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捷生 寫:再請教——
其五“瞠乎乃父愧其後,疑甚今朝遜以前。”一聯,此處對第五字“愧”有無聲韻要求?因為另有平聲“慚”可選。
七言平起出句之聲調按譜應為「平平仄仄平平仄」,若拗該句第五字(易平為仄)成「平平仄仄
仄平仄」,「對句」之第五字「宜」易平救轉。
但,唐人已有「救」與「不救」並存之例,若按《全唐詩》該聯句型之拗救數例,「救」例顯較「不救」之例為倍數之多;若到宋朝,詩人不救之例亦漸增多。
故:七言平起出句之該聯平仄調譜:「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出句」無論是拗
第五字、或
拗第六字、或
五六兩字同拗(
藍字)→其救法都在「對句」第
五字易平救轉(紅字→易平救轉)。
這種「出句拗、對句救」之拗救字出現在「上下兩句」(出句與對句)的拗救法,便稱做「雙拗」;以別於當句(同一句)自拗自救的「單拗」。
無論是「單拗」或「雙拗」,一句用字平仄之「變」(拗)與「化」(救)都在詩句之「腹節」做文章。
什麼叫「腹節」?
五言詩共五個字,按音節以兩個字為一節:一二字稱「頭節」、三四字稱「腹節」、餘第五字一個字稱「尾節」。
七言詩不過是五言詩的擴展,在五言詩的五字之前再加兩個字稱「頂節」(七言詩的第一二字),其後稱法相同但數字各加二;亦即:
七言詩:一二字(頂節)、三四字(頭節)、五六字(腹節)、第七字(尾節)。
所以,詩句之「拗」與「救」,其作用、變化都出現在詩句的「腹節」(五言詩的三四字、七言詩的五六字)。
至於無關痛癢的拗每句之第一、三字,只要不造成「押韻句」犯近體詩大忌──「孤平」,倒可不必在意。
所以,詩句之「拗」與「救」,其方法就是如此簡單!
當句自拗、自救,都在同單一句→「單拗」;
出句「拗」、對句「救」,作用在兩聯→「雙拗」。
若有「名家」把它搞得像繞口令、或驅鬼符咒,假以「天干靈靈、地支靈靈」,冠以「甲種拗、子類特拗」,不過故弄玄虛。(學術、或詩詞理論,不是把簡單的事搞得很複雜,嚇退學習者,就可以據案大嚼。)
這種符咒,我背不來。
故:
「瞠乎乃父
愧其後」為七言平起出句拗第五字,若能於「對句」(疑甚今朝
遜以前)第五字「遜」易為平聲救轉, 藥樓於〈聲律的拗與救〉中稱「
拗而轉諧,或反諧以取勢,誠如神龍變化,難測首尾,此謂之『精能』。」
因此,
在臺灣,較為通行的詩法,若有「拗」,以「救」為
宜。(「宜」字不帶武斷語氣,若有人不肯救,隨個人喜好。)
至於,大陸港澳地區,寫手拗了詩句的聲調,「救」與「不救」都有,並不以「救」為能。
若我,採臺灣較為通行之詩法。
至於讀詩、或看網上文句,以前看到拗了不救,會提醒;現在連一些用字平仄錯誤、出韻、犯孤平而不肯吸收正確知識者之塗鴉,不過聊作茶餘飯後解頤之資。
近體詩平仄格律、以及用韻,觀念正確遠甚於狡辯。
請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