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香李 寫:大春兄點評如次:
「嫩寒」句佳!
「察」字平聲,出律。
折腰之作格例,第三句的五六七字必用入平上,
如王維渭城曲詩的「一杯酒」三字即作此調。
則尊作第二、三首未守此格。
【察】字,是個
【入聲八黠】的獨用字。
《唐韻》做「初八切」、《集韻》作「初戛切」,並音剎。《說文》「覆審也。」當無平聲用法。
(平聲「ㄔㄚˊ」,我認為可能是指【
下平六麻】韻的【
查】字,《唐韻》作「鋤加切」、《集韻》作「莊加切」,並同槎。原義為水中浮木,見《博物志》:「仙查犯牛斗」。又《正字通》:「考察也。」)
詩題若做〈陽關曲〉, 大春詞長以前提過第三句末三字當用「入平上」如「一杯酒」無疑義。
王維〈渭城曲〉第三句之平仄,不與第二句相協(黏),而轉為相對。嚴羽之《滄浪詩話》稱之為「折腰體」。(以上部分引用自林正三先生《詩學概要》。)
折腰體作為詩的體式名稱,最早出現在唐代高仲武編選的《中興間氣集》中。該書選了大曆十才子之一崔峒的〈清江曲內一絕〉,題下注明「
折腰體」。
《全唐詩》所收版本(題後有字:【
案:折腰體。】)如後:
八月長江去浪平,片帆一道帶風輕。
極目不分
天水色,南山南是岳陽城。
平仄調為:
仄仄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入入平平去去平,去平入上去平平。)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入入入平
平上入,平平平上入平平。)
追本溯源「折腰體」之平仄調,不過是將第一聯(第一、二句)平仄調於第二聯(第三、四句)重複一次(即
拗黏),而近體詩因第三句必須仄收,故聲調略有小改。
但請注意:
崔詩第三句之末三字「天水色」平仄調(
平上入)並未如王維〈渭城曲〉(陽關曲)用「
入平上」。
故,竊以為「詩題」若用「折腰體」,大作原詩當無平仄出律疑義。
若改用「陽關曲」(或「陽關體」)則當如 大春詞長語,第三句末三字用「入平上」聲調。
(原作詩題用「三折腰」隱「三鞠躬」,若詩題改用「陽關曲」則送行三疊;當然,亦可「題目」用三「折腰」體寫「陽關體」,只是「陽關體」格律如 大春詞長言,更嚴,更須注意第三句,更講究四聲。而且,「陽關體」如王維〈渭城曲〉只有七言平起式,似無仄起式。)
大春詞長久不來矣,念甚。
請代為轉達問候。
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