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 楚狂 » 2010-02-25 09:54 AM
在台灣,「杏花」與「桃花」常被混淆一氣,也就桃杏不分了。
嚴格來講,台北木柵貓空「杏花林」的「杏花」,其實是「碧桃」(複瓣觀賞桃),而非杏花。只不過花農、茶農、市場小飯、還有「寫詩競賽」的人,以訛傳訛,那就讓這美麗的錯誤,保留下來。
河洛人渡海來臺,喜歡在過年時,在佛堂或祖先牌位神桌前,清供一兩瓶「杏花」,取其「幸運」諧音。只不過在台灣,「杏」花少之又少,只好以大紅或粉紅的「複瓣」桃花──「碧桃」代替;除了花團錦簇之外,也兼具「大紅討喜」、「幸運」諧音兩兼之故。南宋陸放翁〈臨安春雨初霽〉七律就有一名句:「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可見買杏清供的習俗久遠矣。
桃、李、杏、梅、櫻、梨、蘋果(林榛),都是「薔薇科」屬的植物,但「杏」與「梅」卻是最親近的。
如何分辨?狂夫這種門外漢,只能辨別其中一二,至於寫詩填詞時,也就混同一氣了。
一般言,用「桃花紅、杏花白」,或「桃花紅、李花白」這種顏色畫分法,只對了一半。那用花朵的瓣數呢?「單瓣桃花複瓣杏」,那就越錯越遠了。
一如前面所言,木柵貓空杏花林的複瓣「杏花」其實不是「杏」,而是「碧桃」,如此一來,「桃花」就有「單瓣」與「複瓣」之別。再來,複瓣桃花我看過的就有「白色」、「粉紅」與「大紅」之別。就連「中正紀念堂」南側所栽植的「複瓣桃花」──「碧桃」,都標示做「杏花」。
那「杏花」為何一錯再錯地綿延了近千年之久?
應該與宋代詩人的名句「一枝紅杏出牆來」有關;原詩原作如後:
宋‧葉紹翁〈游園不值〉
應憐屐齒印蒼苔,小扣柴扉久不開。春色滿園關不住,一枝紅杏出牆來。
另一闋宋詞,亦是「色澤鮮明」:
宋‧宋祁.〈玉樓春〉
東城漸覺風光好,縠皺波紋迎客棹。綠楊煙外曉寒輕,紅杏枝頭春意鬧。
浮生長恨歡娛少,肯愛千金輕一笑。為君持酒勸斜陽,且向花間留晚照。
桃李杏梅櫻,春風一家。
真正的「杏」花與「梅」花,其實比較親近。
【花瓣】
桃花:呈倒卵形,有單瓣、複瓣之分;花萼外被絨毛,為其特點。
李花:多為單瓣,亦呈倒卵形,花瓣較小,叢生而密。
杏花:呈圓形或較寛倒卵形。
梅花:呈圓形,有單瓣、複瓣之分;花朵無梗或較短。
櫻花:具長梗呈吊鐘狀(花朵一般向下開為其特色),亦有有單瓣、複瓣之分。
【花色】
桃花:一般以粉紅色較常見,其他尚有白色、深紅色之分。萼片則為青褐帶淺紅,被絨毛,果實亦被絨毛,俗稱「毛桃」。
李花:白色。萼片多為綠色。
杏花:萼片為紅色,為其特點;花瓣含苞時作純紅色,開花後顏色逐漸變淡,盛開時變成白色。變色為其特點。
梅花:一般為白色,觀賞用的尚有粉紅、大紅等色。萼片則為青褐帶淺紅,無毛。
櫻花:因人工培育之故花色繁複,有粉紅、紫紅、淺黃、淡白等色;日本偏好淡色系,台灣則偏好深色系。花柄在同屬中最長。
【葉片】
桃花:葉片呈狹長橢圓披針裝,有鋸齒緣。
李花:葉片與桃近似,但鋸齒緣較細。
杏花:葉片呈卵形或近似圓形,邊緣有圓鈍鋸齒。
梅花:葉片呈卵狀心形或圓心形,特徵為有明顯「葉尖」。
櫻花:葉片呈圓卵形或長卵形,有鋸齒葉緣。
因此,用「葉片形狀」區分桃、杏的不同,再用「萼片」區分杏、梅的不同,大概差不了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