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木香李 » 2013-09-22 02:09 PM
八苦奈之何
蜉蝣一瞬蹉
心閒無量壽
隨喜即彌陀
是蹉不是磋,老花了,沒看明。感謝練習生詞長提醒。
原第三句經與悟觀法師與廷玉詞長討教皆以閒比寬好
但隆迅法師仍以為寬好,寬較合於維摩詰經原意
以下悟觀師看法:
慶元府雪竇持禪師。郡之盧氏子。
僧問:中秋不見月時如何。
師曰:更待夜深看。
曰忽若黑雲未散又且如何。師曰:爭怪得老僧。上堂。
「悟心容易息心難,息得心源到處閑。
斗轉星移天欲曉,白雲依舊覆青山。」
續傳燈錄卷第二十三T51p627c
紹興府石佛益禪師上堂。
一葉落天下秋。一塵起大地收。一法透萬法週,且道透那一法。
遂喝曰。切忌錯認驢鞍橋作阿爺下頷。
便下座。續傳燈錄卷第二十三T51p627c
悟觀近日恭讀
華嚴經
更深體會,《華嚴經》之「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意味
於【理】「心、佛、眾生,三無差別」。
故世尊說法時,總要一手提起,再用另一手放下,
為不令眾生懷疑有眾生可度,
因之、於理上一再點出生佛平等的真理。
吾人於【事】上如何契理,悟觀歷境驗心,
覺
菩薩清涼月, 行為必定端正;
遊於畢竟空; 言行必利益人群。
六十華嚴經:
「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垂光照三界,心法無不現。」
宋黃庭堅《澄心亭頌》
菩薩清涼月,遊於畢竟空。
眾生心垢淨,菩提影現中。
忍觀伏塵勞,波澄泥著底。
八風動地來,塵勞還復起。
覺海性澄圓,浪時無不渾。
即渾即澄徹,個是涅槃門。
《澄心亭頌》的一部分,出自《華嚴經》離世間品,前兩句是品末普賢菩薩的偈頌,後兩句是品中講佛性、涅磐的一段。
如是
「欲明向上事。須具頂門眼。
若具頂門眼。始契出家心。既契出家心。常具頂門眼。
要會頂門眼麼。四京人著衣喫飯。
兩浙人飽暖自如。通玄峰頂香風清花發蟠桃三四株。」
續傳燈錄卷第二十三T51p627c
「心閒無量壽,隨喜即彌陀」此乃「息得心時處處閒」之功。
初學乍練
方家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