奴才性不移,鼠輩習難去。
土佬慕洋裝,披裘登馬履。
傾心異教門,半口他邦語。
白眼媚夷兒,顒顒還自許。
郭致平 寫:拙詩的前六句主要在說明崇洋媚外的性質與現象, 而後兩句則轉而指出崇洋媚外者的心態與表現. 基本上, 前六句的說明在襯托崇洋媚外者心態與表現的愚昧和可笑.
〝顒顒〞者, 仰慕也. 另有〝喁喁〞一詞本指魚口向上, 轉喻眾人向慕. 拙詩若以〝喁喁〞來表現講壇上口沫橫飛而講壇下瞠目結舌之狀, 或能更生動幾分
郭致平 寫:在全球化的浪潮下, 許多事物似乎都失去國界. 但是惟獨宗教是不會沒有國界的, 因為宗教不僅是道德體系的一環, 它還是勢力範圍的重要標誌, 而且教派的傳道強度與其排他性是成正比的
郭致平 寫:衣冠乃一個民族的重要表徵也. 因此第四句的〝裘〞亦非專指皮衣, 而是指將外國的事物生搬硬套於吾族也.
第七句用〝夷〞字有幾個理由: 1. 基本上, 字義是現實世界的一種反映. 假如〝洋〞表示〝今日的外國〞, 而今日的外國卻比我國落後極多, 如此我用〝洋〞字同樣會有鄙視之虞; 2. 第三句已用〝洋〞字, 此處不宜重覆; 3. 此處用〝夷〞字, 主要在強調那些代表某些落後事物的外國, 因為部分國人不論外國事物的進步或落後, 一概頂禮膜拜.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Google [Bot] 和 14 位訪客