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木香李 » 2013-04-13 05:24 PM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嫩寒披雨上孤墳
攀陟蒼茫久未曛
髯翁放邁哭鄉黨
卻顧北山留烈文

綠苔槁落滿佳城
竹帚千般掃不清
青蠅怎識釣鰲父
三徑風前徒繞鳴

奮髯按察為民伸
哭笑龍蛇寫率真
氣吞漢魏賦歌詠
當是陝甘于誘人
初學乍練
方家祈政
木香李
會員
 
文章: 175
註冊時間: 2010-06-12 10:02 A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楚狂 » 2013-04-13 08:41 PM

木香李 寫:《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嫩寒披雨上孤墳,攀陟蒼茫久未曛。
髯翁放邁哭鄉黨,卻顧北山留烈文。

綠苔槁落滿佳城,竹帚千般掃不清。
青蠅怎識釣鰲父,三徑風前徒繞鳴。

奮髯按察為民伸,哭笑龍蛇寫率真。
氣吞漢魏賦歌詠,當是陝甘于誘人。

詩題頗見巧思寓意。
詩文拗救圓熟。

拜讀。

去年行經巴拉卡公路,停車敬謁;墓園年久失修,墓塚後之駁坎護坡,略見崩壞頹圮,不知今年修繕否?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木香李 » 2013-04-13 08:59 PM

多謝楚狂詞兄謬獎
尚請不吝指教
陽明山國家公園已受命修復,但仍在編列預算階段
不過有個開始終是好事
初學乍練
方家祈政
木香李
會員
 
文章: 175
註冊時間: 2010-06-12 10:02 A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李廷玉 » 2013-04-13 09:40 PM

拜讀木香詞長高吟三疊
廷玉致意
李廷玉
會員
 
文章: 1339
註冊時間: 2012-08-18 01:16 P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木香李 » 2013-04-14 09:12 AM

謝廷玉詞長
初學乍練
方家祈政
木香李
會員
 
文章: 175
註冊時間: 2010-06-12 10:02 A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木香李 » 2013-04-15 12:42 PM

《清明後五日三折腰謁右老墳》
嫩寒披雨上孤墳
攀陟蒼茫久未曛
髯翁放邁哭鄉黨
卻顧北山留烈文

綠苔槁落滿佳城
竹帚千般掃不清
青蠅怎識謫仙子
三徑風前徒繞鳴

奮聲察監為民伸
哭笑龍蛇寫率真
氣吞漢魏捋髯戟
當是陝甘于誘人
最後由 木香李 於 2013-04-15 09:30 PM 編輯,總共編輯了 1 次。
初學乍練
方家祈政
木香李
會員
 
文章: 175
註冊時間: 2010-06-12 10:02 A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楚狂 » 2013-04-15 01:47 PM

木香李 寫:陽關曲出律 便叫三鞠躬閃了腰!
急診後送觀察 請政

不知大人何以改了其二、三兩首,並言「出律」?

若是依《欽定詞譜》去填〈陽關曲〉詞,則平仄調又不完全依照。

惑矣。
有勞代解。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木香李 » 2013-04-15 02:11 PM

大春兄點評如次:

「嫩寒」句佳!
「察」字平聲,出律。
折腰之作格例,第三句的五六七字必用入平上,
如王維渭城曲詩的「一杯酒」三字即作此調。
則尊作第二、三首未守此格。
初學乍練
方家祈政
木香李
會員
 
文章: 175
註冊時間: 2010-06-12 10:02 A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楚狂 » 2013-04-15 02:24 PM

木香李 寫:大春兄點評如次:

「嫩寒」句佳!
「察」字平聲,出律。
折腰之作格例,第三句的五六七字必用入平上,
如王維渭城曲詩的「一杯酒」三字即作此調。
則尊作第二、三首未守此格。

【察】字,是個【入聲八黠】的獨用字
《唐韻》做「初八切」、《集韻》作「初戛切」,並音剎。《說文》「覆審也。」當無平聲用法。

(平聲「ㄔㄚˊ」,我認為可能是指【下平六麻】韻的【】字,《唐韻》作「鋤加切」、《集韻》作「莊加切」,並同槎。原義為水中浮木,見《博物志》:「仙查犯牛斗」。又《正字通》:「考察也。」)


詩題若做〈陽關曲〉, 大春詞長以前提過第三句末三字當用「入平上」如「一杯酒」無疑義。

王維〈渭城曲〉第三句之平仄,不與第二句相協(黏),而轉為相對。嚴羽之《滄浪詩話》稱之為「折腰體」。(以上部分引用自林正三先生《詩學概要》。)

折腰體作為詩的體式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中。該書選了大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題下注明「折腰體」。
《全唐詩》所收版本(題後有字:【案:折腰體。】)如後:
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
極目不分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陽城。

平仄調為: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入入平平去去平,去平入上去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入入入平平上入,平平平上入平平。)

追本溯源「折腰體」之平仄調,不過是將第一聯(第一、二句)平仄調於第二聯(第三、四句)重複一次(即拗黏),而近體詩因第三句必須仄收,故聲調略有小改。
但請注意:
崔詩第三句之末三字「天水色」平仄調(平上入)並未如王維〈渭城曲〉(陽關曲)用「入平上」。


故,竊以為「詩題」若用「折腰體」,大作原詩當無平仄出律疑義。
若改用「陽關曲」(或「陽關體」)則當如 大春詞長語,第三句末三字用「入平上」聲調。
(原作詩題用「三折腰」隱「三鞠躬」,若詩題改用「陽關曲」則送行三疊;當然,亦可「題目」用三「折腰」體寫「陽關體」,只是「陽關體」格律如 大春詞長言,更嚴,更須注意第三句,更講究四聲。而且,「陽關體」如王維〈渭城曲〉只有七言平起式,似無仄起式。)


大春詞長久不來矣,念甚。
請代為轉達問候。

謝謝!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楚狂 » 2013-04-15 09:25 PM

再增補一首《唐詩三百首》裏的「折腰體」絕句:
唐‧韋應物〈滁州西澗〉
獨憐幽草澗邊生,上有黃鸝深樹鳴。
春潮帶雨晚來急,野渡無人舟自橫。

第三句亦「拗黏」於第二句,第一聯(一、二句)與第二聯(三、四句)除因第三句仄收外,兩聯平仄關要處之「每句」第二、四「字」與次聯對應處之字平仄均一樣,在某些學者唐詩分類上將其視為「拗絕」;亦即「折腰體」。
同樣地,韋應物此詩第三句末三字「晚來急」之平仄調為「上平入」,不同於王維〈渭城曲〉(陽關曲)第三句末三字平仄(「一杯酒」→「入平上」)。

韋應物〈滁州西澗〉詩平仄調,與 詞長〈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三首近同,是我個人認為大作「無出律」之處。
第三句同為「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對句第五字易平救轉」之「雙拗」句法(韋詩出句拗「晚」字,對句「舟」字易平救轉,大作原帖拗救方法亦同)。故為「拗黏」與「拗救」並用例也。


前一帖及本帖以上文字,無有對任何人不敬。如有不妥,敬請海涵。
謝謝。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清明後五日大雨三折腰謁右老墳》

文章木香李 » 2013-04-16 10:37 AM

感謝楚狂詞長費心收集許多資料
對釐清又觀念極有幫助
受益甚多
再申謝忱
木香拜啟
初學乍練
方家祈政
木香李
會員
 
文章: 175
註冊時間: 2010-06-12 10:02 AM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7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