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居歲月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山居歲月

文章誠拜得詩 » 2003-07-29 05:07 AM

..
最後由 誠拜得詩 於 2005-03-17 06:19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誠拜得詩
會員
 
文章: 22
註冊時間: 2003-06-13 03:12 PM
來自: 台灣

文章維仁 » 2003-07-29 11:40 AM

詞長此作風格頗似仿古的山水田園詩。
「泉」字犯孤平,五言句第二字視孤平為忌。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誠拜得詩 » 2003-08-02 11:00 PM

...
最後由 誠拜得詩 於 2005-03-17 06:20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誠拜得詩
會員
 
文章: 22
註冊時間: 2003-06-13 03:12 PM
來自: 台灣

文章維仁 » 2003-08-02 11:53 PM

以下敬覆誠拜得詩詞長,敬請指教。
一、所有的拗救都是學者歸納前人的詩作,得到異於正規平仄格式的變通模式。詞長所舉的「拗救」格式兩則(其實,這兩例上句的格式並不相同),並未見於任何詩學書籍,可見是極少數的特例,實在不足為式。再者,詞長所舉兩例的下句都是「下三平」,很多詩學書籍都提到下三平是古體詩慣用的格律,為近體詩所禁忌。倘若古人集中難得一見的違律作品,皆能做為規範,則後世闡述格律之書皆可廢。
二、拗救格式若粗分為兩種,一為「當句自救」,二為「對句相救」。所謂「對句相救」是上句拗了格律,所以在下句救轉回來。詞長原作想要拗了下句,再回過頭來用上句救轉,這與一般所認知的拗救方式不符,也未見於任何詩學書籍。是以在下以為不妥。
有關闡述拗救之書甚多,建議參閱以下兩本: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北駱駝出版社
王力《漢語詩律學》,香港中華書局
以上就詩論詩,若有唐突之處,敬請海涵。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誠拜得詩 » 2003-08-03 12:31 AM

..
最後由 誠拜得詩 於 2005-03-17 06:20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誠拜得詩
會員
 
文章: 22
註冊時間: 2003-06-13 03:12 PM
來自: 台灣

文章芬陀利 » 2003-08-03 12:49 AM

呵呵~~~下工囉!我又來插個嘴兒,湊湊熱鬧! :lol:

誠拜得詩詞長所引
第一例【李白‧聽蜀僧濬彈琴】首聯的格式知亦有幾例如:
『敝(弊)廬在郭外,素產惟田園。』【孟浩然‧澗南即事貽皎上人】
『楚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祖詠‧江南旅情】
『杜(閉)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王維‧送孟六歸襄陽】

第二例【劉慎(眘)虛‧闕題】首聯的格式知亦有幾例如:
『兩村辨喬木,五里聞鳴雞。』(岑參‧澧頭送蔣侯)
『季冬憶淇上,落日歸山樊。』(高適‧酬衛八雪中見寄)
『祗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杜甫‧陪鄭廣文遊何將軍山林)
※以上資料引自 李炳南教授的【詩階述唐】一書。

綜合分析,很明顯可以發現以上諸例的“孤平”字,都是在上聯未入韻句,沒見過下聯押韻句有“孤平”的例子。因此,誠拜得詩詞長此詩中的拗救之說,應不在近體詩體例之中。

因此,我同意維仁詞長所言,此處可視為“犯孤平”。且以聲律上較不重要的第一字做為拗救,似無幫助。

不週淺見,尚待明識者指正!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誠拜得詩 » 2003-08-03 01:13 AM

..
最後由 誠拜得詩 於 2005-03-17 06:20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誠拜得詩
會員
 
文章: 22
註冊時間: 2003-06-13 03:12 PM
來自: 台灣

文章維仁 » 2003-08-03 11:08 AM

維仁也藉著以上的詩例,試著來說說看對格律的看法,請各位詞長指教。
維仁不敢妄議古人,只是援引學者的見解,說明唐朝(詩律尚在形成時期)某些詩家偶一為之的特例,恐不適宜作為吾輩的圭臬。

首先稍微釐清一下「犯孤平」的意思
(詳見http://www.ktjh.tp.edu.tw/yang527/b3.htm
定義一: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只剩一個字是平聲字,稱為『孤平』。
1.仄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仄仄平
3.平仄仄平仄仄平
此為一般詩學書籍之「犯孤平」定義,上述三者都是指押韻句而言。「孤平」為近體詩禁忌,應該避免。

定義二::被仄聲所夾的單一平聲,稱為『孤平』。為了與前一定義區別,姑且稱為「夾平」。
「夾平」雖然不如「孤平」嚴重,也被某些詩家或學者所允許。但是畢竟是違拗了「平聲不可令單」的原則,建議吾輩仍應盡量避免。

詩例一
綠綺,西下眉峰」這一聯,原來的格律應該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句拗了一三字,造成第二字「夾平」與「下三仄」。上句「下三仄」原可不救,不宜用「下三平」來救。
張夢機《近體詩形式結構》解釋者種句式:「三平落腳為古體詩常用聲調,為避免混淆,所以常可不救」。張教授又謂:「五言最後三字連用三仄聲,當句第一字必須用平」。
綜合以上,建議吾輩遇到類似狀況時,上句第一字最好能用平聲,下句第三字宜作仄聲。

詩例二
「弊廬在郭外,素產惟田園」與詩例一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三
「楚不可極,歸路但蕭條」這一聯只有上句「夾平」的問題,下句並未「下三平」。建議吾輩遇到類似狀況時,上句第一字或第三字最好能用平聲。(當然,用平聲也可以啦)

詩例四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與詩例三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五
「道由白雲盡,春與溪長」上句本應「○平平仄仄」,改為「○平仄平仄」的句式,此一方式的例子甚多,為不押韻句的單句自救,與下句無關。
至於下句用下三平,似乎無所用途,疑為詩律未成熟時期作者偶一為之。

詩例六
「兩村辨喬木,五里聞鳴雞」與詩例五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七
「季冬憶淇上,落日歸山樊」與詩例五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八
「祗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上句本應「○平平仄仄」,改為「○平仄平仄」的句式,此一方式的例子甚多,為不押韻句的單句自救,與下句無關。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風雲 » 2003-08-03 11:53 AM

關於下三仄與下三平之用法,在下也來提供一點淺見。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一書:
117頁
不會在本句中造成二仄夾一平(俗稱孤平),或三字尾全平、全仄的現象,則律句除句尾落腳句之外,凡單數字的平仄皆可以自由運用。

另外119頁卻又說:
五言平起出句 平平平仄仄 拗成 平平仄仄仄 可不救。
七言仄起出句 仄仄平平平仄仄 拗成 仄仄平平仄仄仄 可不救。

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一書:
117頁 五言平起出句的第三字,七言仄起出句的第五字,一調譜應該作平聲,如必須易為仄聲,下句也可不救,仍算合律。原因是對句平平仄仄仄平平,如果第五字換平,則三平落腳,為古體詩常用聲調,為避免混淆,所以常可不救。

王力[漢語詩律學]一書:
90頁
仄仄平平仄 末三字成為[仄平仄]
仄仄仄平平 末三字成為[平平平]
二者都是古體詩的標準平仄,尤其是後者,近體詩應該極力避免。

王力[漢語詩律學]一書:
382頁
〔平平平〕.〔仄仄仄〕乃古體詩之常軌。

林正三[詩學概要]一書:
39.40頁
不可有下三平(三平腳)或下三仄(三仄腳),蓋恐音節過於單調也。唯一可以例外者,為專有名詞而不能移易者,且如出句為下三仄,則出句應為下三平以救之(案:此為周師語)。如:可憐白雪曲,未遇知音人。
然初學者總以盡量避免為宜。切勿輕易嘗試,蓋恐養成習慣,而壞了格律也。
-------------------------------------------------------------------------------------

綜合以上四書,在下認為林前輩所言最為中肯,下三仄用法閒詠偶一為之(比賽時別這麼寫),或無傷大雅,但莫成常例。

在下認為不要常使用的原因有幾點:

一.台灣詩壇目前徵詩大多明言避免犯下三仄。

二.美國詩壇徵詩對下三仄看法亦同台灣。

三.觀諸古人之作,下三仄用法畢竟仍屬少數(於比例上而言)。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芬陀利 » 2003-08-03 02:00 PM

維仁 寫:.....唐朝(詩律尚在形成時期)某些詩家偶一為之的特例,恐不適宜作為吾輩的圭臬。


我同意維仁詞長這個觀點!吾人寫詩,還是以標準格律為圭臬較好!

以我多年來,親眼目睹個人專業的電腦影音領域裡,各種軟硬體規格標準的創新、演進、競爭、整合與定型的角度來看,若說成(詩律尚在競合時期),或許更貼切些!

嗯~~風雲詞長所論亦甚有見地,頗值得參考!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誠拜得詩 » 2003-08-03 02:42 PM

..
最後由 誠拜得詩 於 2005-03-17 06:21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誠拜得詩
會員
 
文章: 22
註冊時間: 2003-06-13 03:12 PM
來自: 台灣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9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