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山中即事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文章四年級 » 2012-07-04 01:05 PM

慣例--常例、成為習慣的處理方式。
特例--特殊的事例。
有人自詡為大家,雖然法理站住腳,於情卻不甚合。
要將特例硬拗成慣例,夫復何言。--------
四年級
會員
 
文章: 1926
註冊時間: 2008-09-25 09:54 PM

文章楚狂 » 2012-07-04 01:56 PM

四年級 寫:
谿雲初暝人(跡)少,松吹疊翻山雨來。
如果你顛倒這樣----那還差不多---
谿雲初暝(跡)人少,松吹疊翻(山)雨來。
以後句第5字,拗救前句第5字----
拿前人出律文章,絕非高明------
藥樓我沒研究,但是如果藥樓有明確的說
以後句第5字可以拗救前句第6字還請開示----
:-|


「拿前人出律文章,絕非高明----」

這句話虧你想得出來!

你喜歡取暖的那個「X壇」裏,有些人跟你哈拉扯淡、吹來捧去,對你的文字洗煉和「知識」不會有助益的。

近體詩的格律,如果永遠只有「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這幾類硬生生的格式,然後每一個字詞的平仄都不可變易,或是死抱「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那只是三家村村塾裏冬烘先生的閉門造車 ── 此車無軸不可行天下。

單就平起出句的「拗救」方法,不是死板板地只有你認可的「拗第五字」,還有杜牧「南朝四百八十寺」的「拗第五、六字」及前舉的「拗第六字」等例。


王力的《漢語詩律學》,台灣「比較難」買到或借到; 藥樓的《古典詩的形式結構》,台灣還買得到。
不讀,或是不喜歡讀,那也沒輒。自求多福吧!
但千萬不要把那些詩例當作「出律」。


你想到用「跡人」對「山雨」,嗯,不通。
「跡人」者,古代掌狩獵之官或指「探子」,於此則不知所云。


讀書的「心得」,是靠勤快去解決自己的困難。不要賴著懶得出門買書、借書或讀書,於「知識」不願接受,硬扯什麼「慣例、常例」或「要將特例硬拗成慣例」,看了台端「硬拗」的語言,若起唐人復生,或問諸現代學詩者,真要「夫復何言」的人,不勝枚舉。
不是多大的一筆錢,買本書讀讀看看,起碼對自己的視野有幫助、對語文能力可提升。

近體詩律,不是現代人發明的。
拗與救的法則,自唐代近體詩興,便已有之。
不知者,無須大驚小怪。
不肯讀書?That's your problem.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四年級 » 2012-07-05 08:17 AM

詩壇即事----七律
賞詩疑惑括弧開,作者行文貶調徊。
騷客性情焉再議?痴人本質可重來。
褒章易得憑詞賦,敝帚難堪比土埃。
七律雖然自家好,何須道貌數庸才?
四年級
會員
 
文章: 1926
註冊時間: 2008-09-25 09:54 PM

文章李凡 » 2012-07-05 08:52 AM

呵呵,王力先生是詩詞格律大家.〔詩作倒只是四平八穩.〕
其一生與其學生以統計學為為基礎研究總結所形成的理論被廣泛接受〔主要在西南聯大以後,全人手操作 .當時未有電腦〕,雖間有不足,亦可千秋.〔在當今大陸乃至全世界的漢語古典詩研究者,還真沒人敢把名字排在他前面.〕
王力的平仄特殊形式說被古典詩者認為是研究中的精華之一.
作一段文抄公:
我以上引用的子類,〔即楚詞長的頸聯〕仄仄平平仄平仄和平平仄平仄.子類形式排律是允許的〔丑類不許〕,而且應試也允許.所以王力認為不很應該稱變例,用〔特殊形式〕是不得已的,因為在某種方面實際是常例.下面說明.
另一種是丑類,〔即楚詞長頜聯〕平平仄仄平仄仄和仄仄平仄仄.
王力先生認為,此兩種特殊形式,是唐人所發明的〔高格調〕并為宋人所傳承.若不加以研究,就會讓這種二四六不分明,變成任何地方都可不分明而不講詩律.
-------
接上述:下面說明.
王力先生把〔唐詩三百首〕的仄起五律尾聯共五十首作了統計〔只有仄起,尾聯出句才能是平平仄平仄.〕:其中有一半〔二十五首〕是用了特殊平仄形式的:
平平仄平仄〔二十四首〕
仄平仄平仄〔一首/二者共佔50%.〕
平平平仄仄〔七首/正體佔14% .〕
仄平平仄仄〔十首〕
平平仄仄仄〔八首/佔16%.〕
奇怪吧,全正體甚至連下三仄都不及.當然,這只是用唐詩三百首五律仄起尾聯為例,若以所有聯計,應該是正體佔優.
但由此可以論斷,王力先生研究不是無的放矢,特殊平仄形式是唐宋詩人的一種格律形式而非不格律.

〔說明一下,我的文抄公只是大意,字有刪加,因說明太長了,但一定是王力漢語詩律學的本意.〕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冬夏 » 2012-07-05 09:04 AM

谿雲初暝【人】跡少 七律雖然【自】家好

兩者拗救應該都没問題,只是一個是平起,一個是仄起,道理應該是一樣的。
楚狂先生句如果【人】為仄,會出現四仄句:平平仄仄仄仄仄;
四年級先生句如果【自】為平,會出現四平句:仄仄平平平平仄。
出句如是拗句,七言在第五字,五言在第三字尋求變化,在音律的感覺上比較舒服,上口。
冬夏
會員
 
文章: 1763
註冊時間: 2012-03-12 04:32 PM

文章風雲 » 2012-07-06 08:39 PM

關於王力先生所說的「子類特殊形式」,在下曾做過一番整理,現在重新貼出,以供大家參考:

五言句平仄格律作「平平仄平仄」或七言句平仄格律作「仄仄平平仄平仄」,此乃互拗格律,頗為常見,並無問題。

香港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將此格律形式稱為「子類特殊形式」:

「子類特殊形式是把那本該用『平平平仄仄』的五言句子改為『平平仄平仄』,又把『仄仄平平平仄仄』的七言句子改為『仄仄平平仄平仄』,換句話說,就是腹節的兩個字平仄互換;本是『平仄』,現在改為『仄平』。在這種情況之下,頭節上字以避免仄聲為原則。」(頁100)
「這種特殊形式多用於尾聯的出句,這也是詩人的一種風尚。」(頁101)
「唐人這種特殊形式,宋人深深地體會到了,尤其是用於尾聯的妙處,宋人領略得最到家,所以也用得最多,幾乎可說是青出於藍。」(頁103)
「此種特殊形式,一般人都認為『拗句』。談拗救的人,自然也把它認為本句拗救:腹節上字該平而仄,是拗;腹節下字該仄而平,是救。但是,如果『拗』的意義是『違反常格』,則是否該稱為『拗』尚有問題;因為這種形式常見到那樣的程度,連應試的排律也允許用它,實在不很應該認為變例(叫做『特殊形式』也是不得已的)。它竟可認為b式的另一式,『平平平仄仄』和『平平仄平仄』是任人擇用的。不過在另一個觀點上,也可認為『拗』:近體詩的出句和對句本該是平仄相對的,尤其是節奏點;現在出句的第四字和對句的第四字(七言則為第六字)都是平聲,就該算是不合常規,也就可以叫做『拗』。如果要叫做『拗』的話,我們建議叫做『特拗』。」(頁107~108)


張夢機老師的《古典詩的形式結構》言:

「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的第四字如果拗平,則第三字斷斷用仄。……在這種情形之下,頭節上字以避免仄聲為原則。」(頁120)
「這種形式唐朝詩人多數用於末聯的出句,形成一種風尚。到了宋代,詩人對這種形式更大量沿用,而且不限於末聯,幾乎可說是青出於藍。」(頁121)
「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也可改為『仄仄平平仄平仄』。」(頁122)


林正三《詩學概要》言:
「將七言定式『仄仄平平平仄仄』改成『仄仄平平仄平仄』。或五言定式『平平平仄仄』改為『平平仄平仄』。此種句式,稱之為『單拗』或『特拗』,前人詩中屢屢見之,故與其謂之拗,毋寧稱做另一種『定式』更為恰當。」(頁47)
「此例句法,幾已成為詩人之一種風尚,可以表現出詩之高古,例子之多不勝枚舉。」(頁47)
「唯應注意者,即此種句式之頂節第一字,應避免用仄聲字為原則,蓋一用仄聲字,則又形成頭節亦犯孤平之病,然亦非絕對。……唯初學仍以盡量避免為宜。」(頁48)


李炳南老居士《詩階述唐》一書將此格律形式歸為變格(甲)句變類—小借式之二第二:
「『平平平仄仄』之句,可變為『平平仄平仄』之句法。[注]此乃正格中仄起式之第三句法,在變格中許第三字與第四字互換,五律之中第七句法,尤多用此也。」(頁257)


許清雲《近體詩創作理論》將唐代近體律句的拗與救歸納為三類,並將此種格律形式歸入第二類「甲種拗句法」:

「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三、四互相拗救成平平仄平仄;七言仄起出句仄仄平平平仄仄,五六互相拗救成仄仄平平仄平仄。」(頁119)


以下五言七言各舉古人詩作數例加以說明:

一、五言「平平平仄仄」的句子改為「平平仄平仄」
(一)用於首聯者
微軀定恨誰,清嘯不知勞。----劉敞〈蟬〉
春風取花去,酬我以清陰。----王安石〈半山春晚即事〉
遊人出三峽,楚地盡平川。----蘇軾〈荊州〉
憑高散幽策,綠草滿春坡。----徐璣〈憑高〉

(二)用於頷聯者
江山有巴蜀,棟宇自齊梁。----杜甫〈上兜率寺〉
樓台見新月,燈火上雙橋。----賀鑄〈秦淮夜泊〉
雲分一山翠,風與數荷香。----周紫芝〈雨過〉
縱橫一川水,高下數家村。----王安石〈即事〉


(三)用於頸聯者
落花滿春水,疏柳映新塘。----儲光羲〈答王十三維〉
鄉園碧雲外,兄弟淥江頭。----常建〈江行〉
長江一帆遠,落日五湖春。----劉長卿〈餞別王十一南遊〉
開牕置尊酒,看月湧江濤。----劉敞〈秋晴西樓〉

(四)用於尾聯者
明朝望鄉處,應見隴頭梅。----宋之問〈題大庾嶺北驛〉
天風拂襟袂,縹緲覺身輕。----周敦頤〈遊大林〉
西岡夕陽路,不到又經年。----陸游〈小舟遊西涇〉
端如退之語,江遠共蒹葭。----王十朋〈過三叉〉

二、七言「仄仄平平平仄仄」的句子改為「仄仄平平仄平仄」
(一)用於首聯者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杜甫〈先主廟〉
苦憶荊州醉司馬,謫官樽酒定常開。----杜甫〈所思〉

(二)用於頷聯者
巫峽啼猿數行淚,衡陽歸雁幾封書。----高適〈送李少府貶峽中王少府貶長沙〉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黃山谷〈寄黃幾復〉
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林逋〈山園小梅〉
栽種成陰十年事,倉皇求買萬金無。----蘇軾〈傅堯俞濟源草堂〉

(三)用於頸聯者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杜甫〈武侯祠〉
沂水弦歌重曾點,菑川故舊識平津。----蘇軾〈送龔鼎臣移守青州〉
更著好風墮清句,不知何地頓閑愁。----楊萬里〈和昌英叔久雨〉
醉任狂風揭茅屋,臥聽殘雪打蓑衣。----王庭珪〈題郭秀才釣亭〉

(四)用於尾聯者
苦恨年年壓金線,為他人作嫁衣裳。----秦韜玉〈貧女〉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李商隱〈無題〉
若許他時作閑伴,殷勤為買釣魚船。----徐鉉〈送郝郎中〉
長與東風約今日,暗香先返玉梅魂。----蘇軾〈復出東門仍用前韻〉



唐人絕句三四句
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龜年)
妝罷低聲問夫婿,畫眉深淺入時無。(朱慶餘:近試上張水部)
休問梁園舊賓客,茂陵風雨病相如。(李商隱:寄令狐郎中)
日暮東風怨啼鳥,落花猶似墜樓人。(杜牧:金谷園)



以上句例參考王力《漢語詩律學》、張夢機《古典詩的形式結構》、林正三《詩學概要》。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風雲 » 2012-07-06 08:46 PM

四年級 寫:谿雲初暝人(跡)少,松吹疊翻山雨來。
如果你顛倒這樣----那還差不多---
谿雲初暝(跡)人少,松吹疊翻(山)雨來。
以後句第5字,拗救前句第5字----
拿前人出律文章,絕非高明------

藥樓我沒研究,但是如果藥樓有明確的說
以後句第5字可以拗救前句第6字還請開示----
:lol:


張老師的確有明確的說,請自行參考《古典詩的形式結構》133~137頁。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文章李凡 » 2012-07-07 09:20 PM

香港王力在《漢語詩律學》中將此格律形式稱為「子類特殊形式」:
-----
風雲兄,王力先生不是香港的,而是北京大學一級教授〔最高等級〕.
被認為是中國當代傑出的語言學家和中國現代語言學的奠基人之一.
繼王國維,趙元任之後,與羅常培齊名[實際比羅更著名,因他比羅活多了二十多年.著作百部以上.〕更奇的是,他只是小學畢業,經十年社會歷練於1924年直接考上大學,之後開始了漫長的教學,研究與磨難...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風雲 » 2012-07-08 03:34 PM

多謝李兄說明,不好意思,我誤以為王力先生是香港人.
其實學歷不代表能力或學問,就算只有小學畢業,自己有努力的話,學問還是可以比有學歷的人好.
王力先生果真是個厲害人物!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Re: 【七律】山中即事

文章楚狂 » 2012-08-06 08:38 AM

感謝 李凡詞長, 風雲詞長無私的資料分享。

詩友多聞得真趣,奉讀再三,一樂也!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15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