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 寫:無印良品在詩壇-----七律
繼晷焚膏究何故?投心立志拱千詩。
雖無學歷堪誇耀,但有文才好作為。
良莠不齊多棘手,短長相濟少微詞。
行吟縱使偶遭戲,裁賦仍能常敬思。
(一)題目自許為「良品」,脂粉塗飾過重,不過自稱自讚。
(二)首聯這種自問自答的語法,古人偶為,但在四年級的文字裏,濫矣。(若用「氾濫成災」成語,沒耐心讀或思考者,又要抬槓殺時間,故改書古文。)
行文遣詞造句,有很多筆法可用;同一種筆法不斷在不同文章裏重覆出現,看多了便顯得寡然無味。客座打工期間,得耐心點閱每篇貼在【詩薈】裏的文章,便發現這種現象三不五時便會出現。古人只有在詞窮才盡時,才會一再嘮叨重覆地反問同樣問題。
次句「拱」字,口語化不經思考錘鍛便脫口而出,宜改用較為洗煉的字眼。聽不下去便隨意,講多了,自己也覺得像「跳針」一樣。幸好時間將屆,責任可卸;若依以前性子,只點閱自己想看的作者與文章,雖可能有滄海遺珠之憾,但畢竟「真珠」少,可免瞠對魚目而索然無味。
(三)頷聯不過老王賣瓜,以為才高陳王。文章是自己的大好,歷千古而不移。但頷聯這兩句不寫無害,寫了不過坐井自為囈語。
(四)六句末兩字「微詞」,若依實況,宜改書作「蕪詞」。
【網路古典詩詞雅集】諸位專任版主,近期忙於開學準備教學事務,無暇他顧。像某這種異類,不過做鞺鞜破空異響而已。幸好雅集無有「媚語」、「諛詞」題庫可供搜羅,拿來滿足特殊癖好客人所需。若真有此需,曾不如索於枯魚之肆。
(五)七句「遭戲」用詞不妥,宜改。自己行文若抱著「律詩是有趣的填字遊戲」的輕忽遊戲心態,才會在「遊戲」兩字打轉。雅集品詩、論詩,向來言之有物,不似隨意雜湊兩句應付熱鬧場面而已。
良藥苦口,唯良藥可治痼疾。
若可口涼藥,不過瀉火倒陽。
人都有天賦,差異只在怎麼用。
人都有潛能,善用者受激發策勵而超越故我;不善者遇激策則防固自我,故步自封。
(六)「裁賦」兩字,數見於台端文字。若依展現出來的文句意義,「裁」字是動詞,「賦」字作名詞用;做名詞用於文藝之「賦」,乃中國古代韻文之一種。
若按喜歡翻找字典以充實抬槓材料者言,辭典解曰:「文體名。介於詩與散文之間的韻文,多用來寫景敘事。盛行於漢魏六朝。如:『詩、詞、歌、賦。』史記‧卷八十四‧屈原賈生傳:『及渡湘水,為賦以弔屈原。』唐‧李白‧大獵賦:『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辭欲壯麗,義歸博達。』」(以上引用自【台灣教育部新編國語辭典修訂版】,免去四年級再去轉來。)
當然,「為賦」之「賦」字亦可做動詞用,如稼軒詞「為賦新詞強說愁」句。
「詩賦」兩字並用,「詩」不是「賦」,「賦」不是「詩」,兩種不同文體。
「裁賦」在第八句中,可否衍生引用作為「作詩」?「詩」與「賦」都是「韻文」之一種,更何況連詩仙在序文裏都說:「白以為賦者古詩之流」,但別忘了詩仙在這一句裏「賦」與「詩」是以文體「流派、品類」視為同屬韻文,連〈大獵賦〉本身都是一個駢麗體的排賦。
唐‧李嶠〈硯〉:「左思裁賦日,王充作論年。」左思「裁賦」,裁的乃是「三都賦」。
這樣說,可能有點嚴苛;後人可不可以將「裁賦」當做「賦詩」用?(雖然「裁賦」與「橫槊賦詩」兩個「賦」字詞性不同)
若放寬將「裁賦」之「賦」視做「韻文」解,便可通融。不過畢竟,「詩賦、詩賦」兩者不是同一種文體,宜有別。
故,唐宋元明之後,有人用此「裁賦」於詩中,但焉知該詩作中「裁賦」之「賦」是「詩」還是「賦」?至少四年級還沒貼過「排賦」在網上,或是我漏看了也說不定。
現代人若書「陽明春色堪裁賦」去比拼台北文學獎,後果何如?不知。
因為只有一句,鐵定連初審都過不了。
(七)四年級有時喜歡把同一件事,翻來覆去,不斷在不同篇章裏出現。若不是自己心中有個懸念已變成疙瘩,拋不開、放不下,說多了不免像年輕人說的老來令人生厭。
同一個意念、同一語意,放不下,反覆「詛」、「掘」成「一賦」、「再附」、「三咐」,翻不出「佳詠」、「新意」,真可謂之「陳腔濫調」。
「人氣蕭條到幾時」、「版面蕭疏因有忌」、「翰苑蕭疏誰可恃」和「雅集失溫何已屆」四句,說的幾乎是同一件事,分散在四篇裏,真是翻不出新把戲嗎?
文末,給個建議,拋開自己心中疙瘩,換些不同心情、意境、旨趣的東西寫寫,文字多思考兩三次去做所謂「推敲、琢磨」,或許可以開拓出另一片天地。
若仍舊只是「自滿」於現況,自詡為「文壇巨星」,就當做你沒看過我打了這麼多字數的這一篇文字,忘了,去做自己喜歡的吧。
如果可以靜下心思考,這兩個題目,你考慮看看,可以的話再貼上【詩薈】,讓大家一新耳目。
一、陽明山行腳四首
二、貓空靜心四詠
你也不用下戰帖找我比拼,這一點我不如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