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水村 » 2007-05-07 07:12 AM
再次謝謝夜風樓主詞長賜教!僕作此小詩始終未敢忘記于鳳至女士: 翩翩姊妹作郊遊,擐甲親兵在上頭。苦辛歲月感賢淑,棄此虛名還祝福,等。
這是我搜集到關於于女士的資料,不知與貴地同否?
于鳳至,1897年生於吉林省懷德縣石泉眼屯一個富商家庭。
她自幼天資聰穎,性情溫柔嫻淑。10來歲時由石泉眼屯來到鄭家屯(今吉林雙遼市)拜師求學。熟讀《五經》、《四書》,詩詞歌賦過目成誦。這位才女不但是才思敏捷,且容貌俏麗。後來畢業于東北大學國文系。
1908年張作霖為鄭家屯任前路巡防營統領,與于鳳至的父親——梨樹縣商會會長于文斗歃血為盟,結為弟兄。張作霖認為張學良是“將門虎子”,于鳳至是“鳳命千金”,兩人乃是“天作之合”。遂向于文斗提出聯姻。當時正在奉天講武堂就讀的張學良,遵父命于1916年與于鳳至結縭。是年張學良15歲,于鳳至19歲。
1936年“西安事變”發生後,于鳳至焦慮萬分,曾從美國向宋美齡發電求援。嗣後張學良被囚於奉化等地,1937年初于鳳至毅然回國,經她據理力爭,陪伴張學良。三年中,于鳳至受盡折磨。張學良鑒於愛妻身體孱弱,於1940年提出于鳳至出國就醫的請求。于鳳至遂攜子女赴美。
1956年2月16日,香港的一家報紙披露了張學良一首獄中詩:“十年無多病,故人亦未疏;餘生烽火後,唯一願讀書。”遠在太平洋彼岸的于鳳至,捧報誦讀,熱淚潸然。
1964年,仍在美國居住的于鳳至,為尊重張學良與趙四小姐20余載患難生活所凝成的真摯情感,願意與張學良解除婚姻關係,以成全四小姐,之後張學良和趙一荻正式在臺北舉行了婚禮。
張學良先生的人身限制解除後,于鳳至為此而熱淚盈眶,她在病中揮筆寫下一首詩:
臘末忽聞春消息,老朽柱杖淚沾衣。
光陰倏然驚白首,遼水結縭夢依稀。
1990年1月,于鳳至先張學良而去。她的墓址選在洛杉磯市比佛利山腳下的玫瑰園公墓陵區。在自己的墓旁留一空穴,等待與丈夫在天國相聚。一年後,張學良站在于鳳至的墓前喃喃低語:“大姐,你去得太匆忙了。如果你能再等一等,也許我們就能見面了。”告別了髮妻的墳墓及那一空穴,百感交集的張學良揮毫作書:“平生無憾事,惟一愛女人”。
由此可知于女士也是個偉大的女性,四小姐因愛少帥,一生得到幸福;于女士愛少帥,卻一生痛苦。在她身上更多的體現了中華民族女性大度有識忍讓為所天能犧牲一切的的傳統美德。張少帥不知幾世修來福,在此我特別向她表示深深的敬意!
醉吟久矣安悬瓠,
任诞常如不系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