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儒儒 » 2009-02-23 12:14 AM
希望我沒有誤解白丁詞長的意思.
如果單單說押韻的話,不只是傳統的古詩,
連外國的詩都是有押韻的,因此原則上來說,
每個人憑他的口語都可以知道那些音押韻,那些音不押韻.
至於古人的辨音,在中國,大概在三國的時候,
就產生了反切的注音方式,反切是用兩個字來表示另一個字的音,
大致上來說,反切上字與被注字雙聲,反切下字與被注字疊韻,
也就是說,三國的時候,中國就有人知道那一群字的聲母相同,
那一群字的韻母相同.而我們如果知道那一群字的韻母相同,
就可以編出韻書了,因此韻書是在三國時代產生的.
到了宋代,又產生了韻圖,所謂的韻圖,就是以圖表的方式表示
字音與字音之間的關係.
在韻圖中,一張圖是一個韻(這是簡單的講法),
每張圖的橫排是字母(聲母),而聲母的排列是有順序的,
像普通話ㄅㄆㄇㄈ(b,p,m,f)為一類,這些音都和嘴唇有關,
韻圖也放在一起,就叫唇音;
普通話ㄉㄊㄋㄌ(d,t,n,l)為一類,這些音都是舌頭抵住牙齒,
韻圖也放在一起,叫齒音.
普通話每一類的第一個音ㄅㄉㄍㄐㄓ(b,d,g,j,zh)等發音的方法都相似
(如果你把手放在嘴唇前再發音,會發覺沒有什麼氣流出來),
西方的說法是不送氣,韻圖也放在每一類的第一個字,
並定了名稱叫全清;
普通話每一類的第二個音ㄆㄊㄎㄑㄔ(p,t,k,q,ch)等發音的方法都相似
(如果你把手放在嘴唇前再發音,會發覺一直有氣流出來),
西方的說法是送氣,韻圖也放在每一類的第二個字,
並定了名稱叫次清.諸如此類,不知您對古人的辨音,是否還有疑慮?
至於古人韻書是如何編定的,由於資料殘缺,
大概只能推測隋代《切韻》的編法(再早的韻書都亡佚了),
可能是由於當時經歷南北朝長期分立,
所以該書是綜合南京和洛陽的讀書音而編成的,
他們的做法可能是若有兩群字的讀音,在南京或在洛陽的讀法有不一樣
的地方,就把他分開來,這是其中的一種解釋.
至於後來如何加字進去,我不是很清楚,
而我還沒有去看形音義大字典,不知道實例是如何,
有一種可能是他們找到古人的注音,但佩文詩韻沒有收,
所以他們就用注音的那個字的韻部做為韻書的韻部.
假設〔童〕字佩文詩韻沒收,但其他古書上有〔童,讀如同〕的注,
這個〔同〕就是〔童〕的直音(同音字),
而〔同〕在東韻,因此〔童〕也就在東韻.
這是我猜的,如果沒有錯的話,
那他們還是根據古人的音注,至於古人的音注,
我們當然是假設他是根據標準的讀書音而來的.
以上僅供參考,但希望能回答你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