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四年級 » 2011-01-27 09:56 AM
台語、河洛話 及粵語由來
王華南
「台員俍」(台灣人)【dāi-uān-lâŋ ,ㄉㄞㄧㄨㄢㄧ ㄌㄤˊ】祖先來自漳州、泉州、廈門,所以台語主要由漳、泉、廈三大音系組成,廈門話是將漳州話、泉州話混合而衍生。
(註:莊子庚桑楚:「工乎天而俍乎人者」,在台語稱「幾工」【kui-kaŋ ,ㄍㄨㄧ ㄍㄤ】即北京話「幾天」之意,「工乎天」即「工就是天」之意;在台語稱「俍」【lâng ,ㄌㄤˊ】即「人」【jîn ,ㄐ゙ㄧㄣˊ】之意,「俍乎人」即「俍就是人」之意)
漳州話由來:公元669年唐朝歸德將軍陳政及其子陳元光率中原五十八姓家族至漳州開拓,陳元光任第一代漳州刺史,因此傳至漳州之話音必然是唐朝之中原話。
泉州話由來:西晉末年五胡亂華時,北方漢人南下者佔中原人口六分之一,其中一部份遷至閩地。根據泉州府誌記載「晉江」地名之由來:「晉衣冠避地,沿江而居,故名。」由此可以推斷晉江俍祖先就是晉朝貴族、士族,晉江話必然保留晉代北方漢語。(晉江流域皆在泉州府境內,泉州市東北郊有洛陽江,江上有一座名橋稱為「洛陽橋」,建於北宋仁宗皇祐五年,即公元1053年)
西晉京都位於「洛陽」,因位於洛水之陽(洛水之北岸)而得名,洛水注入河水(黃河在水經中被稱為「河水」),河水、洛水交會處係中原最富庶地區,在晉代稱為「河洛」,即晉代京畿地帶,當地居民被稱為「河洛人」,所言者為「河洛話」。
四庫全書百越先賢志提要:「南方之國越為大,自句踐六世孫無疆為楚所敗,諸子散處海上,其著者:東越無諸,都東冶,至漳泉,故閩越也;東海王搖,都永嘉,故甌越也;自湘灕而南,故西越也;牂柯西下邕、雍、綏、建,故駱越也。統而言之,謂之百越。」現今越南【uàt-lâm ,ㄨㄚㄊˇㄌㄚㄇˊ越南文Việt Nam】係位於百越之南而得名,廣東省簡稱「粵」和「越」【uāt , ㄨㄚㄊ–】同音。越國即商族本部,因此商族勢力向南退縮,如今和台語同脈之商語系分佈於太湖附近及浙江沿海諸島嶼,可得引證。秦滅六國,位居浙江以南之越國亦被併吞。史記東越列傳:「秦已并天下,皆廢為君長,以其地為閩中郡。」秦末群雄紛起,閩越趁機復國,得到漢高祖劉邦承認。至漢武帝時,閩越、東越(爲爭地盤)相互攻伐不已,遂遷越人至江淮之間監管以免再生事端,但仍有不少強悍越族逃至山中。三國東吳曾設建安郡,越人不服統治,經常出山起事,畢竟人數較少,不敵大軍壓境,又退至山區及海島,甚至向南遷移,其中幾支到達漳州、泉州。所以在西晉之前,漳泉兩地之原住民就是越族之後代,泉州之惠安人尚保留古代越族之習俗。
粵語的由來 回答者: 鄭永芝 ( 碩士級 4 級 )
近期有學者用統計方法推論出三代周朝時使用之語言可能為現代粵語之前身[4]。而史學家普遍同意,粵語的歷史發展,自秦朝時期至現今,至少已經歷了約2,200多年的時間。
秦漢時期
自上古時期,居於嶺南地區的多個土著部族被居於中原地區的華夏族人稱為百越,南越族為其中一支。秦始皇南下攻取「百越」後,華夏族人來到嶺南地區,多數南越族人與華夏人雜處,少部分南越族人逃往山區或更南方的地區。秦朝滅亡後,南海郡尉趙佗兼併桂林郡和象郡稱王,建立了嶺南第一個封建王朝南越國。南越國時期實施和輯百越政策,華越和平雜處,相互通婚,逐漸形成一種混合語形式的原始古粵語。這一時期是粵語出現雛形的時期。在漢朝的鼎盛時期,華夏族融合當時周邊多個民族演變成漢族,陸續有漢族人遷入嶺南,隨之帶來中原漢語,開始對原始古粵語產生疊加式影響。
魏晉南北朝時期
在魏晉南北朝時期,中原地區再次處於長年內戰,北方更首次淪陷到北方民族手中,以致不少中原人南逃至嶺南地區,嶺南地區漢族人口大量增加。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一次高峰期。當時中原傳入的漢語與秦漢時期形成的古粵語混合,進一步疊加影響古粵語,逐步改變了古粵語的面貌,拉近了古粵語和中原漢語的距離。這一時期是粵語的成長時期。
唐宋時期
在唐朝鼎盛時期,嶺南地區的漢族人口進一步增加,與漢族長期雜處的南越原住民多數已被漢化。部分百越部族在漢族分佈較少的山區裡繼續保持自己的語言文化。這一階段粵語再次進一步受唐代中原漢語疊加影響,成爲一種既能對應中古漢語發音又有自身獨立詞彙和文法結構的成熟語言。唐朝滅亡後,燕雲十六州淪陷達四百年之久,宋朝時期,北方更再次淪陷到北方民族手中,以致中原人逃至嶺南地區,這是中國歷史上中原人口南遷的第二次高峰期,也是最後一次拉近粵語和中原漢語差別的時期。現代粵語仍能比較好地對應宋朝早年官方修訂的《廣韻》發音,但難以對應元朝或以後的中原漢語發音。不過《廣韻》仍然只有平上去入四聲,平聲只是因為字多而分上下卷,與現代粵語並不完全一致。
元明清初時期
明朝至清朝中期,中原的官話韻尾進一步消失(現代官話僅存-n/-ng韻尾,-m尾與-n尾合併)。又有連接i/ü韻母的g/k /h聲母被完全顎音化成j/q/x聲母(如「吉其兮」三字在中古漢語和現代粵語均帶有g/k/h聲母,在現代官話則被完全顎音化而混合在j/q/x聲母);粵語則平穩而緩慢地變成現代粵語,按粵語韻母長短把陰入聲派入上下兩種陰入聲(如「色錫」兩個陰入聲字分別帶有短和長的韻母,前者被派入尖銳的上陰入聲,後者被派入近似陽入聲般低沉的下陰入聲),西洋學者在清朝中後期見證粵語不再分辨z/c/s聲母和j/q/x聲母的過程(現時香港帶有sh/ch的粵語音譯英文名詞可被視為活化石,因為當時sh /ch未有混到s/ts之中,例如沙田的沙-s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