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資深詞長解說區分韻目的原因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請資深詞長解說區分韻目的原因

文章白丁 » 2009-02-15 05:22 PM

「押韻」是古詩詞很重要的特色,古人能把諸多同音、近音字,區分成不同韻目,而且是「約定俗成」~即先有前人在使用才有後來者的編輯,以為詩詞者的依據。他們所據以為分門別類者究竟根據什麼一直令人好奇。

固然在字義、字形上屬於同韻者,有些有脈絡可循,的確應該同類屬。但是究竟能理解的還是有限。故爾「知其所以然者」若能不吝析其原委以解惑以饗同好,使以後能不再死背苦查,實在是大大功德一件呀。

換句話說,憑著對文字的理解,大部分有識者都能各各編出八九不離十的韻書來才對。應該如此吧?
對許多人來說,哪種韻該用哪些字只是一種「知其所以」的遊戲規則而已。為什麼那個字不行?又非這個字不可?
「書上規定的」,大概只能這樣回答了。

初學者 白丁敬上
白丁
會員
 
文章: 812
註冊時間: 2009-01-05 02:05 PM
來自: 台北

文章翟善強 » 2009-02-19 11:07 PM

白丁詞長﹕ 你好。多日無人回答﹐讓我來試試。
古人將一個字的拼音分作兩部份﹕前者只含子音﹐稱為‘聲’﹔
後者包含母音﹐稱為‘韻’。例如﹕(用新華字典漢字拼音。)

字 拼音 聲 韻 入韻部
支 zhi zh i 四支
微 wei w ei 五微
灰 hui h ui 十灰
台 tai t ai 十灰
青 qing q ing 九青

辨韻之法﹕把一個字拉長來唸﹐如唸‘微’字﹐唸成 weieiei
到‘聲w’消失﹐剩下‘韻ei'。這樣同韻的字編成一部。但有
些相似的韻可通用。如上表中﹐ ’灰‘’台‘都入十灰韻。
唐代以首都的長安語為國語﹐傳下平水韻。千多年來﹐國語
改變﹐字音也隨時改變﹐但詩人還用平水韻作詩。清代首都北
京話沒有入聲﹐不好用來作詩。加上乾隆皇恢復考試帖詩﹐
硬性規定用平水韻﹐因此相沿至今。平水韻與現代言語不同
﹐是死人的言語之韻。今日來看﹐難有法則可循。
總之﹐要作古典詩﹐只能用古韻﹐平水韻。只好死記﹐無理
可言。
翟善強
會員
 
文章: 86
註冊時間: 2006-02-01 06:27 AM
來自: USA

文章白丁 » 2009-02-20 01:42 AM

翟善強 詞長解說甚妙,但也只是解了音罷了。

形音義大字典中,有『佩文詩韻所無者,依直音字定其應屬繫之韻目,以補其闕』之說。顯見今人還是有訂韻目的本事的,區分同音不同韻的方法還是有的,只不見說明就是了。可惜!
遵古法、察韻目也無不妥,遊戲規則嘛!只還是真的好奇,古人的文字音韻智商真如此之高嗎?
白丁
會員
 
文章: 812
註冊時間: 2009-01-05 02:05 PM
來自: 台北

文章翟善強 » 2009-02-21 11:35 PM

白丁詞長﹕
我只知道用字音的‘韻’以定韻目﹐此法人人都能用﹐
只要知道各字的拼音。如有別法不用字音﹐請賜知。
兩字在平水韻中﹐韻目不同但近代音同﹐在唐代一定
兩音不同。
翟善強
會員
 
文章: 86
註冊時間: 2006-02-01 06:27 AM
來自: USA

文章李雨 » 2009-02-22 05:26 AM

謝問謝答.
"遊戲規則嘛!"說得好.
這倒真是給我們方便寫哦!
也是我這懶人喜歡寫古典詩的原因之一.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唐詩之韻目聲調或許可做參考...

文章拾荒樵夫 » 2009-02-22 08:57 AM

一、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的聲調。

(一)現代漢語的聲調:分為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等四種。
   1.第一聲:又名「陰平聲」,讀音都高而長,但不升不降。例如:生、天、乾、飛…等等。
   2.第二聲:又名「陽平聲」,讀音都低而長,也不升不降。例如:文、求、紅、情…等等。
3.第三聲:又名「上聲」,讀音都上升而短。例如:可、武、海、以…等等。
4.第四聲:又名「去聲」,讀音都下降而短。例如:快、會、秀、看…等等。

(二)古代漢語的聲調:分為平聲、上聲、去聲、入聲等四種。
1.平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第一聲」(陰平聲)、「第二聲」(陽平聲),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聲字,例如:屋、竹、福、菊等等。
2.上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第三聲」,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聲字,例如:髮、雪、曲。
3.去聲:相當於現代漢語的「第四聲」,但有一部份的字在古代是入聲字,例如:月。
4.入聲:這個聲調在現代漢語已經不存在,分別併入第一聲、第二聲、第三聲、第四聲之中。入
聲字的讀音短促,現在的江蘇、安徽、浙江、福建、江西、廣東、廣西、山西、河南、陝西、甘肅等省的部份地區、四川南部等地的方言還保留入聲字,因此如果無法分辨那一個字是入聲字,可以用台語及客語發音,聲調短促的就是入聲字。四川、貴州、雲南、湖北等省的多數地區,湖南西部、廣西北部地區,把入聲字讀為第二聲(陽平)。

二、平仄聲調:字的四種聲調又可分為平聲、仄聲二種,第一聲(陰平)和第二聲(陽平),通稱「平聲」。第三聲(上聲)、第四聲(去聲)和舊讀入聲字,通稱「仄聲」。

三、押韻:在詩詞中特定位置的字要用同一韻目的字,使詩詞讀起來更具有聲音的美感,叫做押韻。例如:王翰的〈涼州曲〉:「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臥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這一首詩押「灰」韻,所以這首詩一、二、四句句尾必須押韻的位置的字「杯」、「催」、「回」,都必須用「灰」韻的字。

四、韻腳:押韻的字都在句子的末尾,所以叫做「韻腳」。

五、韻部:同韻的字歸成的類別,稱韻部,如《廣韻》分為二百零六部,《平水韻》分為一百零六部。

六、韻目:韻書各韻部的標目,叫做韻目。韻書歸併同韻的字為一部,每一部以其中一個字或二個字為代表,這個代表的字叫做「韻目」例如:劉淵《平水韻》將詩韻分為一百零六韻,有東、冬、江、支…等等,東韻有東、銅、同、鐘、公、沖…等字,以「東」為首,「東」便是韻目。

七、韻字:每一個韻目內所含的字稱為韻字。

八、入韻:作詩時在規定要押韻的地方用韻,叫做「入韻」。

九、借韻:在五七言絕句與律詩的第一句借用旁韻,叫做「借韻」。

十、出韻:在五七言近體詩或唐宋古體詩中,以鄰韻字互押,叫做「出韻」。近體詩除了首句可以借韻外,不允許出韻,必須一韻到底,否則稱為「詩病」或「落韻」。

十一、鄰韻:或稱旁韻。古代韻書按韻的遠近編次,其相鄰者謂之「鄰韻」。

十二、寬韻:字數多而比較容易選用的韻目叫做「寬韻」,例如:支、真、先、陽、庚、尤、東、虞等韻目之下都有三、四百個字。

十三、窄韻:字數少而比較難選用的韻目叫做「窄韻」,例如:微、文、刪、青、蒸、覃、鹽、
侵、冬等韻目之下字數較少。

十四、險韻:字數少且字都較冷僻的韻目,例如:江、佳、肴、咸等。

十五、黏對:「黏」與「對」合稱。「對」指近體詩同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反。「黏」廣義指一首詩的平仄皆合格律,狹義指近體詩的上一聯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相同。

十六、失對:指近體詩同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同,稱為「失對」,因為近體詩同一聯中出句與對句的第二字平仄必須相反。

十七、失黏:廣義指近體詩平仄失誤,不合格律。狹義指近體詩的上一聯對句與下一聯出句的第二字平仄應相同而不相同,稱為「失黏」。

十八、律句:每首詩的句子,其平仄安排皆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律句」。

十九、拗句:也稱「落調」,每首詩的句子,其平仄安排不符合格律的句子叫做「拗句」。

二十、拗救:在詩句中出現「拗句」時,在本句或對句的適當位置改變平仄以資補救,稱為「
拗救」。

二十一、三平調:或叫「連三平」,指近體詩末第三字用平聲,而使得末尾三個字連續出現三個平聲字,稱為「三平調」或「連三平」。近體詩絕無此例,只有古風或古風式律詩才有。

二十二、對仗:兩句詩的詞組結構與詞性相同,互相成對,稱為對仗。律詩中間兩聯必須對仗。

二十三、首聯:律詩共八句,一、二句稱為「首聯」或「起聯」。

二十四、頷聯:律詩的第三、四句稱為「頷聯」。

二十五、頸聯:律詩的第五、六句稱為「頸聯」或「腹聯」。

二十六、尾聯:律詩的第七、八句稱為「尾聯」。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儒儒 » 2009-02-23 12:14 AM

希望我沒有誤解白丁詞長的意思.
如果單單說押韻的話,不只是傳統的古詩,
連外國的詩都是有押韻的,因此原則上來說,
每個人憑他的口語都可以知道那些音押韻,那些音不押韻.

至於古人的辨音,在中國,大概在三國的時候,
就產生了反切的注音方式,反切是用兩個字來表示另一個字的音,
大致上來說,反切上字與被注字雙聲,反切下字與被注字疊韻,
也就是說,三國的時候,中國就有人知道那一群字的聲母相同,
那一群字的韻母相同.而我們如果知道那一群字的韻母相同,
就可以編出韻書了,因此韻書是在三國時代產生的.
到了宋代,又產生了韻圖,所謂的韻圖,就是以圖表的方式表示
字音與字音之間的關係.
在韻圖中,一張圖是一個韻(這是簡單的講法),
每張圖的橫排是字母(聲母),而聲母的排列是有順序的,
像普通話ㄅㄆㄇㄈ(b,p,m,f)為一類,這些音都和嘴唇有關,
韻圖也放在一起,就叫唇音;
普通話ㄉㄊㄋㄌ(d,t,n,l)為一類,這些音都是舌頭抵住牙齒,
韻圖也放在一起,叫齒音.
普通話每一類的第一個音ㄅㄉㄍㄐㄓ(b,d,g,j,zh)等發音的方法都相似
(如果你把手放在嘴唇前再發音,會發覺沒有什麼氣流出來),
西方的說法是不送氣,韻圖也放在每一類的第一個字,
並定了名稱叫全清;
普通話每一類的第二個音ㄆㄊㄎㄑㄔ(p,t,k,q,ch)等發音的方法都相似
(如果你把手放在嘴唇前再發音,會發覺一直有氣流出來),
西方的說法是送氣,韻圖也放在每一類的第二個字,
並定了名稱叫次清.諸如此類,不知您對古人的辨音,是否還有疑慮?

至於古人韻書是如何編定的,由於資料殘缺,
大概只能推測隋代《切韻》的編法(再早的韻書都亡佚了),
可能是由於當時經歷南北朝長期分立,
所以該書是綜合南京和洛陽的讀書音而編成的,
他們的做法可能是若有兩群字的讀音,在南京或在洛陽的讀法有不一樣
的地方,就把他分開來,這是其中的一種解釋.
至於後來如何加字進去,我不是很清楚,
而我還沒有去看形音義大字典,不知道實例是如何,
有一種可能是他們找到古人的注音,但佩文詩韻沒有收,
所以他們就用注音的那個字的韻部做為韻書的韻部.
假設〔童〕字佩文詩韻沒收,但其他古書上有〔童,讀如同〕的注,
這個〔同〕就是〔童〕的直音(同音字),
而〔同〕在東韻,因此〔童〕也就在東韻.
這是我猜的,如果沒有錯的話,
那他們還是根據古人的音注,至於古人的音注,
我們當然是假設他是根據標準的讀書音而來的.

以上僅供參考,但希望能回答你的問題.
儒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535
註冊時間: 2002-02-26 07:46 PM
來自: 臺灣

回應

文章夜風樓主 » 2009-02-23 12:27 AM

樵夫兄吟安
大作湖北省多數地區將入生讀為第二聲之說恐有誤
敝人祖籍湖北 鄂中 湖北共72縣 小時家中來打牌的可是至少十幾縣 都是入聲分名 無變二聲之說
服役時   當時台灣一共有二個湖北師 
陸軍 68師 69師 是國府羅列將軍38年最後一次征兵由湖北師管區爭集的到台灣後 集中編成這兩師 主要是不匯會說國語 編在一起好管理 我支援過陸軍69師 兵都是和我一樣的 台灣充員 士官以上連長以下 九成是湖北人 來至72縣
我和他門講話 絕對入聲分明 這入聲混入第二聲說有誤
我進小學前不會說國語 家中一直講湖北話 這對我寫詩幫助太大 同門學時 很多人不知何為入聲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切音

文章夜風樓主 » 2009-02-23 12:42 AM

中國切音 不是只用在中國 受中國文話影響的國家 如韓國
日本 越南 原都用切音 早些年 辦詩會時常有韓國 日本
詩友來教流 一樣當場擊鉢 四十年前 越南總統吳廷延訪問台灣 一下松山機場 當場寫下兩首律詩 越南本用漢字 是法國佔領後才改用 羅馬拼音拼越南話 灘音社有位詩友討越南太太
回娘家過年 山上小村 家家門口貼漢字春聯
韓國現在用的拼音字母 發明很早卻是二戰後才推廣 以前用的是中國切音 日本天皇接受波慈坦宣言投降的昭命 全文是漢字
影本曾在貴陽街國軍文物館展出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切音法

文章夜風樓主 » 2009-02-23 12:57 AM

切音法
東字讀法 東字下注德紅切 將德紅 德紅 兩字反覆讀 
越讀越快就發出 東 聲
用36個子音 106個母音 相互切出就是每個字的讀音
用國與解 東字讀 ㄉㄨㄥ 德字讀ㄉㄜ 紅字讀ㄏㄨㄥ
將德字保有上一節ㄉ 將ㄨㄥ拿調 將紅字保有下一節ㄨㄥ
將ㄏ拿調 拼出就是 ㄉㄨㄥ
所以東字讀東 關鍵在德紅兩字 不管中國那一省 或越南 韓國
你用那省話讀德 讀紅 切出的 當地話就是當地的 東字讀法
所以中國各地語言不同 而一樣進京考狀元 詩會時 不會說台語的外省老先生 能與說台語的本省老先生一同擊鉢  就是韻書相同 各自用自己的話去讀子音母音在切出來 今日雅集
一位湖南長輩 一樣用湖南話吟了一首詩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