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紙堆中人 寫:至於吳詞長所說,在下之前學詩時,老師解釋拗救基本上是先有拗 才有救
我們平常寫詩不是一改再改嗎?
恐怕很少有人一吟到底,而且不改了。
如果經過一次修改,那麼「先拗後救」的原則還成立嗎?
先、後不也是詩人設計出來的嗎?
並不是說第一句比第二句先,第四句比第三句後
這樣的個先後。
抓住此詩的意思應該是在最先,
決定這詩是個用律(拗)不用律(拗)恐怕是第二先,
決定用拗了,就可以按著「拗救」的「律」來思考用詞了。
中國字是mono sylabic 往往兩字成詞,便有平平、仄仄、平仄、仄平的調配,按律總是平平仄仄、仄仄平平,
可是一旦出現了救拗,仄平平仄、平仄仄平之為用
便寬廣了許多了。
換言之:決不是先有了拗,才不得不爾地去救,更不是「拗不合律,不救則為過失」,而是詩人得從一開始就學習如何布置「拗」──若是先有一個救句,成為詩眼,當然得鍛鑄一個拗句來托住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