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夜風樓主 » 2007-04-01 12:39 AM
後記
雨落淡水寫了四首,絕句的四體都有了。第一首貼出後,靄文詞長與五葉版主認為,我寫詩多哀豔繾綣。我想解釋一下,以前學詩時,老師說詩必有寄意。而體裁分賦、比、興、而比、興體不說明,別人可能看不懂。又常說詩人以詩文議論時政,乃是份內天職。
清初王漁洋寫「秋柳」,隱藏他對南明滅亡的感情。
唐朝張繼一首﹝還君明珠雙淚墜,恨不相逢未嫁時﹞大多人認為是一首情詩,其時是因一位節度使聘他為幕僚。他因該人名聲不好,婉轉拒絕表示以先受聘別人,不能再受聘。如女子嫁人,不能反悔。這首詩給了我靈感,後來寫詩多用此一方法。
寫這首詩是一個另我心酸的故事,那天我由一個住三芝的同學處,得知一位殉國同學遺族的遭遇。回來等捷運時,又有雨拂面我坐在月台上,一時心中激動回來寫下此詩。
我同學是一為軍人,但有藝術天賦,他看當代西畫,不看簽名就可看出是誰畫的。他在執行一項『專案』,因對任務的責任心,而選擇殉職。死後遺一妻二女,撫恤金是薪水打折發給。她不夠生活,就作保險經紀人,沒底薪只靠佣金抽成。剛開始大家捧場,後來認識的人都買了,就作不下去。撫恤金發十五年後停止,她不能生活,只好改嫁。
在我的少年成長時期中,有許多這種為國家而奉獻青春,甚而犧牲自己的事發生。因為他們的犧牲,換來台灣三十年,平穩發展經計的機會,讓我們享受台灣錢淹腳目的成果,和擁有一個自由民主的生活環境。以前國家窮靠美援支持,不能造顧遺族是無奈。可是在我們有能力,去一些鼻屎大地方撒錢時,為甚莫不能造顧一下遺族?政客都是將錢花到有選票的地方。
我這詩女子暗指國家,男子指這些先烈。國家當初以許多口號,和得不到的福利(如戰士受田證)(發一些要反攻大陸才生效的任官令,我爸爸有一張)將他們自願送上戰場赴死。而今卻已經忘記他們曾經存在。
此種行為,與癡情男子遇上負心女子何異?我詩中只有思念與哀怨。思念以前豪氣干雲的勇士,思念那個我願意為他獻出一切的國家。哀怨是對已忘記他們的國家生怨。卻沒有恨,因為大家都是自願去的。人也不能恨自己的國家,雖然國已不國,還是希望他有悔改之時。我選淡水,是因為他們大多是由淡水出發,永遠離開台灣。將他們短暫的生命,給了國家。平常我寫詩不解釋,是因版規不能談政治,我要遵守。今天寫這樣多,希望沒有觸犯版規,因為我是在解釋我的詩。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