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李雨 » 2007-12-15 03:33 PM
禪詩中常出現諸如<山人去後老猿啼>等等客觀描述所見所聞者,其義乃在表達覺性不失!覺性即佛性,佛性就在當前一念覺性,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差別只是還得不起第二念!換言之,第一念是清淨心,六祖壇經偈云"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者,第一義即本心,即佛性,而不動者,不起妄念也.例如:你看到山人走了,你聽到老猿啼叫,是覺性清楚明白,行者於此打住不動,不必要的念頭是為不作二想.何為必要不必要?或無謂的猜疑,或多言,或負面情緒,為不必要的妄想;該作的就去作,算是下一個淨念覺知!如此淨念相繼是為"實相念佛",佛者佛性.這也是學佛最終真正的意義所在,此時任他六道輪迴,倒駕慈航,一無妨礙,乃大有所用,利益群生.因此,首先不能丟了覺知,知之一字眾妙之門.
<補充>實相念佛亦即"老實念佛"的本意,出自<<佛藏經>>,這一部經典乃佛與智慧第一弟子舍利弗間的問答,佛指出:老實念佛是最究竟的觀心法門(換言之,持名念佛為方便法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