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謝龍文詞長的解說。
以下淺見沒有針對,怕詞長誤會,先聲明。
單以吳體為例,歷代諸家人言人殊,各有所觀,可惜並無共識作結;雅集中多年來亦有數篇論述可以參閱。
參看諸多言論,醉雨的理解是:
1.詩的起源來自民歌,可參考詩經、楚辭、漢樂府,字句章意樸直為多;
2.詩樂漸趨分離後,一方面需要粉飾雕琢,一方面需要找尋自有的韻律,漸成六朝之論變;
3.初唐大約總結了前面的經驗,讓詩的創作有一個比較教接近完美的規律,亦即近體詩;
4.杜甫詩作的偉大處,不僅在創作的量與所謂詩史的部份,更重要是他在文字與音韻格律兩者不止依循既有軌跡,更擁有及勇於實驗和創新的精神;吳體不過其一而已;
以上淺述,當然包涵諸多學者從各不同角度的鑽研,無法在此詳舉,綜觀後世詞曲的體變以及現代新詩自五四以來的詩的走向等等論述,醉雨唯一的私論是:只有勇於接受不同的創新與實驗,才有產生佳作的可能。
新詩的問題是沒有創出一個可以依循的規律,
舊詩的問題是走不出前人的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