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小弟胡亂定的題目,之前因凍豆夫詩哥轉貼文字沒註明出處,原題被封,後續應有見解,不得因之而埋沒,特開此欄於後,小弟順便也把原引文網站(由大詩哥發言內容中剪來,特此註明,免遭物議)貼上:
http://www.artron.net/news/topic/zhangtianju/m7.php
為方便閱讀,再將凍豆詩哥之轉貼文po此:
順說杜甫可能在行至第五首時便謀「乞」的大邑燒瓷:
精美的大邑燒瓷是邛窯燒制的,有何證據?編寫於南宋紹興二十三年(1153年)、箋注完成於嘉泰四年(1204年)的《麻沙本杜工部草堂詩箋》中收錄了〈上元元年庚子在成都所作。又于韋處乞大邑瓷碗》一詩。在這首詩的標題下,《詩箋》的編寫或收錄者南宋建安人蔡夢弼特地加注「大邑在臨邛」〉。「大邑在臨邛」是符合唐宋時期地理沿革的史實的。在唐代,大邑屬邛州管轄,在宋代,大邑屬邛州臨邛郡管轄。長期注重「邛窯」、「邛瓷」研究的四川大學博物館研究員陳德富先生根據上述史料分析、說明並做出結論說:「至此我們應該肯定,杜甫所稱『大邑燒瓷』(或『大邑白瓷』)為唐邛窯所產。這是唐宋以來文人學者多數人的共識。」晚清人士黃鷸所作《瓷史》中說,杜甫「又有『瓷罌無籍玉為缸』之句,當亦指大邑器。大邑為蜀之邛州。」
在唐代,縣尉的職責是:「親理庶務,分割眾曹,割斷追征,收率課調」,即相當於現代主管經濟的副縣長。無論「韋班」是「少府監」也好,是「縣尉」也罷,均可說明一個事實:「大邑瓷碗」應是官營陶瓷手工業的產物,是數量不多的精品,一般都為達官顯貴所享有。據《邛州志》(嘉慶二十三年刻本)卷37所載:「少陵至州東閣觀梅時,過大邑,晤邑令,訪瓷窯。」這就是說,杜甫是親自去過邛窯窯場的。唐廣德二年,杜甫所作《寄邛州崔錄事》一詩,表明杜甫與「邛州」的「崔錄事」關係是多麼密切。從上個世紀30年代以來,幾乎所有參與調查發掘邛窯的人士,都肯定邛窯產品中有白釉瓷器。
在古代,大凡精緻、名貴的陶瓷器對原材料、製作技術、工藝流程等要求都很高,成品率低,產量不大,價格高昂,且為官府所壟斷,並非一般人所能擁有。杜甫出身於官宦世家,親戚朋友、同僚同事中,身居高位者眾,本人在朝廷曾任左拾遺,還為皇妃作過碑文,名聲顯赫,在蓉期間,與各級地方高官也頗有交往,想得一隻唐代白瓷大鬥碗殘件,口沿外折,腹壁曲線流暢、自然,有挺拔、秀麗之感的「大邑燒瓷」也得到韋少府處去「乞」,「乞」到手後竟發出「急送茅齋也可憐」的感慨來。
元代詩人吳萊作的《大食瓶》詩中就有「定州讓巧薄,邛邑鬥輕堅」的句子,詩人以定窯、邛窯並稱,可見當時邛窯與定窯同樣享有盛譽。
小弟在新秀那邊的議論是這樣的:
小弟昨天還在生凍豆詩哥的電腦的氣呢!如果當初詩哥您多說一句是跟甜白有關,小弟就明白詩哥為什麼會順便說到這一節了,最後是不是還要回到杜甫的詩啊?
請恕小弟替持版規開殺戒者說句公道話:詩哥您寫了一半兒就石沈大海去也,讓有心到這一版來看學問的人怎想?古語說得好:披沙終日,撿金實難, 但是像這樣把事兒做了一半就不管我們了,也實在令人氣沮。
小弟最討厭討論沒焦點,而且一給打了岔就會忘了焦點。那麼就由小弟順個絲兒罷~~~甜白是元代樞府器開發的產物罷?永樂帝給定的名兒,傳說紛紜,一說是永樂金口一開:「真是甜白甜白!」白裡透的不是紅、不是青,而是甜,這該多麼poetic啊!
也有一說是永樂說溜了嘴,猛一看還道是「和闐白玉」,皇上說錯了不打緊,身邊促擁的小臣們都來敲邊鼓,說是「和闐白玉一樣的甜白瓷」──這是修理馬屁文化的一則具體事典,詩家不可不知就是了。 我隨興想起,不是出於「馬屁大觀」、就是出於「中國馬屁文化」之類的書,一時想不起,不敢掠美。不過真正可信的說法是以「甜」為「填」,也就是說這種瓷器是一種提供彩繪匠人在其上填畫彩釉的底瓷。然而就像蜀素膠箋,往往美不勝收,令人不忍圖繪,這就是甜白瓷的美之所在了。
先說到這兒等人來答應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