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書五律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曾小卓 » 2010-11-08 10:57 PM

你少來啦大哥,我知道你有名,但不在這個領域上。
我沒有說「更」只能表示「益加」之意,不要裝模裝樣,我沒你輩份高也沒你有名,但「當下好」對「老更多」那「更」字不是表示「更加」之意是表示什麼?你繞一大圈博學這個對子還是不工,我犯了什麼妄?你要把它讀成「老豈多」或是「老竟多」還是「老更新多」?這世界,沒有東西聰明得過事實的,大哥。
閒極生悲悲極笑,醒時欲醉醉時歌。
曾小卓
會員
 
文章: 36
註冊時間: 2010-11-03 12:39 PM

文章張大春 » 2010-11-08 11:23 PM

曾小卓 寫:「當下好」對「老更多」那「更」字不是表示「更加」之意是表示什麼?


已經說過了,是表示「變」、「翻作」之意。

曾小卓 寫:你繞一大圈博學這個對子還是不工


五律頷聯不求死對、不必穩對,也已在本欄第一頁第三貼答卞思詞長時說明過,請參。

曾小卓 寫:我犯了什麼妄?

:roll: 在這裡的確不該妄談「輩份」和「名」。
張大春
會員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2006-12-03 12:08 AM

文章woncf » 2010-11-09 01:03 AM

張大春 寫:近學楊雲史詩法,中意頗深。
楊氏浸潤王孟韋柳半生,多有刻意化散之句。
如五律〈過萬山王粲宅〉頷聯:「漢上多名士,登樓懷仲宣。」
五律〈竹溪縣寺〉頷聯:「孤村楓葉脫,一郡好青山。」
五律〈題程康聞笛圖〉頷聯:「斯人余不識,把劍孰追攀。」
五律〈洛陽秋晚送南海先生西游關中〉頷聯:「此地中原盡,況當秋色深。」
或不對,或不求穩,另一格也。[/size]


末學以為詞長引上幾句,其實全是有對的,且是穩的
作者用交錯對、雙關語、寬對等手法
1.漢上多名士,登樓懷仲宣
交錯對交錯對名士是王燦對仲宣雙關語
2.孤村楓葉脫,一郡好青山
楓葉交錯對青山,也是用寬對
3.斯人余不識,把劍孰追攀->這個應該是工對吧
這個人這把劍
4.此地中原盡,況當秋色深
交錯對,地對況,中原秋色,名詞寬對
這幾應無不對或不穩。
以上末學敬覆
將嘆和未嘆之間的轉變 印證感情的極限
woncf
會員
 
文章: 407
註冊時間: 2003-11-17 10:57 AM

文章woncf » 2010-11-09 02:02 AM

「詩無達詁」、「作者未必是,讀者未必不是」

「字看當下好,心得老更多」
大春詞長似乎即無意於頷聯對仗, 曾詞長應也不必拘泥於對仗吧

雖然單就個別字面詞性可以看成1-1-1-1-1或2-1-1-1對仗
當時對老時,下筆對變更,好對多

但這樣跟習慣的2-2-1我也說不上的感覺

還有是出句的解釋
「心得,老,更多」->心得,老時候變多
「心,得老,更多」->心,得老時候變多(為什麼要老時才變多)
「心得老,更多」 ->心老得更多(益加解)
「心得,老更多」 ->心得老變心得多
解法人人有,只是各不同

討論笑笑就好,套句網路名言「認真你就輸了」

以上末學woncf敬上
將嘆和未嘆之間的轉變 印證感情的極限
woncf
會員
 
文章: 407
註冊時間: 2003-11-17 10:57 AM

文章張大春 » 2010-11-09 07:55 AM

woncf 寫:末學以為詞長引上幾句,其實全是有對的,且是穩的
作者用交錯對、雙關語、寬對等手法
1.漢上多名士,登樓懷仲宣
交錯對交錯對名士是王燦對仲宣雙關語
2.孤村楓葉脫,一郡好青山
楓葉交錯對青山,也是用寬對
3.斯人余不識,把劍孰追攀->這個應該是工對吧
這個人這把劍
4.此地中原盡,況當秋色深
交錯對,地對況,中原秋色,名詞寬對
這幾應無不對或不穩。
以上末學敬覆


感謝woncf詞長的補充指教。

蹉對(交錯對)是有其說,也有為數不多的成例。
但是一旦詞性差異過大,
倒不如承認其原本無對,還來得方便、踏實,
體會作者刻意化駢求散不成工對的語感,不必硬套。
若為句中有二字成對,即寬指他字為交錯設對,則天下大亂矣。
照詞長這樣立論,利用說解,於一句之中,
將原本不能對之字詞解為成對,則古風亦可以為律句矣。

像「名士/仲宣」若能成對,就是極勉強的事。
「楓葉/青山」就算交錯亦不能對、「脫/好」則根本不對,
「斯人/把劍」更不能對,
「此/當」、「地/況」無論多寬都難以作對。
經詞長「大赦」所許之對,只有「中原/秋色」二詞而已。

詩無達詁,的論;會心人深識過於作者,亦是;
論詩不以勝負,更是。
然五律頷聯的散化,原本是頭聯首句不用韻的間接結果。
頭聯首句不用韻,則聲調上常有作對的傾向。
如此則三聯皆對,有時詩人會覺得凝重積滯,
故於頷聯化駢求散,也是一種疏蕩的效果。
張大春
會員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2006-12-03 12:08 AM

文章樂齋 » 2010-11-09 09:10 AM

化駢為散,確有其說,尤以流水對為常見,
惟對與不對之間,不易拿捏,新手不宜輕試。
古人設對,非依今人之所謂詞性,
虛對虛,實對實,餘須取其義而後可。
大春詞長以"字看當下好"對"心得老更多",
"字"字可對"心","看"字可對"得",
"當下好","老更多"不宜析論,
前者嘆即時之感受,後者言他日之心得,
故以寬對視之可也。尋繹其意,尤見此寬對之佳處。
雖然,既是寬對,則無所謂工,小卓詞長之論亦是。
woncf詞長釋寬對之說甚佳。
試評"孤村楓葉脫,一郡好青山"兩句,
"楓葉"暗指紅,故可與"青山"成對,
"脫"者,脫離也;"好"者,喜好也,好之則欲近之,亦可成對。
故以交蹉之寬對視之,則亦在對與不對之間。
至如"把劍",不宜作"這把劍"解,否則古味盡失,依大春詞長之見為是。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4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張大春 » 2010-11-09 09:18 AM

樂齋 寫:"楓葉"暗指紅,故可與"青山"成對

多謝提醒,這倒是微妙處體會。受教受教!
張大春
會員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2006-12-03 12:08 AM

文章woncf » 2010-11-09 09:49 AM

張大春 寫:詩無達詁,的論;會心人深識過於作者,亦是;
論詩不以勝負,更是。
然五律頷聯的散化,原本是頭聯首句不用韻的間接結果。
頭聯首句不用韻,則聲調上常有作對的傾向。
如此則三聯皆對,有時詩人會覺得凝重積滯,
故於頷聯化駢求散,也是一種疏蕩的效果。


末學謹受教,敬謝!

張大春 寫:「此/當」、「地/況」無論多寬都難以作對。

此、當,教育部辭典解如下,應該是有對
此->這個。與「彼」相對
當->彼、那

地對況,應是名詞寬對,地理對情況


樂齋 寫:至如”把劍”,不宜作”這把劍”解,否則古味盡失,依大春詞長之見為是。


末學確實有誤解,但斯如當動詞「劈裂、析分。說文解字:「斯,析也。」(教育部辭典解),則斯人對把劍也是對得通的!

以上末學敬覆
將嘆和未嘆之間的轉變 印證感情的極限
woncf
會員
 
文章: 407
註冊時間: 2003-11-17 10:57 AM

文章樂齋 » 2010-11-09 10:40 AM

試析"此地中原盡,況當秋色深"一句:
"況"(況且,何況)字用以承接,姑且不論。
"當"者,值也,當時也。
"此地"對"當(時)"。
亦是寬對。
<悅讀幽夢影十分鐘>,五南出版社,2013/05/25
樂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114
註冊時間: 2004-01-17 08:54 PM
來自: 樂齋

文章張大春 » 2010-11-11 10:01 PM

論書五律之十八,題蔡京〈宮使帖〉,宋四家固有此蔡,殆以元長奸憝,改尊君謨,余不愜焉。以書論之,京之於襄,不啻冰水青藍,蓋以矯不自樹立而得宗脈之正格。

不求新面目,能得大規橅。
顧盼凝姿窈,欹斜結勢殊。
歧途唯險阨,健筆豈躊躕。
來比蘇黃米,爭留笑唾噓。


﹡比字去讀。
張大春
會員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2006-12-03 12:08 AM

論書五律之十九

文章張大春 » 2011-06-28 11:02 AM

論書五律之十九,題顏真卿〈祭侄稿〉,以篆入行,古今一貫,俱在此章。

渴筆收哀毀,飛毫下鼓鼙。
常山顱骨剝,大篆顏家題。
悍矯無鵝法,蒼涼是馬嘶。
丹心絲縋處,萬古草萋萋。
張大春
會員
 
文章: 1061
註冊時間: 2006-12-03 12:08 A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