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讀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夜讀

文章李雨 » 2011-11-02 10:20 AM

暮秋雷雨不堪聽, 颩颭北東強鬥霆。

昨晚坡公吟意氣, 我聞如是洗心經。
最後由 李雨 於 2011-11-02 12:26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4 次。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楚狂 » 2011-11-02 10:30 AM

三句聲調不叶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雨 » 2011-11-02 10:57 AM

哈!不慎出律已改。 :-D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楚狂 » 2011-11-02 11:58 AM

大作若是近體,三句「昨夜坡公吟神氣」,其聲調作「入去平平平平去」,與仄起出句格律未叶;其病在第六字「神」上。

張大春詞長在〈與現代詩詩人鯨向海臉書說詩〉中調整韻腳聲調錯落,使鄙人憶起曾讀過如下文章:
清‧李重華《貞一齋詩說》云:「律詩只論平仄,終其生不得入門。既講律調,同一仄聲,須細分上去入,應用上聲者,不得誤用去入,反之亦然,就平聲中,又須審量陰陽、清濁,仄聲亦復如是。」
清‧董文渙《聲調四譜》亦指出:
唐律高處在句中四聲遞用。(明末清初)朱彝尊氏(即朱竹垞)謂老杜律詩單句,句腳必上、去、入皆全;今考盛唐初諸家皆然,不獨少陵且不獨句腳為然。即本句亦無三聲複用者。故能氣象雄闊,俯視一世,高下咸宜,令人讀之音節鏗鏘,有抑揚頓挫之妙,間有末句三聲偶不具者,而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間,乃為入式。

不過今人很難辨別「陰平」、「陽平」之分,勉強只好從平聲字中國字讀音去分「一聲」、「二聲」。
若有高人能做仙人指路點出如何分辨「陰」、「陽」,我要下拜一揖到地。

唐‧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
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即是顯著名例,其聲調為:
平上平平去入平,平平去入上平平。入平平上平平去,入去平平上入平。
每一個七言句中,平聲未計,上去入三聲俱全,「而上去、去入、入上句必相間」。

要稍微說明一下的是:
「在」字,做「所在」言,讀「去聲11隊」。
「在」字,做「存在」言,讀「上聲10賄」。

請參考。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李雨 » 2011-11-02 12:20 PM

多謝詞長! :-)
在下對此頗敏感,只待來日能於平仄外兼顧純熟。
陰平陽平姑且作一聲二聲,余特不能忍受七字之第四與第七同為陰平或同為陽平,一陰一陽好些。
再改為"昨晚坡公吟意氣"使少一去聲,補所缺之上聲。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四年級 » 2011-11-03 08:25 AM

夜讀--七絕
五聲輪替足聆聽,律切成詩果震霆。
朗讀還須河洛語,中原古調合群經。
四年級
會員
 
文章: 1926
註冊時間: 2008-09-25 09:54 PM

文章李雨 » 2011-11-05 09:55 AM

謝謝四年級詞長,也很喜歡您的十三覃新律。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13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