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取經>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取經>

文章李雨 » 2008-02-19 06:48 PM

行迎夕照死生懸 , 大漠霜寒一席氈。

後浪焉知前浪引 , 還應話說景元年。


小記:第一位西行取經僧人名朱士行,西元260年曹魏景元元年由雍州出發,比由長安出發的玄奘大師早三百七十年,兩人皆孤身獨往。(八戒悟空等純屬娛樂虛構認真不得!)差別在於大師是唯一名揚天竺者,乃國際知名人士,於思辯大會上所向無敵。當各國爭相留才之際,大師不為名利所動,毅然尋原路回長安,一心譯經,續佛慧命,有<大唐西域記>自述為憑。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2-20 11:59 AM

關天一事豈由身 , 共遇祇裙宿心親。

耳順寧何稱不老? 先人肯是地球人。


小記:法顯大師,東晉僧,俗姓龔,山西人,三歲出家。六十歲時與慧景、道整、慧應等僧人於隆安三年(399)由長安出發,凡十餘年,經三十餘國,後且至錫蘭二年,經由蘇門答臘,義熙九年(413)歸國。於道場寺與佛駝跋陀羅(成道梵僧)合譯涅槃經等。師又將旅行見聞記錄成書,即佛國記(又稱高僧法顯傳),係描寫當時印度以及中亞實情,與玄奘大師之<大唐西域記>同具文獻意義。師示寂於荊州辛寺。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2-21 11:58 AM

萬里歸南海 , 三藏演盛唐。

龍門因塔寂 , 容易便相忘。


小記:凡翻譯經律論三藏者皆以「三藏」稱之。義淨大師,山東人,俗姓張,幼年出家,秉性聰慧,博覽羣籍,年十五仰慕法顯與玄奘大師乃發願西取。三十六歲那年成行,往返皆尋海路。歸國後,於武后聖曆二年(699)迄景雲二年,歷時十二年,在洛陽譯出五十六部,共二百三十卷,與玄奘大師並稱「唐三藏」,又與鳩摩羅什、真諦二位,共稱「四大譯經家」。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文章李雨 » 2008-02-23 10:57 AM

暗夜蒙開曉 , 春雷發半天。

只歎今濫聖 , 七力也稱賢。


小記:震旦乃惟一傳承完備佛理之地,歷經天竺佛國物換星移,回省佛之預知與諸賢之信願實感慶幸,經律論因玄奘大師等得以流長。雍正王說得好:「毋得顢頇含糊,輕言參透葛藤,轉不如講誦經典,薰此佛種以待機緣,尚為未昧自己。...末流所至,人心偏激,輕視經典,絕卻初學入道之途。遠不如教者尚有經論可依,漸通道妙。因此,元明以降,尚不乏抱殘守缺之教家,而禪門則每況愈下。」

補充:既知取經之不易,吾人只有珍惜,或刻簡、或書寫、或刷版,斷無將之火化送亡者之理。正信佛教者,只在抄經或受持讀誦後,默念:「願此功德回向亡者...超生善道。」將經文好好保存,將來或得一二免於天災人禍,使後人受益,乃更添一層功德,冥陽兩利,只在殘破不堪時,不得已方與以火化。佛教實無任何型式之冥紙,炭灰通不得眾生心,唯吾人之心意可通達。因此,火化經句除多此一舉外,實乃減了抄經功德,落於不敬法寶之過。藉此澄清,以利諸方。若是佛寺,於儀式尾聲,只有火化冥陽雙方姓名的紙製品,因為不是經典不必堆在寺裡,如此而已,別無他意。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Bing [Bot] 和 2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