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都是他們說的….
因為懂得樂理的人,就會變其形製,所以,在沒有實物參考(皇朝禮器圖式應有圖)情況下,只能根據書中說的去推論,笳管這樂器好像到唐代才列於樂部。說是列於樂部,應該是吹奏可以變換音階,所以,如果往另一方向思考,其後的發展,倒像是軍中的「號角」。而唐詩中的「悲笳」、「胡笳」、「蘆管」基本上是唐時之製,唐製到底保留了多少漢制,不得而知。全唐詩索引,入樂者有:
1.後出塞五首(杜甫) 橫吹曲辭
2.胡笳曲[8059] 王貞白
3.胡笳十八拍 琴曲歌辭
4.胡笳曲 鄭愔
還有「雜曲歌辭」,婆羅門商調曲,開元中西涼府節度楊敬述進。天寶十三年,改為霓裳羽衣。
另外聽樂詩有
1.聽蘆管 白居易
2.聽薛陽陶吹蘆管 張祜
3.聽簡上人吹蘆管三首 張祜
4.江宿聞蘆管(商館小童善吹) 鄭谷
5.聽僧吹蘆管 薛濤
可見其時已作為樂器。這類詩較為人知的是李益的「夜上受降城聞笛」
回樂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一夜征人盡望鄉。
樂器是什材質?盧照鄰「和吳侍御被使燕然」
春歸龍塞北,騎指雁門垂。胡笳折楊柳,漢使採燕支。
戍城聊一望,花雪幾參差。關山有新曲,應向笛中吹。
「胡笳折楊柳」,看起來好像是說用胡笳吹折楊柳,並不是折楊柳作成胡笳吹奏。但是郎士元「聞吹楊葉者二首」
妙吹楊葉動悲笳,胡馬迎風起恨賒。
若是雁門寒月夜,此時應卷盡驚沙。
題目與詩,清清楚楚,楊葉也可以作成笳。
至於岑參「裴將軍宅蘆管歌」:
遼東九月蘆葉斷,遼東小兒采蘆管。可憐新管清且悲,一曲風飄海頭滿。
海樹蕭索天雨霜,管聲寥亮月蒼蒼。白狼河北堪愁恨,玄兔城南皆斷腸。
遼東將軍長安宅,美人蘆管會佳客。弄調啾颼勝洞簫,發聲窈窕欺橫笛。
夜半高堂客未回,祗將蘆管送君杯。巧能陌上驚楊柳,復向園中誤落梅。
諸客愛之聽未足,高捲珠簾列紅燭。將軍醉舞不肯休,更使美人吹一曲。
張祜「聽簡上人吹蘆管三首」
蜀國僧吹蘆一枝,隴西游客淚先垂。至今留得新聲在,卻為中原人不知。
細蘆僧管夜沈沈,越鳥巴猿寄恨吟。吹到耳邊聲盡處,一條絲斷碧雲心。
月落江城樹繞鴉,一聲蘆管是天涯。分明西國人來說,赤佛堂西是漢家。
都本意囉。
如果是哨子類的東西,吹時可以變換音階,形式應較近於養鴿人家用的管狀哨子,而不是現在警察用的單音,前面有一顆小丸子的哨子。不過那顆丸子,裝不裝,都不影響發出聲音,抓得到竅門的人,用一張紙,拉平靠著口吹,也能吹出音階。
小時後,見過賣甘蔗的,口中含一片不知何物,把甘蔗當洞簫,作勢吹樂,即能出聲如徒口吹哨,聲音很響。
也曾見童串用「林投葉」,捲起來吹。這應該是笳管遺意。
有一位老哥哥,以建築用(南亞)塑膠水管,挖幾個洞,居然作洞簫吹。不過這是挖了孔了,不說與蘆管有關。倒是我也學著挖了一根,挖到手掌起水泡,真辛苦,還算錯了口徑對應音階的尺寸,所以每個孔距差半音,到第六孔時…唉,真是慘不忍聽,還好是六孔,不然挖到手廢了也沒用。回想起來,才知道他一面挖,一面測音。
哎喔,我不美玉啦,是阿山哥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