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雨 寫:救亡
寧無
經國策,誰知天運竟歸秦。
悲懷不遂興邦願,賦作騷壇第一人。
出句下三仄,辭窮了。
史筆無情,詩筆唯情,發發牢騷罷了
再謝過楚狂詞長,免我誤導別人!
稱「出句」者,一聯之起句(上聯,單數句),相對於「出句」即為「落句、對句」(雙數句)。
原詩、及改後,均未見到「下三仄」(一句之末三字,連用三個仄聲字收尾)。
若指首句「經國策」之「經」仄讀入【去聲25徑】韻,只做「經緯、織經」解,不做「經國」之動詞「經」用。
且,
「下三仄」不是什麼大問題,唐、宋詩家之近體詩多用;如:
五律:
老杜〈春宿左省〉頷聯:「星臨
萬戶動,月傍九宵多。」
王維〈送梓州李使君〉頷聯:「山中
一夜雨,樹杪百重泉。」
七律:
老杜〈詠懷古跡〉五首其二頷聯:「悵望千秋
一灑淚,蕭條異代不同時。」
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末聯:「朝罷須裁
五色詔,珮聲歸向鳳池頭。」
故,下三仄,用在近體詩律中不是什麼大問題;可視做「拗句」→五言平起出句拗第三字、或七言仄起出句拗第五字,對句第三字(五言詩)、第五字(七言詩)不用易平救轉,仍視為合律;以避免「落句」下三平(此為「古風」聲調,反不合律)。→故於此例中,「下三仄」為「單拗」句法。→可參考前舉老杜、王維五律、七律例句,「出句」用下三仄,
對句末三字聲調仍做「仄平平」使合律。
兩人都是曠世名家,用「下三仄」豈是一時筆滑、不經意出律?然後「流出」至今,還被選入《唐詩三百首》?
再,原詩第二首首句「原作」:「救亡啟無經國策」聲調為:仄平仄平平仄仄;
改後首句「救亡寧無經國策」聲調為:仄平平平平仄仄」
兩句
聲調皆過於自由。
另,
律者,法也。韻者,和也。亂法錯韻,不文。
近體詩之聲調格律,及用韻準則,非憑一己所好、強解、詭辯,橫柴入灶。
莫學某些不讀古籍好為狡詞,古音今讀錯韻且黯於自見而自詡為一家之謬誤,積重必難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