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邑瓷燒和杜詩

古典詩詞相關論述專用。

版主: 五葉, 壯齋

大邑瓷燒和杜詩

文章吳欽友 » 2006-01-10 09:36 AM

這是小弟胡亂定的題目,之前因凍豆夫詩哥轉貼文字沒註明出處,原題被封,後續應有見解,不得因之而埋沒,特開此欄於後,小弟順便也把原引文網站(由大詩哥發言內容中剪來,特此註明,免遭物議)貼上:
http://www.artron.net/news/topic/zhangtianju/m7.php

為方便閱讀,再將凍豆詩哥之轉貼文po此:

順說杜甫可能在行至第五首時便謀「乞」的大邑燒瓷:

精美的大邑燒瓷是邛窯燒制的,有何證據?編寫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箋注完成於嘉泰四年(1204年)的《麻沙本杜工部草堂詩箋》中收錄了〈上元元年庚子在成都所作。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一詩。在這首詩的標題下,《詩箋》的編寫或收錄者南宋建安人蔡夢弼特地加注「大邑在臨邛」〉。「大邑在臨邛」是符合唐宋時期地理沿革的史實的。在唐代,大邑屬邛州管轄,在宋代,大邑屬邛州臨邛郡管轄。長期注重「邛窯」、「邛瓷」研究的四川大學博物館研究員陳德富先生根據上述史料分析、說明並做出結論說:「至此我們應該肯定,杜甫所稱『大邑燒瓷』(或『大邑白瓷』)為唐邛窯所產。這是唐宋以來文人學者多數人的共識。」晚清人士黃鷸所作《瓷史》中說,杜甫「又有『瓷罌無籍玉為缸』之句,當亦指大邑器。大邑為蜀之邛州。」

在唐代,縣尉的職責是:「親理庶務,分割眾曹,割斷追征,收率課調」,即相當於現代主管經濟的副縣長。無論「韋班」是「少府監」也好,是「縣尉」也罷,均可說明一個事實:「大邑瓷碗」應是官營陶瓷手工業的產物,是數量不多的精品,一般都為達官顯貴所享有。據《邛州志》(嘉慶二十三年刻本)卷37所載:「少陵至州東閣觀梅時,過大邑,晤邑令,訪瓷窯。」這就是說,杜甫是親自去過邛窯窯場的。唐廣德二年,杜甫所作《寄邛州崔錄事》一詩,表明杜甫與「邛州」的「崔錄事」關係是多麼密切。從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發掘邛窯的人士,都肯定邛窯產品中有白釉瓷器。

在古代,大凡精緻、名貴的陶瓷器對原材料、製作技術、工藝流程等要求都很高,成品率低,產量不大,價格高昂,且為官府所壟斷,並非一般人所能擁有。杜甫出身於官宦世家,親戚朋友、同僚同事中,身居高位者眾,本人在朝廷曾任左拾遺,還為皇妃作過碑文,名聲顯赫,在蓉期間,與各級地方高官也頗有交往,想得一隻唐代白瓷大鬥碗殘件,口沿外折,腹壁曲線流暢、自然,有挺拔、秀麗之感的「大邑燒瓷」也得到韋少府處去「乞」,「乞」到手後竟發出「急送茅齋也可憐」的感慨來。

元代詩人吳萊作的《大食瓶》詩中就有「定州讓巧薄,邛邑鬥輕堅」的句子,詩人以定窯、邛窯並稱,可見當時邛窯與定窯同樣享有盛譽。


小弟在新秀那邊的議論是這樣的:

小弟昨天還在生凍豆詩哥的電腦的氣呢!如果當初詩哥您多說一句是跟甜白有關,小弟就明白詩哥為什麼會順便說到這一節了,最後是不是還要回到杜甫的詩啊?

請恕小弟替持版規開殺戒者說句公道話:詩哥您寫了一半兒就石沈大海去也,讓有心到這一版來看學問的人怎想?古語說得好:披沙終日,撿金實難, 但是像這樣把事兒做了一半就不管我們了,也實在令人氣沮。

小弟最討厭討論沒焦點,而且一給打了岔就會忘了焦點。那麼就由小弟順個絲兒罷~~~甜白是元代樞府器開發的產物罷?永樂帝給定的名兒,傳說紛紜,一說是永樂金口一開:「真是甜白甜白!」白裡透的不是紅、不是青,而是甜,這該多麼poetic啊!

也有一說是永樂說溜了嘴,猛一看還道是「和闐白玉」,皇上說錯了不打緊,身邊促擁的小臣們都來敲邊鼓,說是「和闐白玉一樣的甜白瓷」──這是修理馬屁文化的一則具體事典,詩家不可不知就是了。 我隨興想起,不是出於「馬屁大觀」、就是出於「中國馬屁文化」之類的書,一時想不起,不敢掠美。不過真正可信的說法是以「甜」為「填」,也就是說這種瓷器是一種提供彩繪匠人在其上填畫彩釉的底瓷。然而就像蜀素膠箋,往往美不勝收,令人不忍圖繪,這就是甜白瓷的美之所在了。

先說到這兒等人來答應罷~~~
最後由 吳欽友 於 2006-01-10 09:42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凍豆夫 » 2006-01-10 09:41 AM

吳詞長抱歉讓你生氣啦。最近諸事不順,到哪裡都成了豬頭,來這裡一開口就想道歉。

贊個吳詞長內行!那甜白瓷馬屁事我第一次聽呢。只一事不明:什麼是「蜀素膠箋」?

這麼說吧,明代從成祖、宣宗到武宗都有傳世的甜白器,但是變化已經非常明顯,越來越不白是最顯著的趨勢,這跟唐以來燒青瓷是同一個道理。眾所周知,不必參考書籍:同樣是出自景德鎮,在唐代燒的是青瓷,土白,垠而埴(用我們現代話說就是有形又有黏性啦!)質地較薄,顯出一種油性的細膩,顏色溫潤,這就給瓷器定了調,而景德鎮也就出了名了。但是變化隨之而來,宋室南遷之後,河北、河南各地的窯工也隨之南渡,在南方帶來了官窯的技術和美學。想想看:在景德鎮仿製定、汝、鈞窯之器,到底是入境隨俗呢?還是強龍好壓地頭蛇呢?

皇帝在別處沒有威風,管個瓷窯的好看不好看還成。自從靖康之後,景德鎮就成了北宋官窯的代工工地,窯工們、匠人們都到這兒來仿冒,「故國」之窯、故國之瓷、故國之美便成為整體故國的一個象徵了。
凍豆夫
會員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5-12-15 12:34 PM

文章吳欽友 » 2006-01-10 09:59 AM

凍豆夫 寫:什麼是「蜀素膠箋」?

皇帝在別處沒有威風,管個瓷窯的好看不好看還成。自從靖康之後,景德鎮就成了北宋官窯的代工工地,窯工們、匠人們都到這兒來仿冒,「故國」之窯、故國之瓷、故國之美便成為整體故國的一個象徵了。

蜀素是在四川製造的白色生絹,陸游有詩〈草書歌〉說的是「吳箋蜀素不快人,付與高堂三丈壁」,既然「不快人」的第一名是吳箋,就改個北方的膠箋好了。

膠箋在徐陵的《玉台新詠‧序》說:「五色花箋,河北、膠東之紙。」當然是指書寫的好材料啦。這膠的範圍比如今應用的範圍大得多。

凍豆詩哥提到的北宋北人在南宋時向南方人「複製」故國,這一點極有意思,可謂洞見。小弟也覺得南宋人不只在南方複製著北宋,也重塑了一個北宋,也就是說後人讀到看到的北宋,又很大一部份是南渡後的宋人發揚、發揮(不說發明,說發明太刺激)出來的。

不過這是宋,小弟以為詩哥要說的是杜甫,還有康熙嗎?那路還很遠呢。小弟的拗救就停工兩天好了。
小弟還是幫您把題目穩住好了:甜白瓷是元、明以後的物事,怎麼跟老杜有關呢?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吳欽友 » 2006-01-10 11:42 AM

另外,我看了大詩哥轉來的那篇原文。看了幾行,坦白說,凍豆詩哥:我猜你是另有所論才方便行事的,因為那篇東西從一開頭就寫錯了。甚麼「白瓷……至唐代已十分興盛發達,其中以邢窯白瓷為代表,與南方地區越窯青瓷並駕齊驅,世稱『南青北白』。」簡直不管細膩的歷史發展和工藝交流才會有「南青北白」這樣的俗訛,倒是凍豆詩哥說的北窯南遷之後的變化確乎有理。您的電腦不會又掛點了罷?
襄陽筆法得董北苑墨妙而縱橫排宕自成一家其入細處有極深研幾之妙得其
吳欽友
會員
 
文章: 350
註冊時間: 2005-11-27 07:17 AM
來自: 嶺表

文章凍豆夫 » 2006-01-10 01:04 PM

吳欽友 寫:另外,我看了大詩哥轉來的那篇原文。看了幾行,坦白說,凍豆詩哥:我猜你是另有所論才方便行事的,因為那篇東西從一開頭就寫錯了。甚麼「白瓷……至唐代已十分興盛發達,其中以邢窯白瓷為代表,與南方地區越窯青瓷並駕齊驅,世稱『南青北白』。」簡直不管細膩的歷史發展和工藝交流才會有「南青北白」這樣的俗訛,倒是凍豆詩哥說的北窯南遷之後的變化確乎有理。您的電腦不會又掛點了罷?


這篇長點,先將杜大邑瓷詩再貼一次複習一下:

〈又於韋處乞磁碗〉
大邑燒磁輕且堅,
扣如哀玉錦城傳,
君家白碗勝霜雪,
急送茅齋也可憐。

簡單說,上次貼文的一個重點必須重新回頭來看:那就是杜甫捧著大邑磁時的感受。我們可以想像一下杜甫捧著遙遠南方四川(卻是他此刻所在地)邛州邛窯的瓷,想起北方鞏窯的瓷,會是什麼樣的一種感慨呢?我也是遊子(這網站似乎一些人也是),最能體會這種在美國各大城市華人聚集地的小館裡,吃著不怎麼合味又貴死人的蚵仔麵線,心裡思念著傳統市場裡便宜大碗又道地的家鄉味了。杜甫在上面那首詩中有這麼一句「扣如哀玉錦城傳」,哀玉之聲,其悽且清,這是很重要的暗示。在那個詩人夢魂縈繫的家鄉裡,出產一種瓷器,也就是我上一次沒來得及轉貼的內容,同樣是出自這篇文章:〈詩聖眼中的大邑磁燒〉原作者認為杜甫之所以愛上邛州的大邑瓷是因為他的家鄉也產瓷,所以杜甫內行。原文如下,現在抄來絕對不敢再大意,再附一次網址(http://www.artron.net/news/topic/zhangtianju/m7.php):

「據《中國陶瓷史》所載,河南鞏縣窯從唐初即開始生產白瓷;《新唐書。地理志》中有河南盛產白瓷向長安貢獻白瓷的記載;此外,河北曲陽澗磁村、山西平定柏井村窯、渾源窯也有白瓷生產。至於赫赫有名的邢窯白瓷,到中、晚唐時白瓷中的精品已達到“體輕釉潤”的水準。杜甫在上述地區生活過,生產白瓷的河南鞏縣還是杜甫的家鄉,對上述地區白瓷的生產情況和白瓷器的品質如何,絕不可能一無所知。在此背景下,卻對邛窯白瓷以高度的評價這決非空穴來風。」

(終於要進入正題!!!)

大邑燒磁輕且堅

我的看法是,韋家的大邑瓷讓詩人想到家鄉了!這是我想說的重點,也是一氣呵成的六首詩共同的重點:前五首詩到處覓能種之物──桃、果、竹、松樹、榿木──討論的是「扎根」嗎?人要像植物一樣落地生根嗎?想一想,這是多麼令人感動的情境。杜甫在四川成都避難,他要在這草堂像樹一樣的扎根麼?亂世中人的性命如此輕,心性如此堅,卻像瓷器一般易碎。這首詩無巧不巧地跟乞樹之詩在一起──不能說巧,它們就是一組詩。前五首自問:「是不是就這麼落地生根算了?」然而最後一首給了我們一個逆轉的答案──

扣如哀玉錦城傳

當時是安史之亂,亂世之中人的命輕心堅,像瓷器一般,但又如此易碎,為什麼不在這川中寄託浮生算了?現在我們叫「移民」。剛才說過:杜甫此詩中第二句「扣如哀玉錦城傳」,哀玉之聲,其悽且清。這是一個很重要的暗示,什麼暗示呢?就是這種瓷,人人把玩起來,都要敲一敲,聽聽它悽且清的聲音,不敲不破,一敲再敲也不破的話,便顯示了敲的人內行。想一想,如果你是自況於那大邑瓷的杜甫,看人一直那敲瓷盤,會不會有被敲頭的感覺呢?一個人敲了不算,還一整個錦城的人都來敲呢!(意思是大家都找老杜要看大詩人寫詩嗎?有可能。)

君家白碗勝霜雪, 急送茅齋也可憐。

在唐代避亂的杜甫當時是流民,沒有一個政權在背後撐腰,他對四川當地讓他想起家鄉鞏窯的邛州大邑瓷就只有愛之(「急送茅齋亦可憐」,亦可憐也就是「亦可愛」的意思)並自況之的心情了。

回頭再看數百年後、下一個朝代的北宋南遷,改變了南方的瓷燒之風。北宋南遷到南京、杭州、溫州……小政權維持了一百六十年,時間可算相當長。因為夏、金、遼、元都沒有實質統治長江以南的能力,所以給了南渡逃亡的人一種「直把杭州作汴州」的錯覺,也就著政權的維持,居然連皇室的美學品味也一併壓境了。這使唐代到北宋(以景德為中心的瓷窯大宗之地)一直風行的白瓷為之一變,成了「青器」為主流的局面,北方人搞這一套的第一個手法就是在釉厚之處或花紋凹陷之處,呈淡青之色,這叫影青,又叫映青,又叫罩青。

白瓷在南宋以後沈寂了相當一段時日,直到永樂時代。甜白之為「填白」是有道理的,它說明了這種瓷是另一個象徵,象徵著總是要等待著被塗上俗綠艷紅,或者高貴無比的藍釉,花鳥,蟲魚,甚至山水。然而白之為白,顯然必須等待最偉大的藝術家去題寫吧?矛盾的是,最偉大的藝術家是否往往不忍在這樣白的美好材質上著墨呢?這不就是吳詞長說的蜀素膠箋、不忍下筆嗎?真是矛盾呀!

今日到此打住,下次再說康熙吧。
凍豆夫
會員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5-12-15 12:34 PM

文章望月 » 2006-01-10 06:28 PM

兩位先生說得是口沫橫飛精彩萬分,
可是感覺卻離詩詞愈遠,恐怕談到最後已經與詩詞無關了,
為了避免旁生枝節能否請點到為止即可?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漂浮的瓶子
望月
會員
 
文章: 1161
註冊時間: 2002-02-24 03:23 PM
來自: 天上地下

文章林間 » 2006-01-11 12:04 AM

猶請望月詞長海涵,
不過林間實在看不明白,
吳詩哥與凍詩哥不正繞著杜詩在說嗎?
看得正過癮呢....您為什麼說感覺離詩詞愈遠?
「恐怕談到最後已經與詩詞無關了」
您不是"感覺"就是"恐怕"
這好像不是禁止別人發言的好理由吧 ?

還是因為你們網雅的規矩就是版面管裡員最大
你們說了就算?
如果是這樣,那當然乖乖閉嘴囉 :mrgreen:
最後由 林間 於 2006-01-11 04:36 A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靜念園林好,人間良可辭。
林間
會員
 
文章: 52
註冊時間: 2005-12-08 02:02 AM
來自: 台北

文章伍桐聲 » 2006-01-11 02:48 AM

望月 寫:兩位先生說得是口沫橫飛精彩萬分,
可是感覺卻離詩詞愈遠,恐怕談到最後已經與詩詞無關了,
為了避免旁生枝節能否請點到為止即可?


實話說, 這是我在此版所讀最精采的對談. 是在說杜詩啊. 旁徵博引又有創見. 學校裡改報告, 沒有創見再好的文章都不能得 A

曾在詩公社轉貼過一篇楊照談史景遷之文, 也只是因為他說出了Spence 治史的一個很重要的精神, 可以給任何書寫者 (包括詩人) 一些啟發. 但全文實在與詩詞完全無關. 我想刪了. 噓堂呵呵一笑說, 不必刪, 文章不錯, 看看也好. 一直覺得格律詩詞的前景, 看好實驗派. 也是因為他們的胸襟, 可以走出一個新境界.
伍桐聲
會員
 
文章: 27
註冊時間: 2005-12-28 01:04 PM
來自: USA

文章望月 » 2006-01-11 07:23 AM

第一,這裡是專門談詩的地方,本來談到其他範疇就點到為止就好,因為太過繁雜對主體只會旁生枝節對本體並無幫助。目前看到最後談得很精彩但離得太遠了,而這些文章中更多的是繞著的是陶器打轉而不是繞著詩打轉。個人承認這篇文章也的確很不錯,因此是看看就好不用刪,但懇請各位記得點到為止。

第二,網路上資料很多,想知道更多的人自然會去查,不勞你們幾位再多打字貼來貼去。

第三,幾位先生如果對雅集一直以來的包容還不滿意,我們也並不留你們,哪裡令你們高興你們就哪裡去即可,例如前面某先生說的噓堂那裡相信更適合你們,我想噓堂應該也很歡迎你們去,不知你們幾位先生以為如何。

第四,雅集有自己的走向與經營模式,這些就不勞你們幾位先生的費神干涉了。
=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
漂浮的瓶子
望月
會員
 
文章: 1161
註冊時間: 2002-02-24 03:23 PM
來自: 天上地下

文章凍豆夫 » 2006-01-11 09:52 AM

望月 寫:第一,這裡是專門談詩的地方,本來談到其他範疇就點到為止就好,因為太過繁雜對主體只會旁生枝節對本體並無幫助。目前看到最後談得很精彩但離得太遠了,而這些文章中更多的是繞著的是陶器打轉而不是繞著詩打轉。個人承認這篇文章也的確很不錯,因此是看看就好不用刪,但懇請各位記得點到為止。


先謝林間詞長,伍桐聲詞長與望月詞長對這篇文章的稱讚!

望月詞長多慮了,要論杜甫乞大邑瓷詩,當然得繞著瓷器轉一轉,否則無法帶出對此詩的論點,整個推導過程我想我上面的文章寫得很明白。「論」是詩詞小講堂之所以獨立於其他討論區的原因,而做過學問的我們都知道,相關資料收集是起論述的必備工作,資料整編與複習定是論述中的一個章節。

討論串看下來,尾巴這些篇才是旁生枝節,跟詩詞無關吧,我這就「點到為止」,寫了詩論再來貼上。
凍豆夫
會員
 
文章: 45
註冊時間: 2005-12-15 12:34 PM

文章壯齋 » 2006-01-11 01:45 PM

林間 寫:還是因為你們網雅的規矩就是版面管裡員最大
你們說了就算?
如果是這樣,那當然乖乖閉嘴囉 :mrgreen:


1.簡單來說,就是如此.這裡跟bbs或班板系板最大的不同,就是乾淨.這也是身為網站經營者的管理團隊一致的目標.而要達到這個目標,必要的規定與確實的執行有其必要.而這正是板面管理員的職責.
2.我想沒有人會沒事天天上來管管會員在上面發表什麼,畢竟管理團隊在現實生活中仍須工作.訂定這些規範也是確保網站在管理團隊的能力範圍下正常運作,因此對某些超出規範的言論進行糾舉.
3.若發言者認為部分糾舉過於束縛而無法接受,這也是這個網站的堅持與局限,在網路世界中仍有許多無需堅持或放棄堅持的網站可供發表.
4.凍豆夫詞長所論,已過偏於陶瓷演變的探討,請稍加注意.
5.杜詩此作,實見碗自憐.以碗之堅輕潔白自比,較之己居之茅齋,實有天壤之別.所謂急者,亦自身避亂急入蜀中,見碗之急而喻己之急.
6.所謂詩無達詁,何者?各取所需爾.欲表現大邑之磁者,必以磁為主論;欲表現蜀地者,必以地為主論.然就詩之本質論之,應從詩人心境入手,方為正宗.外物之於詩心,皆為客屬,論詩者未可反客為主.
壯齋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373
註冊時間: 2002-03-04 11:50 PM
來自: 臺灣嘉義

下一頁

回到 詩詞小講堂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