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董 寫:《山花子》即《攤破浣溪沙》也 ~
詞調名有加「攤破」二字的,意思是將某一個曲調,攤破一二句,增字衍聲,另外變成一個新的曲調,但仍用原有調名,而加上「攤破」二字,以為區別。「攤破」是兼文字和音樂而言,如果單從文字方面說,「攤破」就是「添字」。
攤破浣溪沙攤破的方法有二種。一種是將每片第三句改為四言、五言各一句,成為七七四五句格,仍用平聲韻。例如:
相恨相思一個人,柳眉桃臉自然春。別離情思,寂寞向誰論。映地殘霞紅照水,斷魂芳草碧連雲。水邊樓上,回首倚黃昏。
另一種攤破是將上下片第三句均改用仄聲結尾,而另加三字一句,仍協平聲韻,成為七七七三句格。例如:
菡萏香銷翠葉殘,西風愁起綠波間。還與韶光共憔悴,不堪看,細雨夢迴雞塞遠,小樓吹徹玉笙寒。多少淚珠何限恨,倚闌干。
七七七三句法的曲調,在五代時原名山花子,與浣溪沙無關。宋人以為是浣溪沙的變體,故改名為攤破浣溪沙。反而不知道有山花子了。萬樹《詞律》云:「此調本以浣溪沙原調結句破七字為十字,故名攤破浣溪沙,後另名山花子耳。後人因李主此詞『細雨』,『小樓,二句膾炙千古,竟名為南唐浣溪沙。」萬氏此言,恰恰是倒置本末。他沒有多見古本詞集,沒有注意到
山花子調名在五代時已有,而攤破浣溪沙則反而才是後出的調名。不過宋人稱攤破浣溪沙,大多指第一種破法,如果像山花子那樣的句法,應當稱之為添字浣溪沙了。(施蟄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