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島尋景【美景與好朋友分享】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1 09:27 PM

新竹八景【南寮漁港】

圖檔

圖檔

圖檔

遠觀青驥逐波潮,手上魷魚嘴裏燒。
熱浪催人斜雨傘,涼風送我過虹橋。
南寮夕照歸船渡,竹塹心誠把客邀。
海產生鮮饕餮喜,何妨醉酒到中宵。


註:新竹南寮漁港位於新竹市西北郊海濱,建於民國70年,當時是為了西部作業而興建;然而隨著魚源的枯竭,原為漁民謀生興建的漁港,轉而成為休閒為主的港口。

新竹近海魚群豐富,四季不同,夏季以拖網捕什魚,用焚寄網捕小卷;秋冬時以流刺網捕土托魚為大宗;冬季也使用流刺網捕烏魚。

新竹漁港已成為釣魚發燒友的天堂,週末假日處處可見釣友佔據有利地盤,希望會有斬獲釣得大魚。93年起市府大力開發沿海十七公里觀光帶,新竹漁港不斷擴充休閒設施,娛樂漁業漁船碼頭、變更港區範圍釋出商業用地等等,發展前瞻可觀。
最後由 拾荒樵夫 於 2007-07-12 01:36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2 12:38 PM

遺忘的古山城【九份】

圖檔

迷濛霧雨感淒清,過往繁華說舊情。
望海舟船環渚岸,循階步道繞山城。
街留古味藏春色,夢逐新潮享譽名。
佳趣九份尋故事,芋圓甜食伴幽行。


註:九份-這個早已被人們遺忘的山城,在過去採礦時期風光一時,曾經是那麼樣的繁華而因為停止採礦變得蕭條,在這個充滿很多故事的小鎮也記載著時代的變遷,雖然這一切都成為過往,但走進九份就會有一種懷舊的感覺~
當古老的街道、緊臨的房舍以及當地特有的礦村 風光成為電影人鏡頭下的取材,廣告片段中那霧 濛濛的背景;旅人拾級而上…彷彿是在夢境中…而 那幽靜的地方就是-九份,從那之後;
這裡才又 再度的受到大眾的注意而成為懷舊
的熱門景點, 每到假日總是擠滿了車潮和人潮。九份最具特色也是最主要的遊覽區就是那沿著山 坡地形分佈的街道與房舍。在參觀走訪時,感覺上像是走在住家的屋頂上。
九份的街道都是窄窄小小的,而基山街是最熱鬧的一條街,大部分的商家都聚集在這裡, 很多風味小吃,像芋圓冰、肉圓、阿婆魚丸、草仔粿....等,每一家可都是歷史悠久的喔!
來到了九份,一家家具有特色的茶坊,吸引大批遊客來這;不過,既然來到了九份怎能吃吃喝喝就結束了呢? 九份的美,還包括了隨著四季而變化的海景 山景、昔日的古老建築物還有金瓜石的廢 礦場,都是很值得探訪的。
最後由 拾荒樵夫 於 2007-07-12 06:11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2 04:52 PM

【左營蓮花池】

圖檔

夕照紅蓮映水塘,娉婷菡萏蕩波光。
春秋閣畔池魚樂,龍虎塔旁杯茗香。
柳送涼風環道遠,夜迎明月伴情長。
何妨樹下閑歌唱,醉景悠悠夢一場。


註:1686年鳳山知縣楊芳聲建文廟時, 以蓮池潭為泮池,在池中栽植蓮花點綴。每值炎夏,荷花盛開,清香四溢,乃有「蓮池潭」之名,且「泮池荷香」列為 鳳山八景之一。經政府規劃為蓮池潭風景區,為高雄市民重要休閒遊憩場所,並為國內外知名之勝景與觀光區。

蓮池潭
舊稱連花潭,位於高雄市左營區東側,南鄰龜山、北接半屏山,潭面面積約 42 公頃,源於高屏溪。蓮池潭周邊潭水因遍植荷花,在清代就名列鳳山八景,稱「泮水荷香」,現因湖畔半屏山特殊造型與龍虎塔遠近倒映水中,而以「蓮潭夕照」聞名。入夜後的蓮池潭,水霧濛濛,景色若隱若現,予人難以言喻的神秘感。

潭上亭台樓閣林立,潭畔遍植垂柳,景緻秀麗。由南而北風景點分別有舊城、龍虎塔、五里亭、春秋閣、啟明堂、孔廟等,吸引各地遊客前往,假日更是絡繹不絕。

春秋閣
春秋閣建於民國42年,為兩座中國宮殿式樓閣,為春閣及秋閣之合稱,各為四層八角,綠瓦黃牆,宛如寶塔,古色古香的塔影倒映水中,造型為當時全島塔中之翹楚。各有九曲橋相通,又稱「春秋御閣」,係為紀念武聖關公而建。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2 07:35 PM

恆春八景【貓鼻頭】

狀若靈貓伏海邊,浪如兵馬湧君前。
祇因聽命瀛南峙,未肯分毫棄守田。


圖檔

註:貓鼻頭位於恆春半島西南頂端,距白沙灣約3.5公里,全長5公里,寬3.5公里,為恆春半島向巴士海峽延伸而出的突兀點,其外形狀如蹲伏的貓,因而取其名為「貓鼻頭」。是臺灣海峽和巴士海峽的分界點,與鵝鑾鼻形成臺灣最南的兩端。

  貓鼻頭半島地勢西高而東低,受海蝕、鹽漬及風化影響特別強烈,以隆起的珊瑚礁海岸為主,有海蝕溝、海蝕壺穴、海蝕礁柱等造就當地鬼斧神工的自然地形,也成為看海觀石的好去處。貓鼻頭位於低緯度,具有獨特的熱帶風貌,湛藍的大海更讓人心曠神怡;傍晚時刻,夕陽染紅了整個海面,景致十分狀麗,早為恆春八景之一。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2 08:07 PM

恆春八景【三臺山】

三台嶺上擁天池,聳立恆春眾寡知。
單騎陡行環曲徑,神仙祕境幻如詩。


圖檔

圖檔

相關資訊
http://www.latour.com.tw/cgi/Routes/adventure.asp?irfnbr=855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3 06:17 PM

恆春八景【龍鑾潭】

澄潭夕照盪波金,碧草濛煙宿野禽。
櫓棹輕歌何處去?汀洲水岸覓龍吟。


圖檔



註:龍鑾潭是台灣最大的天然淡水湖,是墾丁國家公園內的特別野鳥景觀區。 原屬地勢低窪的濕地,隨著乾濕季節的更替,其面積也隨著變化不定。 龍鑾潭的水潭周遭環境,蘊含豐富的水生動物和昆蟲,提供了鳥兒們絕佳的覓食場所,因此每到秋冬季節,許多候鳥到此棲息過境,無形中造就了一處南臺灣的野鳥樂園。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3 07:18 PM

恆春八景【虎頭山】

形椎佇立北門西,欲入恆春莫失迷。
虎嘯雲煙藏翠岫,守城威鎮衛民黎。


圖檔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4 08:52 AM

恆春八景【赤牛嶺】

眺望南瀛視野寬,湖光水色夢千般。
閑心健步騎牛背,野鳥騰飛數不完。


圖檔

註:恆春的當地人都知道赤牛嶺這個地方,很早以前,赤牛嶺還是恆春八景之一,有古詩為證: 「牛背躬耕歸野徑」,指的就是赤牛嶺景色,現在也是恆春人晨昏最喜愛健行去處。
赤牛嶺是恆春東門外的一塊台地,是隆起的珊瑚礁石灰岩所形成,高283公尺,由於居高臨下,在此地可以鳥瞰恆春縱谷平原,北至車城,南至鵝鑾鼻,視野絕佳。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李雨 » 2007-07-14 09:46 AM

[quote="拾荒樵夫"]【左營蓮花池】

圖檔

夕照紅蓮映水塘,娉婷菡萏蕩波光。
春秋閣畔池魚樂,龍虎塔旁杯茗香。
柳送涼風環道遠,夜迎明月伴情長。
何妨樹下閑歌唱,醉景悠悠夢一場。


quote]詞長吟安!一點意見供參考:首聯已有紅蓮與菡萏兩重意字,若再有映水與蕩波光之重意,是否多了?舊詩字數少,不宜浪費,或許可改個一兩字等,呵呵!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4 09:49 AM

恆春八景【馬鞍山】

形如馬背據傳聞,錢兩無端出窟云。
鄧喜蒙天憐德賜,銀龍一說鬧妖氛。


圖檔

註:「銀精」--白馬

  馬鞍山,位於恆春城南門城樓南方四、五公里處,北接龍鑾潭,南瀕台灣海峽;山腳下正是著名的「南灣」海水浴場,北方山麓則是台灣電力公司的「核三廠」(1980年成立)所在地。

  傳說--清嘉慶年間(1796-1820),清將李大老率兵入牡丹社平番,路過今馬鞍山,於山麓紮營;因擔心山路跋涉不易,暫時埋藏輜重、銀兩於馬鞍山麓。平亂後,輜重銀兩卻不翼而飛,只留下一個大窟窿。其後,銀兩變成「銀精」,經常化做白馬,於山上嬉戲;附近人家常聽到馬嘶聲。直到一位孤兒鄧喜於馬鞍山挖得銀兩,從此馬廝聲不復再聞;馬鞍山山脊亦逐漸下陷,類似馬背,因此稱之為「馬背山」,後又改稱為「馬鞍山」。

銀龍飛天

  一說則是馬鞍山的山頂,原是一塊平台,因為附近村落的一位郭姓富翁埋藏金銀財寶於此,一夜雷雨交加,只見一隻銀龍凌空飛去;從此金銀消失,山脊凹陷,形狀如馬鞍,因而得名。
最後由 拾荒樵夫 於 2007-07-14 12:3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文章拾荒樵夫 » 2007-07-14 11:23 AM

恆春八景【猴洞山】

猿猴洞府鎮龍形,廟宇群仙祐眾靈。
瀚海詩書尋古蹟,石牌銘註說曾經。


圖檔

註:猴洞山位於西門旁,為高20公尺之珊瑚礁岩,原為猿猴棲息之地,故名猴洞山。猴洞山原為原住民奉獻祭品、祭祀祖先之處,清朝時期為文人雅士聚集之處,經鎮公所整建規劃後改名石牌公園;山上保存有日據時代的忠魂碑、兵器整備紀念碑,鎮公所整建後將植栽綠化、美化外,並增設了觀景台及登山木棧道,並設有解說牌。
由於恆春建城時設此地為恆春龍脈,因此山麓建有廣寧宮(三山國王廟)、天后宮(媽祖廟)、福德祠(土地公廟)、龍泉巖(觀音廟,俗稱佛祖廟)及文廟(孔子廟),為恆春的信仰及活動中心。

清朝總冰梁燕恆春八景詩:「貓鼻龜蛇峙海邊、三台高聳入雲巔、龍吟雨化潭心月、虎嘯風清岫口煙、牛背躬耕歸野徑、馬鞍誰著出塵鞭、千秋洞鑑封猴績、雄振東南半壁天」。
其中「千秋洞鑑封猴績」指的就是猴洞山。
拾荒樵夫
會員
 
文章: 3147
註冊時間: 2005-07-17 02:20 PM
來自: 台北板橋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3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