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子美〈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并序〉收在《唐詩三百首》,為家喻戶曉之作,其中「劍器」一詞,或謂持劍而舞,因為此文發之。
首錄杜陵翁原詩並〈序〉如下:
觀公孫大娘弟子舞劍器行 并序
大曆二年(767)十月十九日,夔府別駕元持宅,見臨潁李十二娘舞劍器,壯其蔚跂。問其所師,曰:「余公孫大娘弟子也。」開元三載(715),余尚童稚,記於郾城觀公孫氏舞劍器、渾脫,瀏灕頓挫,獨出冠時。自高頭宜春、梨園二伎坊內人,洎外供奉,曉是舞者,聖文神武皇帝初,公孫一人而已。玉貌錦衣,況余白首,今茲弟子,亦匪盛顏。既辨其由來,知波瀾莫二。撫事慷慨,聊為劍器行。往者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豪蕩感激,即公孫可知矣。
昔有佳人公孫氏,一舞劍器動四方,觀者如山色沮喪,天地為之久低昂,
(火霍)如羿射九日落,矯如群帝驂龍翔,來如雷霆收震怒,罷如江海凝清光,
絳脣珠袖兩寂寞,晚有弟子傳芬芳,臨潁美人在白帝,妙舞此曲神揚揚,
與余問答既有以,感時撫事增惋傷,先帝侍女八千人,公孫劍器初第一,
五十年間似反掌,風塵澒洞昏王室,梨園子弟散如煙,女樂餘姿映寒日,
金粟堆南木已拱,瞿唐石城草蕭瑟,玳筵急管曲復終,樂極哀來月東出,
老夫不知其所往,足繭荒山轉愁疾。
子美序稱「吳人張旭,善草書帖,數常於鄴縣見公孫大娘舞西河劍器,自此草書長進」。此在《舊唐書》張旭傳曰:「旭自言,始見公主擔夫爭道,又聞鼓吹,而得筆法意,觀倡公孫舞劍器,得其神。」此事書法家所盛傳,惟子美詩並序中數稱「劍器」不稱「舞劍」,且序稱「曉是舞者」,詩又稱「妙舞此曲」,是知「劍器」乃舞曲名,非劍舞也。劍舞則裴旻也,文宗時,詔以李白歌詩、裴旻劍舞,張旭草書為三絕云。
《全唐詩》吳俞兒舞歌(陸龜蒙)所說「舞曲歌辭」最詳:
雜舞者,公莫、巴渝、槃舞、鞞舞、鐸舞、拂舞、白紵之類是也。始皆出自方俗,後寖陳於殿庭,雖非正樂,亦皆前代舊聲。太宗貞觀中,始造讌樂,其後又分為立坐二部,堂下立奏,謂之立部伎。堂上坐奏,謂之坐部伎。武后、中宗之世,大增造立坐部伎諸舞,隨亦寢廢。開元中,又有涼州、綠腰、蘇合香、屈柘枝、團亂旋、回波樂、蘭陵王、春鶯囀、半社渠、〔借〕(偕)席、烏夜啼之屬,謂之軟舞。大祁阿連、劍器、胡旋、胡騰、阿遼、柘枝、黃□(□為缺文待補)、拂菻、大渭州、達摩支之屬,謂之健舞。文宗時,教坊又進霓裳羽衣舞,女三百人,凡此皆雜舞也。
楊倫《杜詩鏡詮》引段安節《樂府雜錄》:「健舞曲有稜大、阿連、柘枝、劍器、胡旋、胡騰等。軟舞曲有涼州、綠腰、蘇合香、屈柘、團圓旋、甘州等。」或是據「吳俞兒舞歌」之說而來。
另引仇兆鰲註:「張爾公(明人,張自用)《正字通》云:『劍器,古武舞曲名,用女妓雄妝,空手而舞。或以劍器為刀劍,誤也。』」
又引《明皇雜錄》:「上素曉音律,安祿山獻白簫管數百事,陳於梨園,諸公主及虢國以下競為貴妃弟子,時公孫大娘能為〈鄰里曲〉及裴將軍〈滿堂勢〉、〈西河劍器〉、〈渾脫舞〉,妍妙皆冠絕於時。」此併前子美詩序稱「西河劍器」,疑「劍器舞」傳自西河。
子美詩序中有舞者二人,曰「公孫大娘」,曰「李十二娘」。此則近人王寧寧等《中國舞蹈史》所稱:「劍器屬於健舞。舞人執劍而舞。唐代著名劍舞藝人有〝公孫大娘〞、〝李十二娘〞等。」所本也。
子美詩序稱「開元三載(715)」,考其時,甫方四齡。次稱「大曆二年(767)」於元宅云云。自西元715年子美初睹公孫舞藝,至767年遇李十二娘舞,凡52年,詩稱「五十年間似反掌」,係舉概數為言。「開元三載」或作「開元五載」,即據此句逆推所得,蓋出乎子美「詩史」一念之用。
另,姚合有〈劍器詞〉三首
聖朝能用將,破敵速如神,掉劍龍纏臂,開旗火滿身,
積屍川沒岸,流血野無塵,今日當場舞,應知是戰人。
晝渡黃河水,將軍險用師,雪光偏著甲,風力不禁旗,
陣變龍蛇活,軍雄鼓角知,今朝重起舞,記得戰酣時。
破虜行千里,三軍意氣麤,展旗遮日黑,驅馬飲河枯,
鄰境求兵略,皇恩索陣圖,元和太平樂,自古恐應無。
司空圖〈劍器〉
樓下公孫昔擅場,空教女子愛軍裝。潼關一敗胡兒喜,簇馬驪山看御湯。
姚合並司空圖詩,足證健舞之說,詞意似塞上,司空圖「軍裝」與「雄裝」意同,然亦未道「持劍而舞」。
《宋史》樂志(卷142):
教坊:自唐武德以來,置署在禁門內。開元後,其人寖多,凡祭祀、大朝會則用太常雅樂,歲時宴享則用教坊諸部樂。前代有宴樂、清樂、散樂,本隸太常,後稍歸教坊,有立、坐二部。宋初循舊制,置教坊,凡四部。……所奏凡十八調、四十大曲。」……
二曰中呂宮:其曲二,曰萬年歡、〝劍器〞。
六曰黃鍾宮:其曲三,曰梁州、中和樂、〝劍器〞。
同卷:「隊舞之制,其名各十。小兒隊凡七十二人。」其二曰:「劍器隊,衣五色繡羅襦,裹交腳襆頭,紅羅繡抹額,帶器仗。」
《宋史》樂志記「教坊」一段,自唐武德年間至宋,來由甚明。「劍器舞」,為小兒隊,明王在世,安得令小兒持劍舞於前,其「帶器仗」為舞具,則「劍器」非「舞劍」明矣。
另,鄭嵎〈津陽門詩並序〉
津陽門者,華清宮之外闕,南局禁闈,北走京道。開成中,嵎常得群書,下帷於石甕僧院,而甚聞宮中陳跡焉。今年冬,自虢而來,暮及山下,因解鞍謀餐,求客旅邸,而主翁年且艾,自言世事明皇,夜闌酒餘,復為嵎道承平故實。翼日,於馬上輒裁刻俚叟之語,為長句七言詩,凡一千四百字,成一百韻止,以門題為之目云耳。
鄭詩序稱「開成中」,其歲當西元836年至840年(即柳公權書玄秘塔碑之前一年)。上距「開元三載」(715),有一百二十餘年。且鄭詩係因「旅邸主翁」之言,感慨發而為詩。屬二手、三手資訊,且詩多過激之言。所據亦不免巷伯野語。其詩有:
「都盧尋橦誠齷齪,公孫劍伎方神奇。馬知舞徹下床榻,人惜曲終更羽衣。」
自註:「上始以誕聖日為千秋節,每大酺會,必於勤政樓下使華夷縱觀,有公孫大娘舞劍(疑脫一器字),當時號為雄妙。」此或即張爾公所以有:「或以〝劍器〞為刀劍,誤也。」之言。
《全唐詩》成於康熙四十六年(1707),楊倫《杜詩鏡詮》自序記「乾隆歲在重光大淵獻中秋前五日」,則是定稿於乾隆五十七年(1791)歲次辛亥,觀楊氏凡例,乃匯百家之言始成定說,應不誣也。
有客,先截此。(桂未谷《札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