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龙华樵者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龙华樵者 » 2005-11-09 08:43 AM

再谢陈词长谬奖兼
一方兄好诗赓和小樵再索枯肠,叠前韵酬二先进
众人尽浊我心清,脱却市尘过此生。
薯酒三樽鱼煮菜,西窗闲去听秋声。

渭水蓑舟日落时,文王寂寞钓台悲。
窗开扑面青山出,哪觉风霜上鬓丝。

霜满南陂酒满船,寻诗觅句哪知还。
一炉一砚毡犹在,狂草前贤看雪篇。
最後由 龙华樵者 於 2005-11-09 04:14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龙华樵者
會員
 
文章: 420
註冊時間: 2005-01-29 06:41 PM

文章ckg103 » 2005-11-09 10:09 AM

樵者诚是诗豪,一再见和,老朽愚钝,惭愧啊!

”渭水蓑舟日斜时,文王寂寞钓台悲。 ”句,是否作“浙水”、“严陵”较合渔人本色。另,此处“斜”字出律啦。
“脱却市尘过此生”莫如“脱却X尘了此生”。
“寻诗觅句哪知还。”“哪”字能换掉最好 。

吹毛求疵,樵兄莫怪!
ckg103
會員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05-10-14 07:21 AM
來自: 镇江

文章ckg103 » 2005-11-09 10:22 AM

ckg103
會員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05-10-14 07:21 AM
來自: 镇江

文章ckg103 » 2005-11-09 10:34 AM

固伦君:E-mail收到。“铜船”故事我之所以记得真切,是因为我觉得那牛神颇具现代黑社会特色。所以经常想起来啊。
ckg103
會員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05-10-14 07:21 AM
來自: 镇江

文章軍持 » 2005-11-09 10:47 AM

查到關于銅船的資料:
广州唐代铜船初考
·曾昭璇·

  唐代在航海工具上,除巨大商船外,还有适应特殊地理环境而建造的特殊航运工具。例如为避免沿岸航行时,受到沿岸地形地质情况影响,而建造有铜船来进行运输的。因为在广州到南洋群岛间航道,要经过不少沿岸近陆地的地方,如由陆上伸入海上的岬角地点。这些岬角所以能伸入海中,就是因为岬角是由坚硬的岩石所成,如石英岩、石英砂岩、火山岩等。如果这些岩石含有磁铁矿,就会成为来往船只的障碍。因为磁铁矿是有磁力的,它可以把铁器吸附。因此,如船上的铁钉、铁叶、铁板、铁锭、铁链等铁器用品,都可能被磁力吸附。例如当驶过岬角,海底及岬角均为含磁铁矿的岩石构成时,这时,船只便被吸附在海底及岬角前方,不能行动,风帆作用不灵,或行动迟慢,甚至有船钉被拔出,把船身损坏,造成漏水及海水涌入,对海舶航行至为不利。因此,在这条航线上,每要使用“铜船”,以铜代铁,这就可以在矶头、岬角及遇上磁铁矿矿区或含磁铁矿岩石地区时,不受磁力影响,航行自如了。如杨孚《异物志》称:“涨海崎头,水浅而多磁石,檄外人乘大舶,皆以铁锢之,至此,以磁石不得过。”(曾钊辑本)
  唐代有关铜船记录,以《岭表录异》中“海鳅鱼”条记载较详,原文云:“海鳅鱼(即今鲸鱼),即海上最伟者也。其小者亦千余尺。吞舟之说,固非谬矣。每岁广州常发铜船,过安南贸易。北人偶求此行,往复一年,便成斑白云。路经调黎,深阔处,或见十余山,或出或没。篙工曰:非山岛,鳅鱼背也。果见双目闪烁,鬐鬣若簸朱旗。危沮之际,日中忽雨霢霖。舟子曰:此鳅鱼喷气,水散于空,风势吹来若雨耳。及近鱼,即鼓船而噪,倏尔而没去。交趾回人,多舍舟,取雷州缘岸而归,不惮苦辛,盖避海鳅之难也。”
  这段文字说明每年广州有铜船去安南贸易,一“水”(一“水”即一来回程总称)一年。此航线经过叫“调黎”的地方,有些地方海面广而深,原注称调黎“地名,海上有山,阻东海,涛险而急,亦黄河之西门也”。按今天越南与中国交界海中有山地点,似为越南中部以南地段。因为北部湾内水浅(在20米以内),又无明显山岛。从铜船的航道所经范围来看,即有磁铁矿在海岸岬角出现的地方,当在越南沿岸地方。
  按铜船的记载早在汉代,相传越王所作。其后马援征交趾时,亦有建造铜船之举。他把收缴来的铜,铸成两条铜柱,四只铜船,两条用于战争,两条不用,沉于海,风雨即见浮出。故《交州记》称:“越人铸铜为船,在定安江,潮退时见。”《林邑记》亦有相似记载,即称:“其水自县(指嬴娄县)东至安定县,北带长江,江中有越王所铸铜船,潮水退时,人有见之者。”②这里更说明铜船有些是越王所作,即为南越王所制造的铜船,可见铜船是这个地区制造出来的,亦与越南产铜多有关。则南越王攻灭安阳王时,已开始造铜船了。
  这种铜船实物是怎样的,未见具体记载。据知在广东吴川县鉴江海口,1982年发现了一只沉没水中的铜船,虽然还未把它掘上来作为古船陈列,但相信不久即有可能。但从观察所得,已有不少可靠资料,分述如下:沉船地点在离芷寮不远的沙角旋乡寮儿村海边,距岸约500米处。沉船大部分已被海沙覆盖,只有2平方米船面出露,浸在水中。退潮时,出露部分,离低潮水面2米左右。涨潮时,船面水深数米。船上铜器常把鱼网钩穿。因此,不少渔民把船上铜柱锯取,带回梅菉出卖。只有寮儿村渔民李有祥把沉船上取下的铜柱、铜钉、铜片献给文物普查队。据他反映:
  船长40多米,船面、船底有铜片包皮,船面栏杆柱为圆形实心铜柱,有几十条,船铜钉为方形(唐制)。
  据此,这艘铜船比福建出土的宋船还要长10多米。当然准确数据还要等待考古工作的进行,即把船弄上陆地后,将有更多信息提供给我们研究。例如这艘铜船和鉴江口芷寮港有什么关系,为什么沉在这里,等等。但是,已知芷寮港在湛江港未开发前(清中叶时),已是粤西第一名港,即如今的湛江港。芷寮港在鉴江口内,河口向西弯曲,故正好防阻东风吹袭(台风多东风),即为水深避风良港。光绪《吴川县志》称:“万历间,闽广商船大集,创铺户百千间,舟岁至数百艘。”铜船驶近港口500米处沉没,即有可能当日是停泊港外,因台风而翻沉,未能驶入港内避风。然湛江市博物馆认为,它并非唐代铜船,而是近代铜柱栏杆外国木船即清代番舶;看来,这个问题还有待深入探讨研究。

  注释:
  ①《交州记》疑为《水经注》所称刘欣期作,见“叶榆水”条。
  ②引自《水经注》“叶榆水”条。
精神如太陽 霍然照清都
http://blog.sina.com.cn/u/1208347021
軍持
會員
 
文章: 466
註冊時間: 2005-03-09 07:27 PM
來自: 滬上

文章龙华樵者 » 2005-11-09 01:37 PM

多谢陈诗长摘疵,小樵谨修改如下
众人尽浊我心清,脱却红尘了此生。
薯酒三樽鱼煮菜,西窗闲听是秋声。

浙水蓑舟日落时,严陵寂寞钓台悲。
窗开扑面青山出,哪觉风霜上鬓丝。

霜满南陂酒满船,寻诗觅句岂知还。
一炉一砚毡犹在,狂草前贤看雪篇。
龙华樵者
會員
 
文章: 420
註冊時間: 2005-01-29 06:41 PM

文章ckg103 » 2005-11-09 04:55 PM

多谢军持兄为我补过。
我大概能算作“数典忘祖”了吧?!
ckg103
會員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05-10-14 07:21 AM
來自: 镇江

文章固伦 » 2005-11-09 07:00 PM

谢谢军持老师赐教啊。
固伦
會員
 
文章: 12
註冊時間: 2005-10-22 09:17 PM
來自: 白云乡

文章一方 » 2005-11-10 05:53 AM

ckg103 寫:谢谢一方兄和作。仆诚孤陋,从未出过国门。借问兄台,如今大洋洲仍有如“淥水良田淑氣清,環山疊翠晚霞生。 一行白鷺阡阡陌,漫唱村歌和籟聲。”风光吗,可惜,国内几乎难寻如此“桃源”啦!

首先多謝樵者疊韻。兄台快人快筆,在下寫一個服字。

回陳詞長,在下遙想樵者的水庫必在山明水秀處,故用這些句語 :oops:

大洋洲政府及民眾的環保意識高 (我們去郊區野餐是會把垃圾帶回家的),工業又無中國這般發達,因此在郊野確可看到上述景緻。就算民區的街角也有鸚鵡隨處飛。
詩不厭多改
一方
會員
 
文章: 4234
註冊時間: 2004-02-18 10:35 AM
來自: 墨爾本

文章ckg103 » 2005-11-10 08:03 AM

诚为羡慕!!
ckg103
會員
 
文章: 285
註冊時間: 2005-10-14 07:21 AM
來自: 镇江

文章龙华樵者 » 2005-11-10 09:36 AM

谢陈词长与一方兄
小樵有实力时将将二位大作泐于水库通道,供有此嗜好之钓人共同欣赏
再谢陈词长与一方兄
龙华樵者
會員
 
文章: 420
註冊時間: 2005-01-29 06:41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