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年紀事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Re: 元年紀事

文章孔捷生 » 2013-09-06 09:08 PM

問好阿邦、李凡詞長。
其六容我再推敲,只緣末兩句似乎有點直奔主題,少點迴旋。
下三仄可改可不改。畢竟在下寫詩只是有感而發,從無參賽之意。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元年紀事

文章孔捷生 » 2013-09-06 11:27 PM

再請教——
其五“瞠乎乃父愧其後,疑甚今朝遜以前。”一聯,此處對第五字“愧”有無聲韻要求?因為另有平聲“慚”可選。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元年紀事

文章楚狂 » 2013-09-07 10:30 AM

孔捷生 寫:再請教——
其五“瞠乎乃父其後,疑甚今朝以前。”一聯,此處對第五字“愧”有無聲韻要求?因為另有平聲“慚”可選。

七言平起出句之聲調按譜應為「平平仄仄平平仄」,若拗該句第五字(易平為仄)成「平平仄仄平仄」,「對句」之第五字「宜」易平救轉。
但,唐人已有「救」與「不救」並存之例,若按《全唐詩》該聯句型之拗救數例,「救」例顯較「不救」之例為倍數之多;若到宋朝,詩人不救之例亦漸增多。
故:七言平起出句之該聯平仄調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出句」無論是拗第五字、或拗第六字、或五六兩字同拗藍字)→其救法都在「對句」第字易平救轉(紅字→易平救轉)。

這種「出句拗、對句救」之拗救字出現在「上下兩句」(出句與對句)的拗救法,便稱做「雙拗」;以別於當句(同一句)自拗自救的「單拗」。
無論是「單拗」或「雙拗」,一句用字平仄之「變」(拗)與「化」(救)都在詩句之「腹節」做文章。
什麼叫「腹節」?
五言詩共五個字,按音節以兩個字為一節:一二字稱「頭節」、三四字稱「腹節」、餘第五字一個字稱「尾節」。
七言詩不過是五言詩的擴展,在五言詩的五字之前再加兩個字稱「頂節」(七言詩的第一二字),其後稱法相同但數字各加二;亦即:
七言詩:一二字(頂節)、三四字(頭節)、五六字(腹節)、第七字(尾節)。
所以,詩句之「拗」與「救」,其作用、變化都出現在詩句的「腹節」(五言詩的三四字、七言詩的五六字)。
至於無關痛癢的拗每句之第一、三字,只要不造成「押韻句」犯近體詩大忌──「孤平」,倒可不必在意。

所以,詩句之「拗」與「救」,其方法就是如此簡單!
當句自拗、自救,都在同單一句→「單拗」;
出句「拗」、對句「救」,作用在兩聯→「雙拗」。
若有「名家」把它搞得像繞口令、或驅鬼符咒,假以「天干靈靈、地支靈靈」,冠以「甲種拗、子類特拗」,不過故弄玄虛。(學術、或詩詞理論,不是把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嚇退學習者,就可以據案大嚼。)
這種符咒,我背不來。

故:
「瞠乎乃父其後」為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若能於「對句」(疑甚今朝以前)第五字「遜」易為平聲救轉, 藥樓於〈聲律的拗與救〉中稱「拗而轉諧,或反諧以取勢,誠如神龍變化,難測首尾,此謂之『精能』。」
因此,
在臺灣,較為通行的詩法,若有「拗」,以「救」為。(「宜」字不帶武斷語氣,若有人不肯救,隨個人喜好。)
至於,大陸港澳地區,寫手拗了詩句的聲調,「救」與「不救」都有,並不以「救」為能。

若我,採臺灣較為通行之詩法。
至於讀詩、或看網上文句,以前看到拗了不救,會提醒;現在連一些用字平仄錯誤、出韻、犯孤平而不肯吸收正確知識者之塗鴉,不過聊作茶餘飯後解頤之資。

近體詩平仄格律、以及用韻,觀念正確遠甚於狡辯。

請參考。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元年紀事

文章孔捷生 » 2013-09-07 10:37 AM

先謝過楚詞長。然“遜”字不如“愧”字那麼容易換,如把“愧”換成“慚”,這樣是否妥貼?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元年紀事

文章楚狂 » 2013-09-07 11:41 AM

不救亦可,並不違律。
只是在臺灣,這個「拗了宜救」詩法是承繼前人詩例統計與習慣而來。
即便金代的元好問,最長於拗救,尤其是「七言平起出句拗第六字,對句第五字易平救轉」句法。
但在元遺山詩集裏,拗而未救的詩例亦同時存在。
那天有空,再把元遺山「詩法」整理出來。

清代的趙翼稱:至元遺山又一種拗在第五六字,如:「來時珥筆誇訟,去日攀車淚痕。」
「刱」者,「創」也。
殊不知唐人已有此法,如:
唐‧杜牧〈汴河阻凍〉
千里長河初凍時,玉珂瑤珮響參差。
浮生卻似冰水,日夜東流不知。

孔捷生 寫:先謝過楚詞長。然“遜”字不如“愧”字那麼容易換,如把“愧”換成“慚”,這樣是否妥貼?

《說文》釋「慚」字(或書作「慙」),是與「愧」字(或書作「媿」),兩字互為轉注的。
「慙」者,媿也;「媿」者,慙也。

不換(不救)亦可,若執著於聲律之諧,「慚、慙」與「愧、媿」可通。
佩服孔詞長之執著。(我平時散漫慣了)

詩是文學的菁華,也是精緻的藝術品,無高度器識的人固無能力為詩,才鈍學譾者也不足與言詩。
(引自 藥樓《古典詩的形式結構》)
楚狂
會員
 
文章: 1828
註冊時間: 2009-02-02 09:24 PM

Re: 元年紀事

文章小發 » 2013-09-07 09:36 PM

孔捷生 寫:再請教——
其五“瞠乎乃父愧其後,疑甚今朝遜以前。”一聯,此處對第五字“愧”有無聲韻要求?因為另有平聲“慚”可選。

單論慚與愧字,愚意以為愧字較佳。
不救無妨。
潮聲聽不盡,縹緲在雲端。
小發
版面管理員
 
文章: 2032
註冊時間: 2002-02-24 10:15 PM
來自: 守一書齋

Re: 元年紀事

文章孔捷生 » 2013-09-07 09:59 PM

謝過楚狂、小發二位詞長。“愧”字就不救了。
其六末句終覺直露,已改為“自信堯天傍五雲”,多一層暗喻今上“三個自信”的意思。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元年紀事

文章孔捷生 » 2013-09-07 11:13 PM

似乎末句還是“翻拜雜胡尊典墳”意思更進一層,拿不定主意。請賜教。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Re: 元年紀事

文章孔捷生 » 2013-09-08 09:45 PM

其六才發現重了“真”字。首句“三碗過崗孰偽真”改為“三碗過崗貫耳聞”。
第三句“延”字改為“承”字。
孔捷生的个人空间
http://www.jintian.net/today/?11088
孔捷生
會員
 
文章: 465
註冊時間: 2012-05-01 01:03 AM
來自: 美國

上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22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