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少來啦大哥,我知道你有名,但不在這個領域上。
我沒有說「更」只能表示「益加」之意,不要裝模裝樣,我沒你輩份高也沒你有名,但「當下好」對「老更多」那「更」字不是表示「更加」之意是表示什麼?你繞一大圈博學這個對子還是不工,我犯了什麼妄?你要把它讀成「老豈多」或是「老竟多」還是「老更新多」?這世界,沒有東西聰明得過事實的,大哥。
張大春 寫:近學楊雲史詩法,中意頗深。
楊氏浸潤王孟韋柳半生,多有刻意化散之句。
如五律〈過萬山王粲宅〉頷聯:「漢上多名士,登樓懷仲宣。」
五律〈竹溪縣寺〉頷聯:「孤村楓葉脫,一郡好青山。」
五律〈題程康聞笛圖〉頷聯:「斯人余不識,把劍孰追攀。」
五律〈洛陽秋晚送南海先生西游關中〉頷聯:「此地中原盡,況當秋色深。」
或不對,或不求穩,另一格也。[/size]
woncf 寫:末學以為詞長引上幾句,其實全是有對的,且是穩的
作者用交錯對、雙關語、寬對等手法
1.漢上多名士,登樓懷仲宣
漢交錯對樓、上交錯對登,名士是王燦對仲宣雙關語
2.孤村楓葉脫,一郡好青山
楓葉交錯對青山,脫對好,也是用寬對
3.斯人余不識,把劍孰追攀->這個應該是工對吧
這個人對這把劍
4.此地中原盡,況當秋色深
此交錯對當,地對況,中原對秋色,名詞寬對
這幾應無不對或不穩。
以上末學敬覆
張大春 寫:詩無達詁,的論;會心人深識過於作者,亦是;
論詩不以勝負,更是。
然五律頷聯的散化,原本是頭聯首句不用韻的間接結果。
頭聯首句不用韻,則聲調上常有作對的傾向。
如此則三聯皆對,有時詩人會覺得凝重積滯,
故於頷聯化駢求散,也是一種疏蕩的效果。
張大春 寫:「此/當」、「地/況」無論多寬都難以作對。
樂齋 寫:至如”把劍”,不宜作”這把劍”解,否則古味盡失,依大春詞長之見為是。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