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投四詠用漁洋秋柳韻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南投四詠用漁洋秋柳韻

文章吳東晟 » 2007-12-21 09:07 PM

南投四詠用漁洋秋柳韻


  其一 霧社  
反事當年說戰魂,櫻花點點灑天門。攻心旭幟蒸炎熇,獵首番刀染血痕。
隔代無邪忘舊恨,千秋有計造新村。莎鴦一度人傳誦,委曲因由忍細論。

  其二 中興新村
頷首嬌容白勝霜,芙蓉幾簇擁青塘。清衙絡繹連千轂,沃土豐饒載萬箱。
建業虛墟憐異世,沛中湯沐屬天王。曾經一省居樞奧,物換多時憶桂坊。

  其三 凍頂烏龍茶
滿園青翠映儒衣,傳說迷離豈必非。雲水高情堪託寄,天山苗裔種依稀。
龍團雀舌斯鄉老,諫議盧仝七碗飛。今日盛名傳海外,鳳池心事願無違。

  其四 日月潭
砧聲隱隱
青山橫北郭
白水遶東城
吳東晟
會員
 
文章: 524
註冊時間: 2004-12-20 03:37 AM

請問

文章夜風樓主 » 2007-12-21 11:13 PM

請問詞長
莎鴦一度人傳誦 是否指莎鴛之鐘 如是則發生在宜蘭 距霧社有些距離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文章梅齋 » 2007-12-22 11:58 AM

居士詠嘆之詞,多觸動人心。又知喜漁洋詩者,又添居士一人。

「建業虛墟憐異世,沛中湯沐屬天王。」「雲水高情堪託寄,天山苗裔種依稀。」「想像虞泉歸沆漭,望穿秋水化纏綿。 」「日月追飛再萬年」旭幟,霧社族人或請居士換下旭字。望穿秋水惜為成句。
梅齋
會員
 
文章: 785
註冊時間: 2003-01-10 04:03 PM

Re: 請問

文章吳東晟 » 2007-12-22 01:42 PM

夜風樓主 寫:請問詞長
莎鴦一度人傳誦 是否指莎鴛之鐘 如是則發生在宜蘭 距霧社有些距離 


我原來有印象莎鴦之鐘與霧社有關
作詩時只據此印象作詩
經樓主提醒 我又再google確認一下
看到以下這條資料(出自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rticle_id=2168355)
原來確實是發生宜蘭的事
但又有霧社有點淵源
因此給我那個錯誤的印象了
謝樓主賜教指正



「莎鴦之鐘」事件發生在昭和十三年(1938),莎鴦是一位住在宜蘭縣南澳鄉利有亨社的泰雅族少女。當時在利有亨社任職的田北正記警手因為收到召集令,準備離職出征,事件當日,莎鴦奉命出役,搬運田北警手的行李至南澳,不料途中遇到暴風雨,莎鴦不幸落水溺斃。這個事件最初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九月二十九日《台灣日日新報》被報導出來時,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標題:「蕃婦跌落溪中,行蹤不明。」到了翌年一月,《台灣愛國婦人新報》(日本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的機關誌,112號)卻刊載了一篇以莎鴦遇難為主題的報導,內容添加了莎鴦是女子青年團副團長的經歷,刻意強調莎鴦的皇民愛國情操。甚且在昭和十六年(1941),台灣總督長谷川特別頒贈一座「莎鴦之鐘」以褒揚她的愛國精神,莎鴦遂成為舉島皆知的愛國少女。

莎鴦的故事,開始以各種形式流傳。當時的大眾文學作家吳漫沙,也曾經以這個題材創作成小說。在皇民化政策臻於熾熱的階段,「莎鴦之鐘」決定改編成電影,但是卻沒有在沙鴦的家鄉宜蘭縣南澳鄉拍攝,反而選在霧社事件的發生地霧社取景,以彰顯原住民的皇民精神改造。電影《莎鴦之鐘》的政治運作,成了理蕃政策的最佳宣傳策略。它無疑是皇民化政策下的產物,也是霧社事件後殖民者自我療傷的一種宣告。
青山橫北郭
白水遶東城
吳東晟
會員
 
文章: 524
註冊時間: 2004-12-20 03:37 AM

文章吳東晟 » 2007-12-22 01:51 PM

梅齋 寫:居士詠嘆之詞,多觸動人心。又知喜漁洋詩者,又添居士一人。

「建業虛墟憐異世,沛中湯沐屬天王。」「雲水高情堪託寄,天山苗裔種依稀。」「想像虞泉歸沆漭,望穿秋水化纏綿。 」「日月追飛再萬年」旭幟,霧社族人或請居士換下旭字。望穿秋水惜為成句。



謝梅齋詞長點評
方家之前 果然偷懶不得
作詩服用成藥 經詞長檢驗就知效果(笑)

旭幟一語 僕之原意只是說它是日本軍旗
因見昔日報紙常用此詞 便援而用之
並無贊美之意
番刀一語 倒是相當擔心遭指責
只是想到原住民詩人瓦歷斯諾幹亦有詩集曰<番刀出鞘>
這才敢下此番字
委曲因由 望詞長鑒之
青山橫北郭
白水遶東城
吳東晟
會員
 
文章: 524
註冊時間: 2004-12-20 03:37 AM

文章李雨 » 2007-12-22 04:24 PM

感人!寫詩唯"打動"一事最難.
李雨
會員
 
文章: 2343
註冊時間: 2007-01-17 02:56 PM

回應

文章夜風樓主 » 2007-12-23 03:45 AM

補充
日治時山地警察 通常兼任 蕃童教育所教員 那位警手也是莎鴛老師 莎鴛是替老師拿行李而淹死 送鐘的總督教長谷川清是海軍出身 日治時國民教育分三等 日本人讀小學校 台灣人讀公學校 原住民讀蕃童教育所 各校教具 經費師生比 不同 
日人優先 實施皇民化運動後 台灣人如成為國語家庭 改姓氏才可讀 小學校 我在新竹讀小學 上人體器官課是用掛圖 上體育只打躲避球 新竹只有一間新竹國小有一木製人軀體 打開胸肚可將木製器官一一拿出在放回 他門也有皮手套打棒球 因為他門前身是小學校 我們是公學校
夜半低吟 樓歌繾綣迴江渚
風中細語 主客相思寄去鴻
夜風樓主
會員
 
文章: 24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2:04 PM
來自: 台北內湖夜風樓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24 位訪客

cr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