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續)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續)

文章壯齋 » 2005-01-03 10:31 AM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27)
辜振甫,字公亮,彰化鹿港人.世人多知其政經烜赫,鮮知其能詩.其少作<花信>詩云:"花信林園二月寒,胭脂蕩漾綠漫漫.東風不為吹愁起,還似西風刺肺肝."概可含括其一生.今日晨起,聞辜公已逝,不覺悵然.相傳有詩集<<(車勺)(車舟)雜存>>,今未見.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維仁 » 2005-01-03 11:36 AM

昔日台灣政壇多有擅長舊詩者,中央如監察院長于右任、考試院長賈景德等人,地方如宜蘭縣長盧史雲和陳進東、高雄縣長陳皆興等人,皆以詩名。
晚近政壇似乎少有能寫舊詩者,辜振甫是其一,馬英九的父親馬鶴凌也能寫舊詩,除此之外政壇上不知還有誰寫舊詩,請知道的詞長補充一下,謝謝。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壯齋 » 2005-03-28 01:24 PM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28)
《壽星集》者,日本大正四年為錄饗老、養老二典所作。時日本天皇初登極,詔令全臺宴請老人,並賜木杯、點心等物。(其木杯如盤,漆紅,上有金字書「饗老」、「養老」等字。數年前曾於古物商處得見,然失之交臂。)欲以此樹立忠孝之典型。全臺耆老作詩文以頌天皇之德,近二十萬言,即《壽星集》是也。集中多有名家,如連雅堂、謝汝銓、黃贊鈞、洪以南、駱香林等人皆名列其中。詩文雖多,然千篇一律,余點校之,索然無味,幾不知何人為壽星矣。故作詩曰:「當道空思立典型,宴名饗老遍東寧。詩文廿萬皇恩頌,笑問誰人是壽星?」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29)
《壽星集》中多律、絕,蓋其易作,故多也。作者欲名顯於世者,多以巧思。若淡水盧宗文所做〈慶養老典〉四首:「慶慶慶。西伯興周施善政。四方耆老皆引領。今茲臺島振休風。翁媼欣欣荷榮幸。」「養養養。恩已深兮德己廣。禮為羅兮義為網。霞杯寵錫記光榮。旨酒嘉肴祝壽享。」「老老老。矍鑠康強為最好。優游杖履無顛倒。躋彼公堂稱兕觥。飽餐不老長生菓。」「典典典。禮儀既備酒肴腆。笠屐隨陪同榮顯。猗歟盛兮道何隆。萬國聞風共嘆羡。」以題目四字冠首,亦有分韻之旨。雖其意旨未高,然於二十萬言中,可新人耳目矣。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0)
《壽星集》中,作者多欲以之名顯於世,少有化名刊載者。然集中有南廬居士者,不知其何人,所作〈慶饗老典〉一詩:「恤刑歌。恤刑賊。朝廷法網密于羅。君不見世間凡有犯刑者。戚別親離可奈何。雖悔恨。日難過。幸皇初即位宸。衷蘊太和刑。無輕重。皆從減。監門箇裡遍恩波。」題名雖為慶饗老典,實則言大赦之事,名實不符。余初讀之尚未通曉,再三吟詠,方悟詩中微刺日人刑罰之苛也。或因而化名刊載,以避禍也。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5-03-29 12:09 PM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1)
於《壽星集》中見連雅堂之詩,頗有感慨。乙未割臺之際,雅堂之父連文正公助餉抗日,以至家產盡失。後雅堂大兄連裕(字城璧),以其卜算所得之資,助雅堂赴上海留學,希其成人以光耀門眉。然雅堂行事,飄忽不定,以致困頓。賴諸前輩之助,得以入報館,以微薄筆墨養家。其所編著《臺灣通史》、《臺灣詩薈》、《臺灣詩乘》、《雅言》等書,不過欲以版稅糊口。困頓之極,遂為日人所誘,以兩、三百圓之資(時高等學校教師,月薪不過十數圓),撰寫〈臺灣鴉片特許問題〉一文,鼓吹臺人吸食鴉片以裕日人之財。終至身敗名裂,為櫟社開除,潛逃大陸。近聞詩壇前輩所言,數年前曾欲刊印連文正公之紀念集,尚缺五萬元之經費,求助於連家。想連家坐擁豪宅,其值幾近億萬,區區五萬僅如牛毛。豈料雅堂一脈,真一毛不拔。而城璧一脈雖不富,卻鼎力相助,令人感嘆。嗚呼!俗稱:「為富不仁。」即指此乎。想雅堂離臺,應不過五百圓之資,子孫不耕不織,豈能有億萬之財。富,無罪也。然數典忘祖之過,豈可輕赦。文正公有此不肖子孫,又豈能安眠於九泉乎?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5-04-20 10:03 AM

(32)
憶昔初學詩,啟蒙恩師吳錦順先生除教以平仄格律之外,僅授余一法門。曰:「詩者無他,高濃度的語言壓縮爾。」此為方便法門,余今猶記。蓋恩師以為,語言壓縮後即離實,美自出矣。同好可參考之。吳錦順先生為楊守愚先生之弟子,亦為彰化詩壇之耆老,曾創辦《臺灣古典詩擊缽雙月刊》。

(33)
詩道之振興,於詩人之事者惟二:相信詩歌創作之無限可能、實現詩歌創作之無限可能。其餘皆身後事,毋庸計較。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5-05-01 08:04 PM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4)
今日至南華大學參與「文學符號學研討會」,正遇小發,因而與之論詩。與會論文中,有某文引用賴和〈施琅墓道碑〉詩:「豐碑突兀蘚痕生,三百年間大物更。靖海功勳終泡影,世間爭說鄭延平。」該文言此詩「對施琅的歷史定位毋寧是持否定的態度」,其誤大矣。從字面而論,賴和此詩由景入情,為見物感懷之作也。其憐惜施琅之意,更勝於鄭延平。又末句云「爭說」者,實論世間之謬矣。謂世間持論不正,故以「爭」字敘寫俗人之媚態。故整體而論,此詩實是哀思施琅之作,非彰鄭延平之功也。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5)
賴和〈施琅墓道碑〉詩,以當時臺地之意識解之,實為抵日之作也。時日本總督以鄭延平為日本血脈,故極力揚之。曰:「鄭延平乃日本人,日本人之統治臺灣,為復其統也。」故末句所言「世間爭說鄭延平」者,即寫俗世之媚。由是解其全詩,則可知賴和見施琅之墓道碑,因思施琅奪臺之功。而其功卻因後世之敗,失之於日本,而使日本有斯論矣。余於會中言及此詩,與會人士皆欣然同意。嗚呼!古云:「蓋棺論定。」其謬大矣。鄭延平至今三百年,猶未有定論,惟後人視其利用而述之。而儒生騷客,為民人之牧,當為民人剖其利害,莫要搬弄是非以為己利也。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南山子 » 2005-05-02 12:54 AM

賴和〈施琅墓道碑〉
豐碑突兀蘚痕生,三百年間大物更。
靖海功勳終泡影,世間爭說鄭延平。

山子淺見:
延平祠宇,乃同治十三年沈寶議奏建。光緒元年准奏。沈寶禎並有一聯,山子錄在「對聯法」乙文。

山子以為:延平母,誠是日人,然日據當軸頗以延平事蹟能啟漢民族思想,貶郡王祠為開山祖廟,意乃卑之,遺廟今仍在臺南。若主延平是日人之說,國故,宗法當問神主何在,香火既不在日本,則所以揚之者,惟血緣一事可資攀附,論血緣則日為外戚也。
(參日人:山崎繁數、野上矯介合著《台灣史》,武陵1998年2月版第82頁。)

詩有賦、比、興之法,賴詩似竹枝,直賦視之,乃歸美延平之作,要欲為靖海侯施氏發不平鳴,筆法似不如此,似當以施氏為主述人物為是。

各言所見,並付一粲。
南山子
會員
 
文章: 741
註冊時間: 2002-02-24 11:59 PM
來自: 天枰座

文章壯齋 » 2005-05-02 02:30 AM

南山子 寫:山子以為:延平母,誠是日人,然日據當軸頗以延平事蹟能啟漢民族思想,貶郡王祠為開山祖廟,意乃卑之,遺廟今仍在臺南。若主延平是日人之說,國故,宗法當問神主何在,香火既不在日本,則所以揚之者,惟血緣一事可資攀附,論血緣則日為外戚也。
(參日人:山崎繁數、野上矯介合著《台灣史》,武陵1998年2月版第82頁。)

正所謂詩無達詁,南山子詞長所言,可做此詩之一解.然關於延平郡王祠之事,則有文獻可徵.1897年2月,臺灣總督將延平郡王祠收編為"開山神社",並立為縣社(日本之縣猶省也.當時的縣社已經相當大了,再上去只有靖國神社跟天皇宗廟了),為臺灣神社之首.而日本病逝皇族北白川宮之神社,方於11月發包.其欲藉延平收攬之心,昭然若揭.文獻可查尋國史館臺灣文獻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之數位典藏.
又血緣之說,若於統治有實用,誰考宗法?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5-05-04 09:54 PM

補充
關於鄭成功形象在日治時期的操作過程,另可參見
江仁傑<<日本殖民下歷史解釋的競爭--以鄭成功的形象為例>>
此書為中央大學歷史所碩論,2000年6月上網.
可於中央大學圖書館網站論文區下載PDF檔.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5-05-10 10:30 AM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6)
《詩訊》十數期以來,均於〈解頤篇〉刊載「非人詩」之作。論述精詳,無以復加。今蒙南山子詞長邀稿,例舉臺灣《瑞桃齋詩話》,聊備一格。《瑞桃齋詩話》為日治前後,臺灣彰化名貢生吳德功所作。乙未割臺(西元1895年),德功親歷其事。見時局日蹙,親友離散,多記於詩話。其卷三有言:「乙未臺灣歸東,紳富渡海紛紛。霧峰林君允卿,予研友也。家貲數十萬,無難買棹航海。因其母不願離故鄉,林君篤於孝,從之。爰請乩仙以卜地方安否,以決其行止。忽一仙降乩書曰:『獨臥蓬萊不計秋,醒來四海九州遊。功名富貴皆空夢,笑爾人間枉費求。呵呵笑,呵呵笑,有花有酒。(花)能解語,酒可消愁。吾閱此地,妙景天留。四山邊拱,一穴中幽。爰居其內,樂吾生兮又何憂。吾乃黃帝時赤松子也。仙童催我,吾騎鶴去。』其乩遂止。於是林君棄功名如敝屣。於霧五里許,入山尋一麓築廟奉佛,欲於此終焉。予聞其事,約與偕隱。」林允卿者,名文欽,號幼山,允卿其字也。臺灣霧峰林家族人,獻堂、階堂之父也。時家貲有萬元者,已稱富豪。允卿坐擁家貲數十萬而不渡者,皆以其母不願離臺,故隱於霧峰。其後日人多方籠絡,允卿除有益鄉里之事外,皆無相應,時人以「貞士」稱之。其求仙占詩一節,為史傳所未載。此作前四句七言是為仄起絕句,「呵呵笑」之後四言洵有賦味,亦古詩之流也。吳德功以史筆著稱,連橫撰《臺灣通史》時亦求教於德功。曾奉憲撰《施案記略》、《戴案記略》、《彰化節孝冊》等作,其《讓臺記》一書亦為乙未割臺之實錄。《瑞桃齋詩話》中抄錄此節,信非誣也。然神明享世久矣,何以今日無降此雅音者耶!是扶乩之徒陋矣,無能顯示神明之妙乎?抑或今世無如林允卿之貞士者哉?惟天知之。
最後由 壯齋 於 2005-06-11 09:56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2 次。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文章壯齋 » 2005-05-11 05:55 PM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7)
昨天授課,選取日治時期描寫殖民政策之詩作三、四首。生徒讀之,亦覺感人。其首為梁啟超〈公學校〉一詩,曰:「道周逢群童,人言是學生。借問何學級?所學何課程?此間有良校,貴人育其英。島民賤不齒,安得抗顏行?別有號公學,不以中小名。學年六或四,入者吾隸萌。所授何讀本?新編三字經。他科皆視此,自鄶寧足評。莫云斯學陋,履之如登瀛。學塗盡於斯,更進安所營。貴人拳我輩,本以服使令。豈聞擾牛馬,乃待書在楹?漢氏厲學官,自取壞長城。秦皇百世雄,笑談事焚阬。」梁任公於宣統辛亥,受霧峰林獻堂之邀來台。沿途觀察台地風情,極其精微,為史上少見。所作詩歌,論及時景,亦多切時病。此詩描述台人於教育制度上所受之不平對待,至今亦能讀其詩而感其情。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8)
其次亦有莊嵩〈登稅關望樓觀海〉之詩,其詩云:「眼底分明見海枯,滄桑何俟問麻姑。沖西港口千帆盡,尚有沙鷗待榷無?」諷日人課稅之苛也。其事亦可見洪繻〈鹿港乘桴記〉。莊嵩,字伊若,號太岳,著有《太岳詩草》、《太岳文存》。其子莊幼岳亦為有名詩人。

壯齋詩話[讀詩雜記之卷](39)
課中亦論及葉榮鐘之〈哀哀美麗島〉詩。葉榮鐘,亦鹿港人。早年受知於林獻堂,並資助其赴日留學,學成後擔任林氏之秘書。林氏晚年避居日本,榮鐘隨侍,遺稿亦由榮鐘整理出版。〈哀哀美麗島〉之詩,為近年其家人編輯遺集,發其手稿所得,為舊版《少奇吟草》所無,文獻彌足珍貴。此詩堪稱台島之史詩,其詩云:「哀哀美麗島,吾人之故鄉。西臨台海峽,東面太平洋。恰如一撮土,拋置海中央。幅員雖局促,物產甚豐饒。草木四時綠,稻穰兩季黃。天惠遭覬覦,垂涎諸列強。荷蘭身手好,捷足先登堂。鄭家踵其後,撫有海南疆。生聚與教訓,三代繼稱王。無何明社屋,剃髮易冠裳。杌隉兩百載,義旗幾度揚。烏合雖不濟,氣燄頗囂張。清廷棄弗惜,日人獲寶藏。經營不遺力,崛起雄亞東。同胞受宰割,終日心惶惶。環顧無援手,身世劇悽涼。八年沐血戰,故土幸重光。滿望歸懷抱,悠悠來日長。何意不旋踵,禹域沒洪浪。未曾得喘息,飽受池魚殃。焚琴復煮鶴,百怪恣橫行。衣冠多魍魎,道路滿豺狼。港風肆披靡,海派復猖狂。芝蘭淪糞土,雞犬坐堂皇。人心既大變,法令豈能防?劫財與姦殺,日日盈報章。何從救魚爛,標語視仙方。未聞修破漏,先事漆門牆。大難橫眉睫,笙歌處處颺。對此長嘆息,憂思結中腸。」此詩言及戰後當道之醜態,故於舊版不刊也。今幸得見,實拜解嚴開放之賜。句首「哀哀」二字連用,雖若尋常,然多餘味。蓋以平聲相疊,氣韻自然舒緩莊嚴。用之五言詠史長詩,恰似其聲。置之句首,亦可為全文定調。余前時〈哀哀台籍兵〉之作,即得力於此。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