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仁也藉著以上的詩例,試著來說說看對格律的看法,請各位詞長指教。
維仁不敢妄議古人,只是援引學者的見解,說明唐朝(詩律尚在形成時期)某些詩家偶一為之的特例,恐不適宜作為吾輩的圭臬。
首先稍微釐清一下「犯孤平」的意思
(詳見
http://www.ktjh.tp.edu.tw/yang527/b3.htm)
定義一:除了韻腳的平聲字外,只剩一個字是平聲字,稱為『孤平』。
1.仄平仄仄平
2.仄仄仄平仄仄平
3.平仄仄平仄仄平
此為一般詩學書籍之「犯孤平」定義,上述三者都是指押韻句而言。「孤平」為近體詩禁忌,應該避免。
定義二::被仄聲所夾的單一平聲,稱為『孤平』。為了與前一定義區別,姑且稱為「夾平」。
「夾平」雖然不如「孤平」嚴重,也被某些詩家或學者所允許。但是畢竟是違拗了「平聲不可令單」的原則,建議吾輩仍應盡量避免。
詩例一
「
蜀僧
抱綠綺,西下
峨眉峰」這一聯,原來的格律應該是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上句拗了一三字,造成第二字「夾平」與「下三仄」。上句「下三仄」原可不救,不宜用「下三平」來救。
張夢機《近體詩形式結構》解釋者種句式:「三平落腳為古體詩常用聲調,為避免混淆,所以常可不救」。張教授又謂:「五言最後三字連用三仄聲,當句第一字必須用平」。
綜合以上,建議吾輩遇到類似狀況時,上句第一字最好能用平聲,下句第三字宜作仄聲。
詩例二
「弊廬在郭外,素產惟田園」與詩例一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三
「楚
山不可極,歸路但蕭條」這一聯只有上句「夾平」的問題,下句並未「下三平」。建議吾輩遇到類似狀況時,上句第一字或第三字最好能用平聲。(當然,用平聲也可以啦)
詩例四
「杜門不復出,久與世情疏」與詩例三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五
「道由
白雲盡,春與
青溪長」上句本應「○平
平仄仄」,改為「○平
仄平仄」的句式,此一方式的例子甚多,為不押韻句的單句自救,與下句無關。
至於下句用下三平,似乎無所用途,疑為詩律未成熟時期作者偶一為之。
詩例六
「兩村辨喬木,五里聞鳴雞」與詩例五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七
「季冬憶淇上,落日歸山樊」與詩例五相同,故不再贅述,請參考前例。
詩例八
「祗應與朋好,風雨亦來過」上句本應「○平平仄仄」,改為「○平仄平仄」的句式,此一方式的例子甚多,為不押韻句的單句自救,與下句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