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文鴛侶 寫:昨晚上讀到杜甫《壯游》時,發現其中連續 8 聯出句入律對句入律且拗救嫺熟。看來,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杜甫古風中律句的運用”這個課題。
。。。
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
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
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
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
。。。
杜甫古風運用律句的一個特點:上句喜用三仄尾,甚至四連仄,甚至五連仄,然後下句救之。
此種寫法,大率後世江西多學之。
何謂「律」?
《爾雅‧釋詁》:「法也。」
何謂「拗」?
造字的原義是「拉、折」,引申為「相違」,見諸《韻會》、《正韻》釋文,即今所謂「不順」。
什麼是「律句」?
網路上那麼多解釋,而且台端習慣用網路搜尋來的資料、囫圇吞棗貼上來,為何不「用心」搜尋一下?
在近體詩裏,稱「律句」者,指平仄有一定規律的句子。
規,即「規則」;律,即「法」。
違反近體詩平仄規律的句子,即為「拗句」。
至於一句中「拗字」,不違反近體詩律音節者,不干緊要,即便在一個句子中用了,亦不視為「大事」。
如:五言「平平平仄仄」句,拗第一字成仄:「仄平平仄仄」;五言詩句尚有許多這種在句中拗一字平仄不干聲調關要處者,可不論。七言詩句是五言詩的擴展,依此類推。
什麼是「拗句」?
在近體格律詩中,凡平仄不按調譜者,視為拗句。清代的詩律家,於此論述最多,可自行查找。
五言詩與七言詩的「腹節」,是一句詩的音調關鍵所在。←這一句沒讀懂,就算了,基本上我沒有義務去把你教到會。
「拗句」是「入律句」嗎?
有個已仙逝的學者,他寫過一本書《詩詞格律》,雖然一套四冊十萬字,被某個老歲仔認為是「服務工農兵用的」,正確的知識應該去讀他專業「供語言學專業教師參閱」的《漢語詩律學》。
不過,《詩詞格律》你是買過、讀過的;對於如何定義「律句」、「拗句」,這位學者自有獨到的精闢見解。如果你不服,歡迎你引經據典,駁倒他。
請見王力《詩詞格律》第二章 詩律 第六節 古體詩
-------------------------------------------------------------------------------------------------------------------------
(四)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的規則,那麽,唐宋以後所謂古風在平仄上也應該完全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區別得越明顯越好,以為這樣纔顯得風格高古。
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
......。
杜甫〈歲晏行〉
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在這一首詩中,
衹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農」、「萬國城頭吹畫角」),其餘都是
拗句,而且在九個平腳的句子歸口就有七句是三平調。可見不是偶然的。
-------------------------------------------------------------------------------------------------------------------------
你對「律句」、「拗句」的認識、理解,強過王力浸淫在漢語詩律中的功力?
若按照你的見解認為:所有「可」用在近體詩中的句子之「平仄組合」都是「律句」,那王力對於老杜〈歲晏行〉中,「漁父天寒網罟凍」、「去年米貴闕軍食」、「高馬達官厭酒肉」、「況聞處處鬻男女」、「往日用錢捉私鑄」等句全都屬於視而不見,或認識不清了?
關於這一帖,本已在前一樓中說過:
楚狂 寫:原作者既已自言是古風,那是不敏學藝不精,當閉門自省。
恕不再多事、贅言。
個人本不應該再入此樓中聒絮不休,但既然有人強欲逞其網路搜尋或翻閱老杜詩集苦功,也只好再盡綿薄之力聊為一語。
如果你肯用這種「苦功」,去把詩律的基礎工夫打好,前途尚有可為。若只是想逞一時口舌之快,用以排遣網路上無聊心緒,旁觀者、冷笑者多。
這麼說,你恐有不服;那麼就只好不再「暗示」,直接「明點」一二,讓你了解什麼叫基礎工夫:
一、 近體詩押韻,用《平水韻》,不用烏魯木齊版的《中華新韻》。
二、 張唇鼻音「n」,和閉唇鼻音「m」,從頭到尾都不在一個韻部裏。
有看沒有懂?
貴出版物創作所押用的「山繁斑瞻顏」不在同一部,「山南刪寒闌」不在同一部,「寒端蠻瀾談」不在同一部。
還有不屬鼻音的「飄銷高腰喬」,也不在同一部
在貴大作感懷六首裏,僅有頭、尾兩首不押「n、m」聲韻的,尚符合同一韻部;而中間四首所犯的「落韻」問題,不在所押的韻腳是借用到「鄰韻」,而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不同韻部。即便要借韻,也不是在頷聯、頸聯。←不懂?就算了。
可以回頭自己檢點:
http://www.poetrys.org/phpbb2/viewtopic.php?f=12&p=156845#p156845三、 押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則,是同一韻部中意思相同的,不在同一首裏同押,此為避免「複韻」。如「下平七陽」韻中,「香、芳」兩字意思近同。點一下、不用說破,可以了吧?
既然自己出了錢印「書」,就是留下證據。
所以個人覺得幫你寫序的那位行家,說「詩詞作者在掌握了格律、韻腳、對仗等基本技巧......。」,我認為是用了「春秋筆法」。
基本上,我沒有義務去把你教到懂為止。
這個雅集裏高手,甚多!
旁觀、不語,或者留作茶餘飯後談笑的也有。
沒有人回應、點破,不代表「沒有人看到」。當你用什麼態度,去寫你的文字時,便可了解因果。
至於如果你有興趣去翻「古體」詩,找出連續四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例子,歡迎!
找到時,在此預先給你按個「
讚」!
免得「不再多事、贅言」而失禮。
但麻煩你先弄懂《詩詞格律》作者的「律句、拗句」定義。
如果用你的邏輯:五言詩「仄仄仄仄仄」連五仄,都可視為入律句,那近體詩所謂的「律」到底是指什麼?什麼叫作「合律」?近體、古體界限到底何在?
說完了,也就不再多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