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方家。
是箇讀詩人而已。
「三仄尾」(三仄腳),或稱「下三仄」,在近體詩裏,自始至終、自古至今,從來不是個「問題」。
以五言詩來論:
用在
單數句不押韻之「三仄尾」,出現在五言平起出句,「該聯」原平仄調譜為「平平
平仄仄,仄仄仄平平。」→若
出句拗第三字(易平為仄)使成「平平
仄仄仄」,以
對句平仄調原為「仄仄
仄平平」,
對句第三字「可以不必易平救轉」,仍視為
合律。
原因即在於
對句原調譜第三字為仄聲,若易平救轉將使
對句之聲調變成「仄仄
平平平」→出現「三平腳」(下三平),是古體詩(古風)常用調式,
反不入律。故:「五言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若拗第三字成仄聲:「平平仄仄仄」→對句第三字可不易平救轉仍合律。→此為當句拗、對句不必救仍合律,是為「單拗」。
同樣地,七言詩不過是在五言詩前頭多加兩字(稱作「頂節」,即七言詩句之第一、二字)→五言詩為平起出句「平平平仄仄」→七言詩多加兩字成「
仄仄平平
平仄仄」成「七言仄起出句」式;故按照前舉五言詩拗第三字做仄聲法,「
五」言詩拗第「三」字成仄聲,前舉數字各加「
二」→變成
「七」言詩拗第「五」字成仄聲→仄仄平平
仄仄仄,七言詩
對句平仄調原為「平平仄仄
仄平平」→七言詩
對句的第「五」(3+2)字,可以不必易平救轉,用以避免形成「下三平」(三平腳→古風調式),仍合律。
相關論述,可以參照 藥樓(張夢機先生)遺著《古典詩的形式結構》中〈聲律的拗與救〉(第111~138頁),即可打通任督二脈。
《唐詩三百首》收有「下三仄」、「三仄尾」(三仄腳)的詩例相當多,五、七言詩各舉三例,用以證明:
唐‧杜甫〈八陣圖〉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
石不轉,遺恨
失吞吳。
唐‧杜甫〈春宿左省〉
花隱掖垣暮,啾啾棲鳥過。
星臨
萬戶動,月傍
九霄多。
不寢聽金鑰,因風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數問夜如何。
唐‧王維〈送梓州李使君〉
萬壑樹參天,千山響杜鵑。
山中
一夜雨,樹杪
百重泉。
漢女輸橦布,巴人訟芋田。
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賢。
七言詩:
唐‧杜甫〈詠懷古跡〉五首其二,
搖落深知宋玉悲,風流儒雅亦吾師。
悵望千秋
一灑淚,蕭條異代
不同時。
江山故宅空文藻,雲雨荒臺豈夢思。
最是楚宮俱泯滅,舟人指點到今疑。
唐‧王維〈和賈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
絳幘雞人報曉籌,尚衣方進翠雲裘。
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日色纔臨仙掌動,香煙欲傍衮龍浮。
朝罷須裁
五色詔,珮聲歸向
鳳池頭。
唐‧沈佺期〈古意呈補闕喬知之〉
盧家少婦鬱金堂,海燕雙棲玳瑁梁。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白狼河北音書斷,丹鳳城南秋夜長。
誰為含愁
獨不見,更教明月
照流黃。
以上所舉詩五、七言詩例,下三仄(三仄尾)用
紅字標出,對句第三、五字「不易平救轉」,以
粗黑體字標出。
孔捷生 寫:「出柙虎」三仄尾在不押韻句,這樣犯忌嗎?
故,三仄尾,於近體詩,不犯忌。→稀鬆平常。
僅是「單拗」的一種。
(若要參加格律詩競賽,建議不用,沒人跟獎座「賭氣」。也沒機會跟詞宗當面辯駁、舉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