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律>-媚夷兒

古典詩創作發表區﹐所有作品須合於古典詩格律﹐以採用平水韻為準。

版主: 維仁, 李微謙, 逄乙先生, 卞思

<五律>-媚夷兒

文章郭致平 » 2005-11-25 07:17 PM

奴才性不移,鼠輩習難去。
土佬慕洋裝,披裘登馬履。
傾心異教門,半口他邦語。
白眼媚夷兒,顒顒還自許。
郭致平
會員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5-07-11 11:36 PM
來自: 台灣

文章卞思 » 2005-11-26 11:00 PM

詩作諷喻,元是本色,不過宜用曲筆,才得深沉憾人,若直宣於字面,不免街頭口語之失。
卞思多言,願與詞長共勉 :-)
微雪齋
許借冰心添綠硯,紅梅枝下荷鋤來。
卞思
會員
 
文章: 3518
註冊時間: 2002-02-26 01:18 AM

文章郭致平 » 2005-11-27 08:37 PM

卞思詞長所言甚是, 不過亦有考慮效果的因素.
有些人總喜歡把自己作賤成西廂記中的小婢女, 還期盼別人能仰慕他.
實在非常缺乏反思能力, 所以想想還是直說算了.
不然, 瞪之當羨慕, 嗤之當嫉妒, 真是愁煞人也.
郭致平
會員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5-07-11 11:36 PM
來自: 台灣

文章維仁 » 2005-11-28 12:04 PM

歡迎郭詞長光臨詩薈版發表大作!

前六句似從崇洋媚俗者之角度寫來,後二句似從作者角度指斥崇洋媚俗者。前六句與後二句之間似乎缺少適當的銜接。
又,請教〔顒顒〕用於此處的意義。

另外,個人以為很多事物其實早已不分國界,例如〔洋裝〕〔異教〕等,現在可能很難再用國界來作劃分了。
又,〔裘〕古今中外都有,四書五經裡多次提到穿〔裘〕的事,〔披裘〕恐怕不能說是〔媚夷〕吧。

最後,再談到這個〔夷〕字,古代漢人以中土上國自居,輕視四方民族為〔蠻〕〔夷〕〔胡〕〔番〕之類,甚至在清朝的時候,連英國法國也被視作〔英吉利夷〕〔法蘭西夷〕,個人以為這個〔夷〕字用在現代,也隱隱有些不妥。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郭致平 » 2005-11-28 09:15 PM

感謝維仁詞長垂問.
拙詩的前六句主要在說明崇洋媚外的性質與現象, 而後兩句則轉而指出崇洋媚外者的心態與表現. 基本上, 前六句的說明在襯托崇洋媚外者心態與表現的愚昧和可笑.
〝顒顒〞者, 仰慕也. 另有〝喁喁〞一詞本指魚口向上, 轉喻眾人向慕. 拙詩若以〝喁喁〞來表現講壇上口沫橫飛而講壇下瞠目結舌之狀, 或能更生動幾分.
第三句的〝洋裝〞一詞並非專指衣服, 而是泛指〝表徵〞, 因為衣冠乃一個民族的重要表徵也. 因此第四句的〝裘〞亦非專指皮衣, 而是指將外國的事物生搬硬套於吾族也.
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許多事物似乎都失去國界. 但是惟獨宗教是不會沒有國界的, 因為宗教不僅是道德體系的一環, 它還是勢力範圍的重要標誌, 而且教派的傳道強度與其排他性是成正比的.
第七句用〝夷〞字有幾個理由: 1. 基本上, 字義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反映. 假如〝洋〞表示〝今日的外國〞, 而今日的外國卻比我國落後極多, 如此我用〝洋〞字同樣會有鄙視之虞; 2. 第三句已用〝洋〞字, 此處不宜重覆; 3. 此處用〝夷〞字, 主要在強調那些代表某些落後事物的外國, 因為部分國人不論外國事物的進步或落後, 一概頂禮膜拜.
郭致平
會員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5-07-11 11:36 PM
來自: 台灣

文章維仁 » 2005-11-28 10:11 PM

感謝郭詞長指教!請容個人尚有些許異見奉陳:
郭致平 寫:拙詩的前六句主要在說明崇洋媚外的性質與現象, 而後兩句則轉而指出崇洋媚外者的心態與表現. 基本上, 前六句的說明在襯托崇洋媚外者心態與表現的愚昧和可笑.
〝顒顒〞者, 仰慕也. 另有〝喁喁〞一詞本指魚口向上, 轉喻眾人向慕. 拙詩若以〝喁喁〞來表現講壇上口沫橫飛而講壇下瞠目結舌之狀, 或能更生動幾分

〔白眼〕一詞通常做鄙棄之意,如依詞長所云〔後兩句則轉而指出崇洋媚外者的心態與表現〕,似乎並不順適。

郭致平 寫: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許多事物似乎都失去國界. 但是惟獨宗教是不會沒有國界的, 因為宗教不僅是道德體系的一環, 它還是勢力範圍的重要標誌, 而且教派的傳道強度與其排他性是成正比的

愚意無法完全同意您上述的見解,試以台灣宗教為例,佛教正是從印度蹍轉傳入,然而信仰佛教者,似乎並無〔國界〕〔勢力範圍〕〔傳道強度與其排他性〕這些考量。

郭致平 寫:衣冠乃一個民族的重要表徵也. 因此第四句的〝裘〞亦非專指皮衣, 而是指將外國的事物生搬硬套於吾族也.

第七句用〝夷〞字有幾個理由: 1. 基本上, 字義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反映. 假如〝洋〞表示〝今日的外國〞, 而今日的外國卻比我國落後極多, 如此我用〝洋〞字同樣會有鄙視之虞; 2. 第三句已用〝洋〞字, 此處不宜重覆; 3. 此處用〝夷〞字, 主要在強調那些代表某些落後事物的外國, 因為部分國人不論外國事物的進步或落後, 一概頂禮膜拜.

〔裘〕字本指皮衣,自古便已如此定義,何曾有本國外國本族外族之分?如果把它代指為〔將外國的事物生搬硬套於吾族也〕,單單一個〔裘〕字恐怕是很勉強。
〔夷〕字有歧視外國或外族之義,愚意以為吾人固然不應媚外,也不好用這種看低對方的字眼。

個人以為批評崇洋媚外者立意甚佳,但是大作所舉諸般事例,如洋裝皮裘馬靴異教者,恐怕不很恰當。
維仁
版面管理員
 
文章: 4544
註冊時間: 2002-02-25 09:24 AM
來自: 台灣

文章李德儒 » 2005-11-28 11:04 PM

讓我這個蠻夷來說一二句。
我這個的年紀相信比你們都大,都老。
在我小時,已經極少看到有人穿上中山裝在上行走,人們賣的也已是恤衫西褲,隨了綿衣外,市面上要買唐裝衫的,除非是定造。當然,一些賣給遊客作紀念品的地方是可以找到唐裝,但價錢已經是很貴,非我等可以穿著。洋服早在數十年前已經成了我們的衣服了。

詞長說的“半口他邦語”,我在夷地居址,當然要說外國語言,但我到了台灣後,說的是廣東話而不會說國語,台灣的詩友是不是我說他邦語?還有是今天的貿易世界,不會說外語是不能和外國人做生意,任何一個國家不和別國經商,是不會繁榮的。所以他邦語也不是媚外。

詞長說外國較我國落後,這個是不能盡言的,每個國家到有較先進的一面,要互學長短。

別國的宗教,任何事也一概頂禮膜拜,請問我國是不是也“臨急抱佛腳”?

裘,我看很多武俠小說或古典小說,數千年前的中國人也有穿。詞長這句是不是說外國人的賽馬活動?
李德儒
版面管理員
 
文章: 14428
註冊時間: 2002-02-25 11:34 AM
來自: 紐約

文章陳靄文 » 2005-11-29 02:41 AM

李德儒 寫:
在我小時,已經極少看到有人穿上中山裝在上行走,人們賣的也已是恤衫西褲,隨了綿衣外,市面上要買唐裝衫的,除非是定造。當然,一些賣給遊客作紀念品的地方是可以找到唐裝,但價錢已經是很貴,非我等可以穿著。洋服早在數十年前已經成了我們的衣服了。

李兄,請恕我加多幾句,雖是唐人,但未必穿起唐裝都好看,要論身材。我最近演出時被指定要穿長衫,one size fits all,一拖到地,像個大天二,中場時從後台走出來,被太太怒喝回去。
陳靄文
會員
 
文章: 1608
註冊時間: 2005-02-14 11:02 PM
來自: Bloomington, Indiana

文章芬陀利 » 2005-11-29 07:10 AM

陳靄文 寫: 李兄,請恕我加多幾句,雖是唐人,但未必穿起唐裝都好看,要論身材。我最近演出時被指定要穿長衫,one size fits all,一拖到地,像個大天二,中場時從後台走出來,被太太怒喝回去。


呵呵呵~~~幽默!好笑! :mrgreen: :mrgreen: :mrgreen:
芬陀利
會員
 
文章: 2263
註冊時間: 2002-07-20 09:12 PM

文章郭致平 » 2005-11-29 07:43 PM

感謝諸位詞長的指教.
第七句的〝白眼〞與第八句的〝顒顒〞是相關的. 仰慕者兩眼向上, 因此站在兩側只能看到白眼. 當然, 若站到洋人(或夷人)的位置, 就能看到他的青睞了.
在世界幾大宗教中, 佛教是最柔性的宗教, 而且哲理層次最高. 即使如此, 它還是存在國界、勢力範圍與排他性.
第四句的〝裘〞字是比喻的用法, 並非改變其定義. 就服飾而言, 若以〝絲綢〞比喻中國應該頗為恰當, 因此才以〝皮衣〞及〝馬靴〞來比喻外國.
第七句的〝夷〞字前帖已有說明. 誠如李德儒詞長所言, 〝每個國家都有較先進的一面〞. 另言之, 外國有較先進的一面, 亦有較落後的一面. 拙詩以〝洋〞表示外國較先進的一面, 而以〝夷〞來表示外國較落後的一面, 我覺得還是很妥當的. 因為我批評的並非那些學習外國先進事物的人, 而是那些對外國落後事物不加批判照單全收的人.
第六句〝半口他邦語〞是指口語中漢語夾雜外語的現象, 並不是指某種外語或廣東話, 李德儒詞長不必多心.
至於唐裝長袍是否好看的問題, 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審美標準, 拙詩並不討論這個問題. 不過出於個人好奇, 不知外國的法師、阿訇、教皇穿上長袍是否也有〝大天二〞的感覺, 他日有機會或可問問.
郭致平
會員
 
文章: 14
註冊時間: 2005-07-11 11:36 PM
來自: 台灣

文章風雲 » 2005-11-30 10:23 PM

竊亦以為「白眼」用於該處不恰當。
莫道螢光小,猶懷照夜心。
白雲齋
風雲
版面管理員
 
文章: 8225
註冊時間: 2002-03-02 11:10 AM
來自: 紫諠谷

下一頁

回到 詩薈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沒有註冊會員 和 48 位訪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