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弱勢)
越辛勞者卻貧窮,無可奈何何不公。
汗馬焉知炒地快,耕牛未解後門通。
瓊樓美酒春秋月,陋室飢腸西北風。
獵戶刀前仗勢犬,釣翁鉤上可憐蟲。
二處下三仄暫不改.
一善 寫:(思弱勢)
越辛勞者卻貧窮,無可奈何何不公。
汗馬焉知炒地快,耕牛未解後門通。
瓊樓美酒春秋月,陋室飢腸西北風。
獵戶刀前仗勢犬,釣翁鉤上可憐蟲。
二處下三仄暫不改.
楚狂 寫:一善 寫:(思弱勢)
越辛勞者卻貧窮,無可奈何何不公。
汗馬焉知炒地快,耕牛未解後門通。
瓊樓美酒春秋月,陋室飢腸西北風。
獵戶刀前仗勢犬,釣翁鉤上可憐蟲。
二處下三仄暫不改.
近體律、絕裏,所謂「下三仄」或稱「三仄尾」是完全合律的,不用改,請大方用。
在《唐詩三百首》裏歸類在五、七言絕句、律詩裏的使用「下三仄」的詩例非常多;
若再參考《全唐詩》裏的名家詩作,就更不勝枚舉了。
即便「晚節漸於詩律細」的杜甫,在近體詩裏對使用下三仄,更是絲毫無忌諱。
《唐詩三百首》裏,像一善詞長使用到兩處下三仄的詩例,便有:
唐‧許渾〈早秋〉
遙夜汎清瑟,西風生翠蘿。殘螢委玉露,早雁拂銀河。
高樹曉還密,遠山晴更多。淮南一葉下,自覺老煙波。
唐‧常建〈題破山寺後禪院〉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竹逕通幽處,禪房花木深。
山光悅鳥性,潭影空人心。萬籟此俱寂,但餘鐘磬音。
至於杜甫,《杜詩鏡銓》裏的詩例:
唐‧杜甫〈薄暮〉
江水最深地,山雲薄暮時。寒花隱亂草,宿鳥擇深枝。
舊國見何日,高秋心苦悲。人生不再好,鬢髮白成絲。
案:首句他本另作「江水長流地」。
唐‧杜甫〈秋笛〉
清商欲盡奏,奏苦血霑衣。他日傷心極,征人白骨歸。
相逢恐恨過,故作發聲微。不見秋雲動,悲風稍稍飛。
詩例各舉兩首就好。免得有些不讀書、自以為有才情的阿桑、妖尼,腦出血。
至於,三仄尾為什麼合律?
可以參考張夢機教授《古典詩的形式結構》第117~120頁,認為不過是「單拗」的一種。
近體詩,觀念正確最重要。
不要受網路上淺薄的人云亦云影響。
這個社會,最怕的是淪落到集體「不思考」。←可以參考大前研一的論述。
日本生活費用真是貴!
短暫返臺,祭掃之外,宛如搵豆油一般,日後有長時間再來、再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3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