須更憶,澤畔東籬。



因此要拿兩個「愛菊」人,來對仗「李郭」,只好從平聲姓氏著手:
隨手舉個前面提到的例子,如:
唐‧元稹〈菊花詩〉
秋叢繞舍似陶家,遍繞籬邊日漸斜。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

拿「陶元」對「李郭」,聲韻協調,但要註明,避免「元亮」之字,與「元稹」之姓,產生半截誤解。

其他「姓」還很多,如前舉,請參考。

「好」字重出,改後佳。

陶籬」對「李郭」,以「籬」對「郭」,是個「借義」巧對。
「郭」從「邑」部,本義為「外城」。
例:
唐‧孟浩然〈過故人莊〉:「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唐‧李白〈送友人〉:「青山橫北郭,白水繞東城。」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戴金生 » 2011-11-04 12:08 AM

秋聚
雅聚蘭亭景色尋,騷人墨客醉秋臨。
一排枯柳垂堤岸,滿地殘楓落寂岑。
美酒千杯從口入,幽詩幾首自心吟。
不知星月來相伴,未覺夜深寒氣侵。
戴金生
會員
 
文章: 3181
註冊時間: 2007-01-01 12:42 AM
來自: 波多馬克

文章李德儒 » 2011-11-04 05:34 AM

楚狂 寫:拿「陶元」對「李郭」,聲韻協調,但要註明,避免「元亮」之字,與「元稹」之姓,產生半截誤解。

其他「姓」還很多,如前舉,請參考。

「好」字重出,改後佳。

陶籬」對「李郭」,以「籬」對「郭」,是個「借義」巧對。


楚詞長果然博學,我也是想借意來對。
不知詞長認為借對好還是對人名好呢?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李德儒 » 2011-11-04 05:37 AM

戴金生 寫:秋聚
雅聚蘭亭景色尋,騷人墨客醉秋臨。
一排枯柳垂堤岸,滿地殘楓落寂岑。
美酒千杯從口入,幽詩幾首自心吟。
不知星月來相伴,未覺夜深寒氣侵。


多謝戴詞長好詩相和。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李德儒 » 2011-11-04 09:24 AM

剛才又收到一張美女彈古琴的照片。

春山翠黛弄絲弦,寂寞華堂自有仙。
皓腕凝香餘韻在,輕裘坐對百花前。
東風一曲情無限,綺夢重溫思有緣。
無奈曲終人去後,幾回惆悵倩誰憐。
最後由 李德儒 於 2011-11-10 09:12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楚狂 » 2011-11-04 10:26 AM

李德儒 寫:楚詞長果然博學,我也是想借意來對。
不知詞長認為借對好還是對人名好呢?


鄙人不是博學啦~~
我只是知道如何從網海裏面找到我想要的東西
而且「誠實」地交代有些資料是從「網路」上找來的

這其實有個好處,揣摩詞長如何寫這一首詩
順道想想自己會如何處理遣詞用字
一翻書本,上網找資料
其實大可假裝自己很「博學」,只要「直接」回答詞長的問題:
對以「陶元」並註明元稹〈菊花詩〉 第三句「不是花中偏愛菊」
就解決了
因為 德儒詞長大作中亦有「偏愛菊」三字,這個資料簡直是天作之合.

寫那麼多詞料,其實方便自己多了解典籍.
並可順便將「網路古典詩詞雅集」當作「一朵雲」
將這些資料存在「雲」中會優於存在自己的電腦中(避免遺失)
哪天要用,上雅集叫出來就可以了,而且沒有地點,工具(例如非我的電腦不可)的限制
而且有些資料本就不是自己的,例如國畫,我只懂皮毛,那些名家都是網路上來的;亦可方便雅集諸詞長使用,如果有人認為有用的話.
不過話岔一頭,資料那麼多,怎麼用,用得好不好,在於個人.無須藏私!



話說回頭,「借對」(音、義),「蹉對」,顏色、數目、方位、干支、流水,用哪個對仗方法,哪個好,真沒一個答案,我也不知如何回答.
我遇到的,大概「流水」最難,難在一氣而下!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4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