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李陵詩及古詩十九首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論李陵詩及古詩十九首

文章水村 » 2006-09-05 09:37 PM

良時不再至。離別在須臾。屏營衢路側,執手野踟躕。仰視浮雲馳
奄忽互相逾。風波一失所,各在天一隅。長當從此別,且復立斯須。
欲因晨風發,送子以賤軀。

嘉會難再遇,三載爲千秋。臨河濯長纓,念子悵悠悠。遠望悲風至,
對酒不能酬。行人懷往路,何以慰我愁。獨有盈觴酒,與子結綢繆。

攜手上河梁,遊子暮何之?徘徊蹊路側,悢悢不得辭。行人難久留,
各言長相思。安知非日月,弦望自有時。努力崇明德,皓首以為期。
此李陵與蘇武詩也,前人辯之詳矣,亦莫能定論。意者多言西漢遍無此成熟五言,于此僅見,不當成立。然余以為李陵英雄豪傑也,不能以降將論。馬遷譽其有國士風,夫國士豈凡人哉,所為必出於萬萬人之上。
觀李陵書:“舉目言笑,誰與為歡!胡地玄冰,邊土慘裂,但聞悲風蕭條之聲。涼秋九月,塞外早衰,夜不能寐,側耳遠聽,胡笳互動,牧馬悲鳴,吟嘯成群,邊聲四起,晨坐聽之,不覺淚下。”
此即詩也,又何待拘儒拈斷吟鬚而後成之!
彼又云:“異方之樂,只令人悲。”則識其為知音者。
夫人具才華,識音律,情意塞於胸脾,下筆即成詩,又何用學他人也哉!
今觀東漢人,無一有李陵襟懷,故不能代,欲作亦不像也。另《別歌》:“徑萬里兮度沙漠,為君將兮奮匈奴”。便見闒茸乃耳,不稱李陵。
讀鹽鐵論:惟始元六年有詔書使丞相、御史與所舉賢良文學語問民間所疾苦。《未通第十五》:文學曰:樹木數徙則萎,蟲獸徙居則壞。故“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古詩十九首之第一有:“胡馬依北風,越鳥朝南枝”之句,雖稍异,而知實祖于此也。
“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已是成熟之五言詩,始元六年既已流傳,知寫成必早于此。
蘇武淪匈奴十九年後是年回至長安。故知李陵詩作于西漢昭帝(劉弗陵)始元六年,即公元前八十一年。亦可知《古詩十九首》作成時間相差不遠,非東漢末年人作也。
醉吟久矣安悬瓠,
任诞常如不系舟。
水村
會員
 
文章: 552
註冊時間: 2005-03-12 05:23 PM
來自: 广西

文章儒儒 » 2006-09-16 01:47 PM

水村詞長:
抱歉!
大作拜讀,關於李陵的部分無法討論.
至於引鹽鐵論[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二句,
認為古詩十九首[胡馬依北風]二句出於此,
則當時已有成熟的五言詩,
或許可再加討論.

誠如所言,
[胡馬依北風,越鳥巢南枝]二句可能淵源於此,
可是單憑這兩句,
是否就能代表這是出自一首詩中,
進而推論那是一首成熟的五言詩,
而古詩十九首亦是當時的作品,
恐怕並不必然,
有沒有可能這兩句就是當時的一個俗諺,
並沒有前後文,
因此鹽鐵論時的文學順口就引用了.
而這個俗諺流傳到了後世,
才又被[行行重行行]一首的作者加以轉化引用入詩,
兩者的時代並不接近.
如果是這樣的話,
單單[胡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兩句,
最多只能說是五言詩的前聲,
不能直接說他是五言詩.

謹申管見,
請見諒.
儒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535
註冊時間: 2002-02-26 07:46 PM
來自: 臺灣

文章水村 » 2006-09-18 08:07 AM

儒儒詞長,余因路徑不熟,偶經貴地,得蒙賜教,深爲感謝。
拙文提及鹽鐵論[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二句,詞長認爲是當時俗諺,余讀後尚有疑處,因爲請益。
諺,傳言也,俗言曰諺。可知初爲民間口語,多見淺白、辛辣,時寓哲理于其中。如漢書所引: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不習爲吏,視己成事。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千人所指無病而死。等等皆是也。然細味之,皆未見專用于抒情寄慨,且注重語法修飾。故知[代馬依北風,飛鳥翔故巢]爲詩句,而非俗諺也,今之批評家每言某人之作有詩味,
故知詩味幷不難識,詩句縱置于散文之中亦當有別。詩之時代性尤未當忽略,如選家必不將唐之五律闌入十九首中。詞長又言此二句[並沒有前後文],余以爲鹽鐵論當經千百人讀過,若拈出此詩長篇大論,尚有十九首之聚訟紛紜也哉。我輩當于細微處作學問,若人云亦云,豈非浪費時間。
又如潘大臨[滿城風雨近重陽]一句,縱無本事,觀其修辭立意便知是詩句,而非俗諺也。區區鄙意,尚乞正之。
醉吟久矣安悬瓠,
任诞常如不系舟。
水村
會員
 
文章: 552
註冊時間: 2005-03-12 05:23 PM
來自: 广西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