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凡 寫:下列兩句我吞回去啦>也請文友原諒晚識淺妄言
練兄說:個人揣測是基於不宜入律之法,如出句入律,則對句宜避免入律;對句入律,則出句宜避免入律。換言之:前拗後正,前正後拗/此直是我不敢肯定的看法.
此外亦不怕犯孤平,蓋孤平可避免入律。/此點我有疑,認為杜甫還是想避的.
-----
呵呵,我不知練兄吞回去的意思.但我經調整後應明確一下.
第一點,前拗後正,前正後拗.練兄的看法我是同意的,只是不敢肯定而沒直接提出〔隱約指出是有的〕.
第二點,犯孤平,我有疑〔惑〕,認為杜甫還是想避的.這後一句純屬揣測.今再檢視一下,十八首有六首已佔三分之一,比例不少〔此是正統詩對大忌者的統計法〕,但此帖已非論正統詩,若以平收36句+10句[第一句平收10句]=46句,
6/46,佔了13%,比例亦不小,只是比下三平〔20例〕明顯少了,讓我以為不多.
提供給大家參考.并為我之:認為杜甫還是想避的.加了這後一句純屬揣測.
呵呵凡兄您真有趣>
首先報告凡兄, 七言拗律,唐人本不多見,老杜獨創此格。其平仄與律體不同,亦與古體不同。人第知別乎律者為古,別乎古者為律。而不知既別乎律,又別乎古,更別乎拗古,方為拗律。且又別乎五言拗律。乃為七言拗律也,因此晚說前拗後正,前正後拗以及不避孤平之語,那兩句沒得到您共識,所以且吞忍收回.待我把全唐詩216~234看完,有更大的把握時再來與您探討學習.誰知這杜先生太偉大了,創作如此多,拗字千變萬化神出鬼沒,欲窺其秘談何容易,既然凡兄有垂問自是趕緊回答.即便說錯了又能得君教導豈不快哉.敬覆如下:
一.董文渙:孤平夾平諸句,律詩最忌。而拗體則獨喜孤平,而忌孤仄,夾平亦然,此又相反之一道也。所以晚說不忌孤平.
二.古律之分,全以下三字為主。末二字用連平者上字必用仄,此律詩正體,確不可易。
所以仄平平是律詩的平平腳,不是孤平;若句尾連續出現了三個平聲,叫做「三平調」則為古調,而杜詩拗體其平仄與律體不同,亦與古體不同。此外我們常說的孤平是專指平收句(也就是押韻句)而言的,如果是仄收句,即使整句只有一個平聲字,也不算犯孤平,至多算是拗句。所以論孤平,只看仄仄平,七言句三五字不能全仄,然就杜詩拗體,其若已拗字拗句拗聯,當又不能視為孤平.所以凡兄幫我緩頰之例不能套用[全句除了韻腳外只剩下一個平聲]即謂孤平.謝謝您的貼心之語,我是不怕錯的人,錯了就改,不就對了.僅就所舉探討孤平?
1.江草日日喚愁生,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上入入去平平
6.拄到玉女洗頭盆。仄仄仄仄仄平平>上去入上上平平
10 棣萼一別永相望。仄仄仄仄仄平平>去入入入上平平
11 安得赤腳蹋層冰。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入入入入平平
12 春渚日落夢相牽。平仄仄仄仄平平>平上入入去平平
15 冰漿碗碧瑪瑙寒。平平仄仄仄仄平>平平去入上上平
三.聲調譜拾遺云:「凡律詩上句拗,下句猶可參用律調。下句拗,則上句必須拗調以協之,此不易之法」趙秋谷聲調譜:前拗後正,前正後拗.
據此就杜甫強戲為吳體的詩篇〈愁〉分析
江
草日日喚愁生,巫峽泠泠非世情。
平
仄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平。(前拗後正)
盤渦鷺浴底心性,獨樹花
發自分明。
平平仄仄仄平仄,仄仄平
仄仄平平。(前正後拗)
十年戎馬
暗萬國,異域賓
客老
孤城。
仄平平仄仄仄仄,仄仄平
仄仄
平平。(前正後拗)
渭水秦山
得見否,人經罷病虎縱橫。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