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珅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和珅

文章鴻賓 » 2009-03-15 09:50 PM

一人之下萬人前,皇帝謙虛勢更炎,家財敵國心無恥,獲罪凌遲也不冤。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文章李凡 » 2009-03-16 01:24 PM

和珅的貪是盡人皆知的,很多人不知的是,和珅還是一個相對開放的官.在貪這點上,保守和開放并沒有本質區別.
平凡丹藥維他命;
薄命紅顏怨李凡.
李凡
會員
 
文章: 5043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58 PM

文章維仁 » 2009-03-16 03:18 PM

「謙虛」二字用於乾隆皇帝,似恐未符實情。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和珅的「死法」

文章楚狂 » 2009-03-16 04:37 PM

明朝的刑戮,一般言「棄市」,必「殺人於市」,此「市」當為「西市」,即舊時北京城內城的「西四牌樓」。
西四牌樓據《京師坊巷志稿》中記載:「西大市街,坊四:東曰行仁,西曰履義,南北曰大市街,俗稱西四牌樓大街。」
而明代的「棄市」有兩種不同「刑法」,即「殺」與「剮」,行刑的地點也不一樣。被「殺」的在西邊的牌樓「履義坊」下,而被「剮」的則在東邊的牌樓「行仁坊」下。
《舊京遺事》記載:「西市在西安門外四牌坊,凡刑人於市,有錦衣衛、理刑官、刑部主事、監察御史及宛大兩縣正官,處決之後,大興縣領身投漏澤園,宛平縣領首貯庫,所謂會官處決也。」

至於清代,以內城為八旗分駐,便將「刑人於市」地點外移到宣武門外的外城「菜市口」;照規矩,犯人綁出獄來,由內城刑部後門穿過西江米巷,沿正陽門西城根,到宣武門一直往南,出騾馬市大街與宣武門大街交叉的十字路口,名為「菜市口」的地方,把亂七八糟的菜販,臨時趕一趕,清出一片空地,就是行刑之地。

一般咒人「殺千刀」的,即是指「千刀萬剮」之刑,也就是河洛話所謂的「凌遲」。明、清兩代俗稱「魚鱗剮」;用魚網束赤膊犯身,肌肉一塊塊擠出網眼,再用牛耳尖刀飛快片肉,臠切到盡,最後再斷頭呈驗,故名「魚鱗剮」。
到了清朝,康熙初年就在大清律例明訂凌遲刀數,分為二十四刀、三十六刀、七十二刀、一百二十四刀四種!只准減刀,不准接受被害人家屬請託,隨便增刀。

和珅的死法,不像明代獲罪大臣(如冤死的袁崇煥)或江洋巨盜,綁赴西四牌樓下「正法」;而是一條白綾,保留了「全屍」,也算顒琰(嘉慶帝)給足了面子(和珅子豐紳殷德在乾隆54年尚乾隆皇最疼愛的掌珠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
嘉慶四年正月初三,乾隆太上皇帝賓天;到得初八,和珅便以二十大罪被逮、抄家;十八日賜自盡。不過半個月功夫,靠山一倒,巨貪便已家破人亡。

至於「地點」呢,北京內城西牆南段東側,在西單牌樓以南有一條街叫刑部街,即為「刑部」所在,為明代錦衣衛舊址;刑部提牢廳,專有一間屋子,作為賜令自盡之用。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用於嘉慶皇帝也

文章鴻賓 » 2009-03-16 09:03 PM

維仁 寫:「謙虛」二字用於乾隆皇帝,似恐未符實情。
用於嘉慶皇帝也,此時老乾隆是太上皇了。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文章鴻賓 » 2009-03-16 09:08 PM

由於公主求情,和珅原判「凌遲」未執行,所以——
和珅的死法,不像明代獲罪大臣(如冤死的袁崇煥)或江洋巨盜,綁赴西四牌樓下「正法」;而是一條白綾,保留了「全屍」,也算顒琰(嘉慶帝)給足了面子(和珅子豐紳殷德在乾隆54年尚乾隆皇最疼愛的掌珠第十女固倫和孝公主)。
鴻賓
會員
 
文章: 1157
註冊時間: 2003-10-07 09:22 AM
來自: 上海

戲說「戲說」與「史載」

文章楚狂 » 2009-03-16 10:54 PM

由於電視歷史劇的風行,當娛樂可也,當信史而信之鑿鑿,就必須審慎為之。
民國三年(西元1914)袁世凱的北洋政府,開國史館召前清遺老趙爾巽(館長)、柯卲忞、繆荃孫總纂《清史稿》,以書中對滿清多歌功頌德而貶抑辛亥革命,書成後被國民政府查禁。《和珅列傳》收在《清史稿》卷三一九 列傳一○六。
不過,中國大陸也用自己的「觀點」編《清史》;「史」這種東西,自太史公後,向來就是「成王敗寇」,為帝王諱的產物。有「政權」就有「治權」,有「治權」就有「說話的權利」。

《清史稿》卷三一九‧列傳一○六〈和珅傳〉中截錄和珅「死事」如後:
四年正月,高宗崩,給事中王念孫首劾其不法狀,仁宗即以宣遺詔日傳旨逮治,命王大臣會鞫,俱得實。詔宣佈和珅罪狀,略曰:「朕於乾隆六十年九月初三日,蒙皇考冊封皇太子,尚未宣佈,和珅於初二日在朕前先遞如意,以擁戴自居,大罪一。騎馬直進圓明園左門,過正大光明殿,至壽山口,大罪二。乘椅橋入大內,肩輿直入神武門,大罪三。取出宮女子為次妻,大罪四。於各路軍報任意壓擱,有心欺蔽,大罪五。皇考聖躬不豫,和珅毫無憂戚,談笑如常,大罪六。皇考力疾批答章奏,字跡間有未真,和珅輒謂不如撕去另擬,大罪七。兼管戶部報銷,竟將戶部事務一人把持,變更成例,不許部臣參議,大罪八。上年奎舒奏循化、貴德二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文章維仁 » 2009-03-16 11:44 PM

多謝楚狂詞長兩段論述,增長維仁不少見識。
詞長歷史學養豐富,令人敬佩!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楚狂 » 2009-03-23 10:03 AM

維仁 詞長謬讚。
鄙人只是喜讀雜書,好作筆記;小說如金庸武俠、高陽歷史,其他如唐魯孫饕餮、琦君懷舊、方輿地志等等,皆可條陳箚記,積少成多可達500多頁A4紙。
年輕時是個「問題」學生,總有層出不窮的問題詰難古人。讀崔顥〈黃鶴樓〉七律,以「晴川歷歷漢陽樹」有違中國聚落「山南水北謂之陽」命名習慣,與國文老師辯;繼之又讀蘇軾〈赤壁賦〉中「西望夏口,東望武昌」,又與地理山川形勢相異(漢水又名夏水,入江處曰「夏口」或「漢口」),老師不能解惑。當時沒有網路、Google,直到能進央圖,才在府縣地理志找到答案:「明憲宗成化年間,漢水改道漢陽之北入江。」
人到一個年紀,新的事務記不了,舊的東西忘不掉;有疑惑便記下來慢慢找答案。鴻賓詞長所言,與鄙人所知有異,查檢古籍所錄、諸家所言、檢點箚記,便是一個方法。
【註】前一則有錯字未校:清史館總纂柯「劭」忞。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41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