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禪法入詩時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文章李雨 » 2007-11-29 10:26 AM

有關佛寺的法器,以上僅略述.十多年前,在下親聆大陸碩果僅存曾跟著來果禪師擔任維那,深懂整套規矩者,說明細節,其精緻實非三言兩語可道盡.是的,式微的文化只存在於少數非觀光的實僧道場,如揚州高旻寺,江西雲居山真如寺等,這些不在旅行社的景點範疇,得事前作好功課自助旅行方可.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01 04:29 PM

[quote="李雨"]卷5_44《從駕幸少林寺》武則天

陪鑾游禁苑,侍賞出蘭闈。雲偃攢峰蓋,霞低插浪旗。

日宮疏澗戶,月殿啟岩扉。金輪轉金地,香閣曳香衣。

鐸吟輕吹發,幡搖薄霧霏。昔遇焚芝火,山紅連野飛。

花台無半影,蓮塔有全輝。實賴能仁力,攸資善世威。

慈緣興福緒,於此罄歸依。風枝不可靜,泣血竟何追。

李雨注:詩中"能仁"一語指釋迦牟尼佛,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01 07:11 PM

上文曾談到的"響板",常稱為"叫板",熟練者敲來,由慢至極快時,可真是"一天秋蟀",甚是悅耳!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06 09:43 AM

  卷377_21 《贈文應上人(一作贈高僧)》孟郊

  棲遲青山巔,高靜身所便。不踐有命草,但飲無聲泉。

  齋性空轉寂,學情深更專。經文開貝葉,衣制垂秋蓮。

  厭此俗人群,暫來還卻旋。

李雨注:<不踐有命草>,於佛法並非指草有生命(草之生機不同於動物之生命),而是有命寄生於草叢,此處生命指的是蟲類,因此也就禁止踐踏草地.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09 04:35 PM

  卷379_11 《送超上人歸天臺(一作送天臺道士)》孟郊

  天臺山最高,動躡赤城霞。何以靜雙目,掃山除妄花。

  何以潔其性,濾泉去泥沙。靈境物皆直,萬松無一斜。

  月中見心近,雲外將俗賒。山獸護方丈,山猿捧袈裟。

  遺身獨得身,笑我牽名華


李雨注:<何以靜雙目,掃山除妄花。何以潔其性,濾泉去泥沙。>兩聯藉山與泉談禪,蓋"靈泉"與"靈山"於禪法裡專指清淨本心,而"妄花"與"泥沙"則喻妄念.有其理之外,亦有其事,例如濾泉一事,於僧家戒律:再乾淨的泉水也不可直接喝,最簡單則是各自備有濾水囊,怕的是不小心誤傷小蟲(非肉眼能見的微生物則不在此限,一切盡人事即可).<月中見心近>一句也因禪以月喻本心而有此語法.至於"方丈"雖指住持,但原出處是佛的律法,規定僧人獨房最大不可超過一丈見方.再加上對句中的"袈裟",在在都屬佛教獨有,有別於道士,故知詩題(一作送天臺道士)是萬萬不可能的,徒顯後人缺乏常識,刪之可也.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15 08:40 AM

卷380_4 《和薔薇花歌》孟郊

  仙機劄劄織鳳凰,花開七十有二行。天霞落地攢紅光,

  風枝嫋嫋時一颺,飛散葩馥繞空王。忽驚錦浪洗新色,

  又似宮娃逞妝飾。終當一使移花根,還比蒲桃天上植。


李雨注:作者似乎因學佛三十年之久,自然於詩中常思及佛法,一首薔薇花歌亦不免來一句<飛散葩馥繞空王>,出自佛經,描述佛說法時天女散花一景,空王者佛之代稱。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15 03:33 PM

禪詩中常出現諸如<山人去後老猿啼>等等客觀描述所見所聞者,其義乃在表達覺性不失!覺性即佛性,佛性就在當前一念覺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差別只是還得不起第二念!換言之,第一念是清淨心,六祖壇經偈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者,第一義即本心,即佛性,而不動者,不起妄念也.例如:你看到山人走了,你聽到老猿啼叫,是覺性清楚明白,行者於此打住不動,不必要的念頭是為不作二想.何為必要不必要?或無謂的猜疑,或多言,或負面情緒,為不必要的妄想;該作的就去作,算是下一個淨念覺知!如此淨念相繼是為"實相念佛",佛者佛性.這也是學佛最終真正的意義所在,此時任他六道輪迴,倒駕慈航,一無妨礙,乃大有所用,利益群生.因此,首先不能丟了覺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補充>實相念佛亦即"老實念佛"的本意,出自<<佛藏經>>,這一部經典乃佛與智慧第一弟子舍利弗間的問答,佛指出:老實念佛是最究竟的觀心法門(換言之,持名念佛為方便法門).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22 04:14 PM

有注者在解東坡詩時提到<殘年飽飯東坡老,一壑能專萬事灰>,認為詩人"想到今生將要老死南荒,他萬念俱灰..一生未曾有過如此的消極..這也難怪...認誰也達觀不起來."這就顯得注者對學禪的東坡太不了解了!"萬事灰"對修行人而言是正面的積極的,何況當句前四字是"一壑能專",若是消極就不可能"專"!"專"字是多麼正面而積極的心志!再說,出句言"飯飽",若如一般想像的萬念俱灰,應是茶不思,飯不想才是.總之,這一聯顯見東坡的幽默與正面的禪者心態,與<九死南荒吾不恨,茲遊奇絕冠平生><吾生如寄耳,嶺海亦閑遊>實乃前後一貫的禪者境界,可謂不用禪語而禪境已然入詩.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28 08:22 AM

 卷335_6 《真慧寺(五祖道場)》裴度

  遍尋真跡躡莓苔,世事全拋不忍回。上界不知何處去,

  西天移向此間來。岩前芍藥師親種,嶺上青松佛手栽。

  更有一般人不見,白蓮花向半天開。

李雨注:<嶺上青松佛手栽>一句當中所言佛者指成道的祖師.於禪宗,稱祖師者非指輩份,而是經印證之開悟僧人.不論老少,凡悟者居上座,為眾人師,至於稱佛者,也嚴格限"法身佛"之謂.只有釋迦牟尼佛、阿彌陀佛、藥師佛等圓滿於無邊宇宙分別出世教化者,乃足以稱"報身佛"與"化身佛".換言之,法身得先證達,亦即心佛眾生三無差別處.悟後,再經累劫的修行,行一切善,乃至身口意無一缺漏,則為圓滿報身佛.此佛身是佛真正的身相,高廣非常,唯大菩薩可見,且因十地修行等級,所見佛身大小也依次有漸.人類史上肉眼可見之釋迦牟尼佛即化身佛,則因應出生當時人類的平均身高壽命而同之.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7-12-31 08:14 AM

東坡自述:
僕初入廬山,山谷奇秀,平生所未見,殆應接不暇,遂發意不欲作詩。已而見山中僧俗,皆云:「蘇子瞻來矣。」不覺作一絕云:「芒鞋青竹杖,自掛百錢遊。可怪深山裏,人人識故侯。」既自哂前言之謬,又復作兩絕云:「青山若無素,偃蹇不相親。要識廬山面,他年是故人。」又云:「自昔憶清賞,初將杳靄間。如今不是夢,真個是廬山。」

由上述可知,東坡詩<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實為一首禪詩,廬山何面目?我是誰?而真正的禪法並不在於知道自己累世前緣是何許人物,因此東坡亦指"此為俗世所言"."問我是誰"真正的目的在:這麼一問再問,心念便逐漸收回安住,不至向外攀求不停;進則破了我相,先達無我境界(見山不是山,高低各不同則無一是真),之後,方才見山又是山,回歸清淨本我.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1-01 08:46 AM

詩 題 合 浦 愈 上 人 , 以 詩 名 嶺 外 , 將 訪 道 南 岳 , 留 詩 壁 上 云 ︰ 閑 伴 孤 雲 自 在 飛 。 東 坡 居 士 過 其 精 舍 , 戲 和 其 韻

錫 杖 凌 空 自 要 飛 。
為 問 庭 松 尚 西 指 ,
不 知 老 奘 幾 時 歸 。
孤 雲 出 岫 豈 求 伴 ,

李雨注:起句似用禪典:唐元和年間,有隱峰禪師,當時官兵與賊軍正交鋒而未決勝負,師曰:"吾當解其患."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事符預,夢鬥心頓息.師既顯神異,慮成惑眾,遂入五台於金剛窟前示滅.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0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