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風樓主 寫:請問詞長
莎鴦一度人傳誦 是否指莎鴛之鐘 如是則發生在宜蘭 距霧社有些距離
我原來有印象莎鴦之鐘與霧社有關
作詩時只據此印象作詩
經樓主提醒 我又再google確認一下
看到以下這條資料(出自http://www.wretch.cc/blog/htycy&article_id=2168355)
原來確實是發生宜蘭的事
但又有霧社有點淵源
因此給我那個錯誤的印象了
謝樓主賜教指正
「莎鴦之鐘」事件發生在昭和十三年(1938),莎鴦是一位住在宜蘭縣南澳鄉利有亨社的泰雅族少女。當時在利有亨社任職的田北正記警手因為收到召集令,準備離職出征,事件當日,莎鴦奉命出役,搬運田北警手的行李至南澳,不料途中遇到暴風雨,莎鴦不幸落水溺斃。這個事件最初在昭和十三年(1938)年九月二十九日《台灣日日新報》被報導出來時,只是一個不起眼的小標題:「蕃婦跌落溪中,行蹤不明。」到了翌年一月,《台灣愛國婦人新報》(日本愛國婦人會台灣本部的機關誌,112號)卻刊載了一篇以莎鴦遇難為主題的報導,內容添加了莎鴦是女子青年團副團長的經歷,刻意強調莎鴦的皇民愛國情操。甚且在昭和十六年(1941),台灣總督長谷川特別頒贈一座「莎鴦之鐘」以褒揚她的愛國精神,莎鴦遂成為舉島皆知的愛國少女。
莎鴦的故事,開始以各種形式流傳。當時的大眾文學作家吳漫沙,也曾經以這個題材創作成小說。在皇民化政策臻於熾熱的階段,「莎鴦之鐘」決定改編成電影,但是卻沒有在沙鴦的家鄉宜蘭縣南澳鄉拍攝,反而選在霧社事件的發生地霧社取景,以彰顯原住民的皇民精神改造。電影《莎鴦之鐘》的政治運作,成了理蕃政策的最佳宣傳策略。它無疑是皇民化政策下的產物,也是霧社事件後殖民者自我療傷的一種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