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言兩首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Re: 五言兩首

文章龍文鴛侶 » 2013-10-09 03:55 AM

楚狂 寫:
恕寡陋,從來沒讀過連續四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古風。

呵呵,半夜睡不著,驚醒了,於是狂讀那“老于詩律細”的老杜詩來,竟然發現一篇古風的連續5聯就是非常的入律,而且“拗救嫺熟”啊,這真不愧是杜陵老叟啊。。。。

舉出來,不妨大家一起觀賞。

《大雲寺贊公房四首》其一曰: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時。洞門盡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開復閉,撞鐘齋及茲。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衰。把臂有多日,開懷無媿辭。黃鸝度結構,紫鴿下罘罳。愚意會所適,花邊行自遲。湯休起我病,微笑索題詩。

最後五聯的平仄如次: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其中“把臂有多日,開懷無媿辭”及“愚意會所適,花邊行自遲”,為上句拗,下句救之。可謂是“拗救嫺熟”了。)只是不知道我們的狂兄,是不是連老杜的詩都沒讀過如此“連續 5 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古風”而且“拗救嫺熟”,就冒冒然下此斷語。

(題外話:如果連老杜的詩都沒讀過,那斷然算不得是“紙本”的全唐詩讀過三遍了。。。。)
龍文鴛侶
會員
 
文章: 400
註冊時間: 2005-11-18 06:34 PM
來自: 上海

Re: 五言兩首

文章龍文鴛侶 » 2013-10-09 04:07 AM

李凡 寫:
楚狂 寫:恕寡陋,從來沒讀過連續四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古風。

現教授古風的詩者,總會把避免入律當成教條.我亦信從此意.所以我才會說:顯然樓主寫慣近體詩...
但歷史名家的古風并非沒有連續四聯合律的,而且也不僅僅只是一二例.
找找魏晉南北朝會有收獲...


我以前也寫過一些古體,但是我就是喜歡摻雜律句,而且不以為病。不過,不會特意去寫成100%的律句,否則就要被人誤認為是排律了。
龍文鴛侶
會員
 
文章: 400
註冊時間: 2005-11-18 06:34 PM
來自: 上海

Re: 五言兩首

文章龍文鴛侶 » 2013-10-09 04:11 AM

淳風 寫:
李凡 寫:
楚狂 寫:恕寡陋,從來沒讀過連續四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古風。

現教授古風的詩者,總會把避免入律當成教條.我亦信從此意.所以我才會說:顯然樓主寫慣近體詩...
但歷史名家的古風并非沒有連續四聯合律的,而且也不僅僅只是一二例.
找找魏晉南北朝會有收獲...


李凡先生知我。
慣了近體,寫古反覺得要刻意去犯律。主要是成稿後讀起來節奏的起伏不滿意,不自覺又改回合律了。看來要破格也不是輕易事。
問好李凡先生及臨帖二君子


問好淳風詞長,贊成寫古風不拘律句。不要說魏晉,不要說唐宋,即使是現代,我們寫古風,我認為這也不可以成為教條。
龍文鴛侶
會員
 
文章: 400
註冊時間: 2005-11-18 06:34 PM
來自: 上海

Re: 五言兩首

文章楚狂 » 2013-10-09 08:17 AM

龍文鴛侶 寫:楚狂 寫:
恕寡陋,從來沒讀過連續四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古風。

呵呵,半夜睡不著,驚醒了,於是狂讀那“老于詩律細”的老杜詩來,竟然發現一篇古風的連續5聯就是非常的入律,而且“拗救嫺熟”啊,這真不愧是杜陵老叟啊。。。。

舉出來,不妨大家一起觀賞。

《大雲寺贊公房四首》其一曰:
心在水精域,衣沾春雨時。洞門盡徐步,深院果幽期。到扉開復閉,撞鐘齋及茲。醍醐長發性,飲食過扶衰。把臂有多日,開懷無媿辭。黃鸝度結構,紫鴿下罘罳。愚意會所適,花邊行自遲。湯休起我病,微笑索題詩。

最後五聯的平仄如次: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

(其中“把臂有多日,開懷無媿辭”及“愚意會所適,花邊行自遲”,為上句拗,下句救之。可謂是“拗救嫺熟”了。)只是不知道我們的狂兄,是不是連老杜的詩都沒讀過如此“連續 5 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古風”而且“拗救嫺熟”,就冒冒然下此斷語。

(題外話:如果連老杜的詩都沒讀過,那斷然算不得是“紙本”的全唐詩讀過三遍了。。。。)

能使人願意半夜多翻點書籍,很好,也算功德一件。

老杜這一首〈大雲寺贊公房,四首其一〉是一首「五言排律」。
謝謝。

這首唯一一聯會令人困惑的是第五、六句:「到扉開復閉,撞鐘齋及茲。」
你要把它視作拗黏、拗對也可,本為唐人詩法;
第五句有很多版本,如:
【到屣開復閉】【到履開復閉】【倒扉開復閉】【倒屣開復閉】【倒履開復閉】,
全首從第一句,到最後一句,由律句、拗救句組合。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五言兩首

文章楚狂 » 2013-10-09 08:24 AM

龍文鴛侶 寫:我以前也寫過一些古體,但是我就是喜歡摻雜律句,而且不以為病。不過,不會特意去寫成100%的律句,否則就要被人誤認為是排律了。

哦?原來也知道什麼是「排律」。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五言兩首

文章楚狂 » 2013-10-09 09:10 AM

個人讀書不多,幸有自知之明為「寡陋」。
樓上諸君若不舍晝夜翻書,用以為不敏增廣見聞,一併先行拜謝,避免失禮。
至於,為面子而賣弄之事,請自便。
淳風 寫:慣了近體,寫古反覺得要刻意去犯律。主要是成稿後讀起來節奏的起伏不滿意,不自覺又改回合律了。看來要破格也不是輕易事。

原作者既已自言是古風,那是不敏學藝不精,當閉門自省。
恕不再多事、贅言。
謝謝。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五言兩首

文章龍文鴛侶 » 2013-10-10 02:26 PM

昨晚上讀到杜甫《壯游》時,發現其中連續 8 聯出句入律對句入律且拗救嫺熟。看來,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杜甫古風中律句的運用”這個課題。
。。。
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
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
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
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
。。。

杜甫古風運用律句的一個特點:上句喜用三仄尾,甚至四連仄,甚至五連仄,然後下句救之。
此種寫法,大率後世江西多學之。
龍文鴛侶
會員
 
文章: 400
註冊時間: 2005-11-18 06:34 PM
來自: 上海

Re: 五言兩首

文章楚狂 » 2013-10-11 09:54 AM

龍文鴛侶 寫:昨晚上讀到杜甫《壯游》時,發現其中連續 8 聯出句入律對句入律且拗救嫺熟。看來,非常有必要研究一下,“杜甫古風中律句的運用”這個課題。
。。。
脫身無所愛,痛飲信行藏。黑貂不免敝,斑鬢兀稱觴。
杜曲晚耆舊,四郊多白楊。坐深鄉黨敬,日覺死生忙。
朱門任傾奪,赤族迭罹殃。國馬竭粟豆,官雞輸稻粱。
舉隅見煩費,引古惜興亡。河朔風塵起,岷山行幸長。
。。。

杜甫古風運用律句的一個特點:上句喜用三仄尾,甚至四連仄,甚至五連仄,然後下句救之。
此種寫法,大率後世江西多學之。

何謂「律」?
《爾雅‧釋詁》:「法也。」

何謂「拗」?
造字的原義是「拉、折」,引申為「相違」,見諸《韻會》、《正韻》釋文,即今所謂「不順」。

什麼是「律句」?
網路上那麼多解釋,而且台端習慣用網路搜尋來的資料、囫圇吞棗貼上來,為何不「用心」搜尋一下?
在近體詩裏,稱「律句」者,指平仄有一定規律的句子。
規,即「規則」;律,即「法」。

違反近體詩平仄規律的句子,即為「拗句」。
至於一句中「拗字」,不違反近體詩律音節者,不干緊要,即便在一個句子中用了,亦不視為「大事」。
如:五言「平平平仄仄」句,拗第一字成仄:「仄平平仄仄」;五言詩句尚有許多這種在句中拗一字平仄不干聲調關要處者,可不論。七言詩句是五言詩的擴展,依此類推。

什麼是「拗句」?
在近體格律詩中,凡平仄不按調譜者,視為拗句。清代的詩律家,於此論述最多,可自行查找。
五言詩與七言詩的「腹節」,是一句詩的音調關鍵所在。←這一句沒讀懂,就算了,基本上我沒有義務去把你教到會。

「拗句」是「入律句」嗎?
有個已仙逝的學者,他寫過一本書《詩詞格律》,雖然一套四冊十萬字,被某個老歲仔認為是「服務工農兵用的」,正確的知識應該去讀他專業「供語言學專業教師參閱」的《漢語詩律學》。
不過,《詩詞格律》你是買過、讀過的;對於如何定義「律句」、「拗句」,這位學者自有獨到的精闢見解。如果你不服,歡迎你引經據典,駁倒他。

請見王力《詩詞格律》第二章 詩律 第六節 古體詩
-------------------------------------------------------------------------------------------------------------------------
(四)古體詩的平仄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既然唐代以前的詩在平仄上沒有明確的規則,那麽,唐宋以後所謂古風在平仄上也應該完全是自由的。但是,有些詩人在寫古體詩的時候,著意避免律句,於是無形中造成一種風氣,要讓古體詩盡可能和律詩的形式區別開來,區別得越明顯越好,以為這樣纔顯得風格高古。具體的做法是盡可能多用拗句,不但用律詩所容許的那一兩種拗句,而且用一切可能的拗句
......。
杜甫〈歲晏行〉
歲云暮矣多北風,瀟湘洞庭白雪中。漁父天寒網罟凍,莫徭射雁鳴桑弓。
去年米貴闕軍食,今年米賤大傷農。高馬達官厭酒肉,此輩杼軸茅茨空。
楚人重魚不重鳥,汝休枉殺南飛鴻。況聞處處鬻男女,割慈忍愛還租庸。
往日用錢捉私鑄,今許鉛錫和青銅。刻泥為之最易得,好惡不合長相蒙。
萬國城頭吹畫角,此曲哀怨何時終。

在這一首詩中,衹有兩個律句(「今年米賤大傷農」、「萬國城頭吹畫角」),其餘都是拗句,而且在九個平腳的句子歸口就有七句是三平調。可見不是偶然的。
-------------------------------------------------------------------------------------------------------------------------

你對「律句」、「拗句」的認識、理解,強過王力浸淫在漢語詩律中的功力?
若按照你的見解認為:所有「可」用在近體詩中的句子之「平仄組合」都是「律句」,那王力對於老杜〈歲晏行〉中,「漁父天寒網罟凍」、「去年米貴闕軍食」、「高馬達官厭酒肉」、「況聞處處鬻男女」、「往日用錢捉私鑄」等句全都屬於視而不見,或認識不清了?


關於這一帖,本已在前一樓中說過:
楚狂 寫:原作者既已自言是古風,那是不敏學藝不精,當閉門自省。
恕不再多事、贅言。
個人本不應該再入此樓中聒絮不休,但既然有人強欲逞其網路搜尋或翻閱老杜詩集苦功,也只好再盡綿薄之力聊為一語。
如果你肯用這種「苦功」,去把詩律的基礎工夫打好,前途尚有可為。若只是想逞一時口舌之快,用以排遣網路上無聊心緒,旁觀者、冷笑者多。
這麼說,你恐有不服;那麼就只好不再「暗示」,直接「明點」一二,讓你了解什麼叫基礎工夫:
一、 近體詩押韻,用《平水韻》,不用烏魯木齊版的《中華新韻》。
二、 張唇鼻音「n」,和閉唇鼻音「m」,從頭到尾都不在一個韻部裏。有看沒有懂
貴出版物創作所押用的「山繁斑瞻顏」不在同一部,「山南刪寒闌」不在同一部,「寒端蠻瀾談」不在同一部。
還有不屬鼻音的「飄銷高腰喬」,也不在同一部
在貴大作感懷六首裏,僅有頭、尾兩首不押「n、m」聲韻的,尚符合同一韻部;而中間四首所犯的「落韻」問題,不在所押的韻腳是借用到「鄰韻」,而是八竿子打不著的不同韻部。即便要借韻,也不是在頷聯、頸聯。←不懂?就算了。
可以回頭自己檢點:http://www.poetrys.org/phpbb2/viewtopic.php?f=12&p=156845#p156845
三、 押韻,還有一個很重要的規則,是同一韻部中意思相同的,不在同一首裏同押,此為避免「複韻」。如「下平七陽」韻中,「香、芳」兩字意思近同。點一下、不用說破,可以了吧?

既然自己出了錢印「書」,就是留下證據。
所以個人覺得幫你寫序的那位行家,說「詩詞作者在掌握了格律、韻腳、對仗等基本技巧......。」,我認為是用了「春秋筆法」。

基本上,我沒有義務去把你教到懂為止。
這個雅集裏高手,甚多!
旁觀、不語,或者留作茶餘飯後談笑的也有。
沒有人回應、點破,不代表「沒有人看到」。
當你用什麼態度,去寫你的文字時,便可了解因果。


至於如果你有興趣去翻「古體」詩,找出連續四聯「出句入律,對句亦入律」的例子,歡迎!
找到時,在此預先給你按個「」!
免得「不再多事、贅言」而失禮。
但麻煩你先弄懂《詩詞格律》作者的「律句、拗句」定義。
如果用你的邏輯:五言詩「仄仄仄仄仄」連五仄,都可視為入律句,那近體詩所謂的「律」到底是指什麼?什麼叫作「合律」?近體、古體界限到底何在?

說完了,也就不再多說。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五言兩首

文章龍文鴛侶 » 2013-10-11 12:33 PM

理不辨不明。但是理也不是声音高,书袋子所能掩夺的。

读了楼上狂的回复,发现除了東拉西扯不断说某不懂押韵之外,更多的就是掉書袋。

某的主題就是“連續4聯合律且拗救嫺熟”,這是屬於平仄上的事情。至於說扯到押韻上來,頁不是不可以。

既然樓上狂還是認可網上搜來的資料,那麼先告訴你一下某引用資料的出處。

http://www.wcai.net/poetry/gelu/gelu02.htm

1.押韻上,《詩詞格律》(第二章詩律第二節律詩的韻)上如此說:

以上所述律诗用韵的严格性,只是为了说明古代的律诗。今天我 们如果也写律诗,就不必拘泥古人的诗韵。不但首句用邻韵,就是其 他的韵脚用邻韵,只要朗诵起来谐和,都是可以的。

所以王力先生認為,“今天我們”寫律詩,不必拘泥古人的詩韻,首句用鄰韻,其他韻腳用鄰韻,只要朗誦起來諧和,都可以的。所以,某于用鄰韻上並不認為有什麽大不妥的。狂人動不動就用押韻上來攻擊其他網友,豈不是荒唐到頭頂么?

你在裏面一直玩弄一個術語“鄰韻”。不妨給你也掉一會書袋子:(百度百科)

含义:
邻韵是中国古代诗词的一个术语。著名学者王力认为:所谓邻韵,即指韵音相近者。因其于韵书排列上相邻,故名为“邻韵”。必须指出,邻韵是因为韵音相近而为邻韵,并非是排列相邻而为邻韵。但其排列相邻,却是因为韵音相近的关系。

演變:
所谓“邻韵”,除“江”与“阳”,“佳”与“麻”,“蒸”与“侵”为罕见的特例以外,大约总依诗韵的次序,以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
标准的格律诗,一般都是一首诗只能押一个韵,这种严格要求有时会给诗的创作带来不便,于是唐朝中期以后出现了一点松绑的现象,引入了“邻韵”概念,即分属不同韵部的字,如果读音近似,就称为“邻韵”,如“声”和“音”,就是互为邻韵。这一时期出现了“轳卢格”和“进退格”(含“葫芦格”)两种用韵方式,不过未被正格接纳,将其称为“变体”,应用并不普遍。
到了宋代,出现了“衬韵”(又称“探头韵”、“借韵”、“孤雁出群”),即律诗第一句若用韵,就用邻韵,以衬托后面的本韵。这种使用邻韵的方式仅限于第一句,被大多数诗人接受并风行一时,成为了一种正格。
到了近代,鲁迅、毛泽东、郭沫若等前辈将邻韵的使用进一步扩大到全诗各句,也就是说邻韵不再限于首句了。国学大师王力先生在他1977年出版的名著《诗词格律》一书中也对这种广泛使用邻韵的方式给予了认可。上海某出版社还出版了关于邻韵通押的工具书。

以上總結為兩點:
a.鄰韻乃是排列相近而音又相似的韵认为邻韵。所谓“相近”,不因上平声和下平声的界限而有所间隔。也就是說上平和下平都可以屬於鄰韻。
b.唐朝中期后出现了邻韵的概念,到了近代,邻韵的使用扩大到了全诗各句,不在限于首句了。
可见,狂人只会掉书袋,只会玩弄一些概念,其实他对于概念本身毫无所知其精髓。

2.平仄上,《詩詞格律》(第二章詩律第三節律詩的平仄)上如此說:

由此看来,律诗一般总是合律的。有些律诗看来好像不合律,其 实是用了拗救,仍旧合律。这种拗救的作法,以唐诗为较常见。宋代 以后,讲究音律的诗人如苏轼、陆游等仍旧精于此道。

這裡王力先生的結論是:用了拗救,仍然合律。可見,拗救也是合律的一種。此說完全破除了你的謬說。

關於特定的一种平仄格式:

對於五言而論是指“平平仄平仄”這種平仄格式,此種平仄格式王力先生歸之為半拗。

在五言"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平平仄平仄";七言是五言的扩展,所以在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个句型中,也可以使用另一个格式,就是"仄仄平平仄平仄"。这 种格式的特点是:五言第三四两字的平仄互换位置,七言第五六两字 的平仄互换位置。注意:在这种情况下,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必 须用平声,不再是可平可仄的了。
这种格式在唐宋的律诗中是很常见的,它和常规的诗句一样常见。

這也是平仄格式常見的一種,所以,王力先生認為為“特定的一種平仄格式”。恰恰破了你的謬論。

狂人每次总不停的玩弄平仄上的拗啊,救啊,其实经常是无鸡之谈。

今晚上等我读完了杜甫古体部分,再向你汇报发现的“连续4联合律且拗救娴熟”的例子吧。

:-D :-D :-D
龍文鴛侶
會員
 
文章: 400
註冊時間: 2005-11-18 06:34 PM
來自: 上海

Re: 五言兩首

文章李凡 » 2013-10-11 05:55 PM

龍兄總愛把自己觀點視為正確,而不理人們長久以來的結論.要知道我們個人的觀點可以提出,不能成為結論.我是名家的崇拜者,他們之所以為人公認的名家,必有高於常人的智慧.不是假詩仙〔賈尸仙〕亂吹水的.
如鄰韻:公認的只有第一第尾句可以.其他不成〔進退格屬雜詩概念〕.此至今乃為詩壇公認.由於我只是有王力2000年版本,不知1977年寫了什麼.但2000年版并無您說的內容,說明他并不認同.1977年是文革結束的第一年,餘悸猶在,當時還是個革命的大時代,臭老九帽還戴著呢.至於郭沫若,上世紀五十年代之前,是個大學問家,以後就投機了.拿他以後的詩,現貼到網上,恐怕會有人笑掉大牙的.但有一點:在大陸,平水韻只在較正統的詩網堅持.很多人是用今韻作詩韻的〔此是在上世紀三四十年代開始的...〕.而這是無人可以不了解并正視的.〔在大陸,您看到的,首先要先看時間.在我讀書時,所有的語文老師都是右派,都掃過廁所的,文革時更又大帽匝下:反革命,反動權威,所有知識分子都是臭老九,關押的,自殺的,被殺的,十之七八睡過牛棚,尤其大知識分子...連為潤之先生詩改了一重字,并受潤之先生親筆回覆感謝書的一位,都被鬥了半死.罪名是:偉大的領袖怎會有錯,竟敢改之.http://www.xzbu.com/1/view-270461.htm〕...
還有古風用律句,本身是違背〔仿古風〕的原意.仿是王力語,他認為現在的古風都是仿古風.因在齊梁以前無律詩,人們不必避什麼,現在人們以近體詩為主,避律句成為必然.古人講究古樸天籟,但這不等於就沒有律聯,甚至四聯五聯.這是數學上是概率...呵呵,打住.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Re: 五言兩首

文章李凡 » 2013-10-11 09:41 PM

楚狂 寫:
龍文鴛侶 寫:有個已仙逝的學者,他寫過一本書《詩詞格律》,雖然一套四冊十萬字,被某個老歲仔認為是「服務工農兵用的」,正確的知識應該去讀他專業「供語言學專業教師參閱」的《漢語詩律學》。
不過,《詩詞格律》你是買過、讀過的;對於如何定義「律句」、「拗句」,這位學者自有獨到的精闢見解。如果你不服,歡迎你引經據典,駁倒他。



先說一下:李白詩有’我本楚狂人’句/楚狂人本著陸通.怕有人不爽,叫詩仙吧.但假的還是假.就賈尸顛吧.
如上剪下:有個已仙逝的學者,他寫過一本書《詩詞格律》,雖然一套四冊十萬字,.../此一套四冊十萬字是偽名題.我可以肯定說:未有一位作者符合此命題.說明并未有看書而妄作奸偽.
王力先生出過一本’詩詞格律’,和另外四位名家出了一套四冊名家談,國家圖書分類為’通俗讀本’.只王力一書就超過十萬字,另三本〔四人著〕分別是:9.2萬,6.8萬,5.8萬字〔可能有小出入,但三冊總在22萬字左右,加上王力一書應在31-33萬字之間.可見賈尸顛是胡言亂語.但若有其他名詩家四本十萬字〔包括詩詞格律一書〕,我願恥以小人,否則賈尸顛作假之妄不可逃也.
詩有律詩和古風,還有其他分類.近體詩才分別律句和拗句.律句即正規平仄句〔律本身於文學上自詩經後有多解,不贅〕,拗即不平不順.但由於如此失之單調,事實上亦很難做到每一句都完全符合基本句型,於是有了拗救的概念.本句拗救而符合人們認同的近體格律者,即是合律句.一聯拗救和特殊平仄形式合乎格律者是為合律聯.不合者為出律或拗對;上聯對句與下聯出句之間不合格律者為失黏或出律.出律拗對於近體正統詩無救.失黏但每句合律者有可能成折腰,亦一體,可視為合律.〔由此可見拗,律并非完全對立,亦有互補〕
詩有入律式古風,古風式入律.但句只講律句或合律句〔入是外力,失之句意〕.此我把所謂入律句視為合律句.
如是概念,舉例:

尋周處士弘讓詩(南北朝·庾信)
試逐赤松遊,披林對一丘。黎紅大谷晚,桂白小山秋。
石鏡菱花發,桐門琴曲愁。泉飛疑度雨,雲積似重樓。

王孫若不去,山中定可留。

出自薊北門行(南北朝·徐陵)
薊北聊長望,黃昏心獨愁。燕山對古剎,代郡隱城樓。
屢戰橋恒斷,長冰塹不流。天雲如地陣,漢月帶胡秋。

漬土泥函谷,挼繩縛涼州。平生燕頷相,會自得封侯。
〔燕山,燕讀平.不會說南北朝是律詩吧.〕
我只是找了南北朝之七陽韻的一小部分.先唐古詩四聯合律找個十首八首應沒問題.

刺激一下:唐之古詩:
感遇其三(唐·張九齡)
幽人歸獨臥,滯慮洗孤清。持此謝高鳥,因之傳遠情。
日夕懷空意,人誰感至精。飛沈理自隔,何所慰吾誠。
〔此首其實應歸五律,下三仄本亦不為病.但唐詩三百首權威認證定為五言古詩,四百年來無人糾之,豈是賈尸顛可翻得案的.而且取古詩亦非無道理:其四首之另三首皆古風,若以概率看,欲寫古詩而合迎體詩亦是可能的.持此謝高鳥,平仄仄平仄,五律同平仄多得是.〕

宿無相寺(唐·李白)
頭陀懸萬仞,遠眺望華峰。聊借金沙水,洗開九芙蓉。
煙嵐隨遍覽,踏屐走雙龍。明日登高去,山僧孰與從?
禪床今暫歇,枕月臥青松。更盡聞呼鳥,恍來報曉鐘。

恍,廣韻集韻可讀平.紙版書或網上:
http://ytenx.org/zim?dzih=%E6%81%8D&dzy ... b=1&jtdt=1
其實此首只一句不合律:洗開九芙蓉。

奉和皇帝上(一作丘)禮撫事述懷應制(唐·陳子昂)
大君忘自我,膺運居紫宸。揖讓期明辟,謳歌且順人。
軒宮帝圖盛,皇極禮容申。南面朝萬國,東堂會百神。
雲陛旂常滿,天庭玉帛陳。鐘石和睿思,雷雨被深仁。
承平信娛樂,王業本艱辛。願罷瑤池宴,來觀農扈春。
卑宮昭夏德,尊老睦堯親。微臣敢拜手,歌舞頌維新。

〔三至十句亦只一下四仄,一折腰,四聯亦可視為合律〕
此網朋友勸我不必與偽小人論,我本亦感與牛彈琴無意思,但其猖狂,不得不揭其短.

其實四聯合律古風并非什麼要緊事,但信口開河,實在死蠢.一看就知可能性是必然的:此只不過是數學的ABC /概率.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上一頁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16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