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 寫: 谿雲初暝人(跡)少,松吹疊翻山雨來。
如果你顛倒這樣----那還差不多---
谿雲初暝(跡)人少,松吹疊翻(山)雨來。
以後句第5字,拗救前句第5字----
拿前人出律文章,絕非高明------
藥樓我沒研究,但是如果藥樓有明確的說
以後句第5字可以拗救前句第6字還請開示----
「拿前人
出律文章,絕非高明----」
這句話虧你想得出來!
你喜歡取暖的那個「X壇」裏,有些人跟你哈拉扯淡、吹來捧去,對你的文字洗煉和「知識」不會有助益的。
近體詩的格律,如果永遠只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幾類硬生生的格式,然後每一個字詞的平仄都不可變易,或是死抱「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那只是三家村村塾裏冬烘先生的閉門造車 ── 此車無軸不可行天下。
單就平起出句的「拗救」方法,不是死板板地只有你認可的「拗第五字」,還有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拗第五、六字」及前舉的「拗第六字」等例。
王力的《漢語詩律學》,台灣「比較難」買到或借到; 藥樓的《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灣還買得到。
不讀,或是不喜歡讀,那也沒輒。自求多福吧!
但千萬不要把那些詩例當作「出律」。
你想到用「跡人」對「山雨」,嗯,不通。
「跡人」者,古代掌狩獵之官或指「探子」,於此則不知所云。
讀書的「心得」,是靠勤快去解決自己的困難。不要賴著懶得出門買書、借書或讀書,於「知識」不願接受,硬扯什麼「慣例、常例」或「要將特例硬拗成慣例」,看了台端「
硬拗」的語言,若起唐人復生,或問諸現代學詩者,真要「夫復何言」的人,不勝枚舉。
不是多大的一筆錢,買本書讀讀看看,起碼對自己的視野有幫助、對語文能力可提升。
近體詩律,不是現代人發明的。
拗與救的法則,自唐代近體詩興,便已有之。
不知者,無須大驚小怪。
不肯讀書?That's your probl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